音符外的话:陆在易音乐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有关近年来我国合唱演唱艺术的五点看法
——在’09南湖合唱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阎宝林(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请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我们大家可能在马路上看到这位先生一时会叫不出他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我们却享用了很多年。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这是指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呢,在音乐创作上应该说:“曲如其人”。我们通常对一个人的认识是随着彼此谈吐的不断吻合而逐渐走进他的内心,进而成为知己;但是,作曲家经常是我们首先走进他的心里,然后逐渐才认识这位作曲家。那么,今天这位先生经常在心灵上让我们得到很多感悟、很多共鸣,却很遗憾和这位作曲家相见甚少,今天呢,我们大家有机会看到他的尊容,有请陆在易老师。大家用掌声欢迎!(掌声)啊!不够热烈嘛!(热烈掌声)

陆老师的作品从《祖国,慈祥的母亲》到《雨后彩虹》,还有那首令人充满幻想的《葡萄园夜曲》,包括《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等等太多了。唱他的作品的确很容易让我们找到心灵的那份宁静和快感,但是陆老师经常会提到别人对他作品的不同处理,包括近几年对他作品演唱的诸多不同,他还有自身的很多看法。其实就像我昨天在这里点评合唱大赛时提到如何对待一度创作的问题一样,对实际文本的分析是一个指挥重要能力的体现。今天在座的诸位,不少是来自全国各地参加’09中国南湖合唱周赛事的指挥和团长,以及工作在全国各地高校合唱教学第一线的教授们。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实际工作中时常面对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乐谱文本分析得与作曲家创作时的心灵感应达到同步的程度,但时常处在难以达到的困惑中。那么如何走近作曲家呢?坦言讲,请陆老师讲学,很想请他讲一讲关于指挥对一度创作文本的尊重和分析方面的问题,但是我说的有点晚了,后来跟陆老师商量了一下,讲座中会穿插讲讲这方面的问题,于是拟定了今天讲座的题目:关于近年来对中国合唱艺术的五大观念。我们掌声欢迎。(掌声)

陆在易:不是五大观念,是五点看法。实在是太惶恐,惶恐在什么地方呢?我从来没有在马老(指马革顺先生——作者注)之后讲话。跟马老在一起讲话是有的,在马老九十高寿的时候,我们在一起讲话。他还表扬了我:“陆在易,你有些话讲得真好,讲到我心里去了!”我说:“讲什么话?我都忘了。”他说:“我也忘了。”呵呵!这是第一个惶恐,在马老之后让我讲。

阎:对不起,我插一句,其实陆老师口才非常好。今年年初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帕拉天奴”杯全国合唱作曲大赛上有首创作的作品获奖,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我才第一次领略到陆老师的口才,思路清晰、谈吐游刃有余,但是陆老师说在休息不好的时候,大脑缺氧就不灵了,所以特别让陆老师下午好好休息一下。哈哈!

陆:我讲话有个规律:当我手上什么东西都没有时,往往能讲好;有东西,反而讲不好。为什么?没东西说明我此时头脑很清晰,要讲的“东西”全在脑子里“排着队”哪!可今天好像不是那样啊!有了东西说明……

阎:那我们就期待那些没有东西的东西出场。(笑)

陆:在马老后面讲话,我真的很惶恐。今天大家能够听到马老阐述合唱指挥的真谛,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启发。我从来没有听到他这样讲过。他讲了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方面我所说不清的话。我总觉得乐队指挥很了不起,你看卡拉扬多了不起!闭着眼睛背谱指挥!在我第一次欣赏卡拉扬指挥时,开始总感觉有点不习惯,后来越看越习惯。他对音乐的感觉,还有他那双手!他每一个动作就像魔术一样,有魔力一样,在他的手势底下,排山倒海的音乐,还有感人肺腑的音乐。你说他动作多不多?大不大?不多,也并不大。卡拉扬,了不起!今天,马先生说了一些合唱指挥与乐队指挥有所区别方面的内容,很精辟。虽然由于时间关系,他没进行很多论述,但我已能体会到,合唱指挥确实有着合唱指挥的学问。这些学问,不是所有指挥、特别是专搞乐队的指挥所了解、掌握,而这,也正是并非所有指挥都能指挥好合唱作品的原因。

第二个惶恐:我有个习惯,就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抢着先讲,抢着先讲有什么好处?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抛砖引玉,“抛砖”毕竟相对容易啊!现在玉已经先出来了,我这个“马后炮”真有点难讲了。在座的各位:我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看得很高,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作曲,你们也许在我某一作品集的扉页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可能永远也写不出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永远也达不到自己所追求的高度,但我仍在不断地、努力地写着,是出于对合唱艺术的痴情?还是因为某种使命感?都是,可都不完全是。只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我笔下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从我心底里流出来的……”所以,对研讨创作以外的合唱活动,尽管跟我的专业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若有时间我总是会争取参加,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学习,也是义务。我记得前年田玉斌理事长那个会我也参加了,就是田晓宝博士武汉的高峰论坛我因身体原因没去,但我曾特地写了书面发言,我依稀记得谈了两个观点,一是新作品的相对匮乏,可能成为我们国家合唱艺术发展的瓶颈之一。后面还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着的:我们需要在人文关怀创作理念的统摄之下,加强民族思维、现代思维、多声立体思维和合唱本体思维,这是创作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合唱指挥,因为这是提高我们合唱艺术、发展合唱艺术的灵魂所在。今天来的人我相信都是很有经验的。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国的合唱事业进一步地向前推进。这些年来,我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我对我们国家的合唱发展前景既看好又担忧,担忧部分今天就不说了,我就专说好的!鼓舞人心的!在说鼓舞人心的一面之下提一点希望和不足之处而已。宝林给我的短信确实有点晚了,我这个人做任何事情就像我搞作曲一样,很顶真。讲稿已准备好,宝林的短信来了,他建议我以“合唱作品一度创作是教学排演的科学依托”为题。这一题目出得好!其实也正是我很想说一说的内容。前不久我参加了第七届中国音协举办的合唱金钟奖评委活动,听后确实有很多感想。可惜,讲稿已写就,想改就费时了,只好在讲述时临时加以调整:我准备在五点中,一、二、三点尽量快点讲。从第四点开始,即兴式地多联系实际的作品,这样的话可能生动一些,也贴近一点宝林给我出的题目,但时间已经有点……

阎:没事,才刚过三分钟。

陆:由于时间的关系,前面三点我以念稿的方式,我着重讲第四、第五点。

一、我国的群众合唱演唱活动正以从未有过的兴旺之势发展着。从参加合唱演唱活动的人数之众,单就此次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来说,恐怕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计也不为过。试问有哪个国家有那样壮观的场面?没有,只有咱们中国了。因此,我曾在多个场合说过: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普及合唱的大国。从这点上说,发展我国合唱艺术的形势真是好极了!这是多么辽阔、多么肥沃的发展土壤啊!

二、从观念上看,群众性的合唱活动正在逐渐完成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的历史性转变。群众歌咏和合唱艺术是既有联系又互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表现形态及功能作用也各不一样。这一正在完成的转变亦非是由哪一层领导所左右,而是群众在参与合唱的活动中自然完成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转变,这一转变还在继续,还在继续量化和深化。(这里我插几句话,以免引起误会。我在这个讲台上说的这些话丝毫没有贬低群众歌咏的意思。在咱们中国,群众歌咏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会起到它的作用。)

三、随着上述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对合唱艺术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即:合唱队是需要训练的。合唱艺术最讲究什么?和谐。而要做到和谐,音准绝对是第一位的。同时,音色的统一,音质的好坏,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在以上基础上,才谈得上和声的融合度,才谈得上对作品的处理,才谈得上艺术感染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众多合唱队演唱水准的明显而普遍地提高,即是在对合唱艺术有了基本认识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我认为,由于认识还不够,况且从认识到付诸实践还有一个过程等多种原因,因此,近一二年来提高的幅度(从广泛的层面上说)似乎并不大(一些地区和少数合唱队除外)。这至少在我所参加的某些全国性合唱大赛中得到了证实。

四、说提高速度不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有一个问题或说现象是那样明显地凸显在人们面前,即对作品的处理。有些合唱队对作品处理太“随意”,缺乏作品结构的整体感;有些合唱队不认真体会音乐内容需要,仅为处理而“处理”,显得人为而做作;有些合唱队大约是只顾了音准,重视“垂直面”即纵向关系而不顾横线条,音乐缺少流动感,从而丢掉了极为重要的歌唱性;有些合唱队也许是对某些作品听多了,唱久了,有点唱“油”掉的感觉,等等。上述问题即使是在层次较高,如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也比比皆是,因此,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为什么会普遍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责任在于指挥。指挥是合唱队的灵魂。指挥的水准、音乐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合唱队的演唱。看来,怎样使广大指挥不同程度地提高水准,提高音乐修养,正成为进一步发展,乃至提升我国群众性合唱艺术演唱水平的关键之一。在这里,我对有条件的指挥提一条建议,建议学一点作曲,学一点与作曲相关的课程,起码是懂一点作曲,懂一点作曲的常识。同时,所有指挥都应牢牢地树立起“乐谱是本”的概念。充分地尊重作者的一度创作。我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这是一条硬道理!只有做到上述那样,才有可能真正去领会作曲者的创作意图。从而了解作曲者的创作火花在哪里,探究作曲者的乐思是怎样发展的等等。毕竟,指挥是二度创作,你只有在仔细、踏实、认真地研读乐谱(包括钢琴伴奏),深刻地领会、吃透作曲者的创作意图的前提下,才能较好地完成好你的二度创作。遗憾的是,我发现许多指挥,包括一些已有一定指挥经验的合唱指挥没能这样做,起码说还做得很不够,从而造成对有些作品的演绎或整体偏离原意,或某些段落不知所云,或不完整,或听来不舒服、不顺畅、不满足等等。当然,作曲者是欢迎指挥对作品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但从总体上说,必须建立在基本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关于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学问,值得现时的合唱界予以高度重视。

为了方便起见,我将联系几个我自己创作的作品来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你们是怎么体现的。昨晚上翻了一下“南湖合唱节”的节目单,我数了一下,有13个队在演唱我的作品,还挺多的。从作曲者的角度来说,我非常感谢这13个队,因为一度创作当然是“本”,文本,但是它只是纸面上的东西,不是声音,形成“声音”还得靠演唱,靠二度创作。我先举《雨后彩虹》为例,这首作品大约是当前我们演唱得比较多的吧?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指挥、领队、音乐老师等是否都搞教学?我想问大家:这首作品的创作灵感,或者火花首先表现在何处?就是说我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一开始是怎么想的,最早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唱)“彩虹,雨后的彩虹……”?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每个作曲家的创作习惯、创作过程往往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位作曲家,他笔下每一部作品的乐思产生先后也是不一样的。就我自己而言,有时开始于整个作品的“轮廓”(这是多数情况),有时开始于某种和声音响(如《祖国,慈祥的母亲》),有时开始于引子,有时开始于作品的中部,有时甚至开始于作品的尾部……而这个《雨后彩虹》,我的创作火花最先出来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动机,就是……我还是弹一下吧。(示范)(见谱例1)

(谱例1)

figure_0106_0001

请大家注意,谱例1中第二小节即为我创作火花最先出来的东西,或可称为“彩虹动机”。这个动机实在太重要了,它是贯穿始终的,若没有这个动机,我这曲子也就不成立了,或者其他的音乐也都出不来了,这是我灵感迸发的一个最先闪光点。多次出现的 5 # 4 2 -(见谱例1),我唱的是固定唱名,和声是变化着的。第二个 5 # 4 2 -(唱)落在增三和弦上,这是印象派的典型手法。第六小节旋律落在B上,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色彩音啊!我明知道弹出B音的同时,上行谱就无法完整演奏了,但我还是这样写了。这个地方就看钢琴伴奏自己处理了,我发现有些人是这么弹的:在B音同时,上行谱省略了左手,有些呢,是在B音弹完之后出现双手完整的 5 # 4 2 -……我认为都可以。引子后,在合唱的烘托下,作品的第一乐句也就开始了。(见谱例2)

(谱例2)

figure_0107_0002
figure_0108_0003
figure_0109_0004

请大家注意看合唱下面的钢琴谱,在第一、二乐句的长音处都贯穿着这一动机,不过,第二乐句处的“彩虹动机”在形态上有所变化,因为这里的钢琴织体改变了。那么后面还有没有呢?还多得很呢!在“生活的画卷艳如彩虹,大江两岸正欣欣向荣”处,男高音飘着的一段旋律即是从这一动机派生出来的。(唱)(见谱例3)所以你们在处理的时候,要有意识的知道我这个主导动机,也就是我这个灵感产生的动机有如何重要。

(谱例3)

figure_0110_0005
figure_0111_0006

还有一处也很重要,你们往往把它忽略了,即在大段间奏后全体合唱队用强音量演唱“彩虹……”时,钢琴伴奏用柱式和弦演奏这一动机,此时就像钟声般的效果。(见谱例4)

(谱例4)

figure_0111_0007

作品的结尾处又出现了这一动机。(见谱例5)因此,这一动机是贯穿全曲的。

(谱例5)

figure_0112_0008

由于这一动机确实重要,贯穿全曲,因此,我首先着重讲一下,希望所有的指挥重视这个问题。我让你们重视这个问题,并非是要你在手势上每一处都要点到,但你内心要有感觉。我记得我11岁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就读的时候,视唱练耳主要是培养内心听觉。弹巴赫的创意曲,如手上弹三声部,同时默唱剩下的声部,老师还突然指示轮换,厉害得很哪!所以刚才我就说了,就是说建议搞指挥的人学点作曲,至少懂点作曲,是非常有好处的。要分析、要揣摩作曲者的乐思是怎么出现的,怎样发展的。

我记得我这个作品刚出来时一直都是用乐队伴奏的,在上海由司徒汉指挥曾演了四五十场之多。5 # 4 2 -这个动机呢,是颤音琴、小钟琴、竖琴三样乐器共同来完成的,效果非常好。当时是在八十年代初,那位竖琴演奏员在初次排练时就称赞了我一句:“陆在易你这人脑子真蛮灵光的。”5 # 4 2 -除了它的色彩意义、贯穿意义,如果再简缩它的核心意义,就是最重要的属音 2 -(固定唱名),即首调唱法的5。我曾碰到过已去世的作曲家王酩,他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写歌有一个音是最主要、最重要、最具骨干意义的,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那一个音啊!”我在这里透露个秘密,这个《雨后彩虹》最主要的也就是这么个音:2 -。完整地说,即 5 # 4 2 -。

第二,谈一下领唱与合唱的关系。这个作品领唱与合唱的关系应该是水乳交融、此起彼伏的关系,而绝不是像在有些舞台上出现的独唱+伴唱的关系。所以,必须加强合唱的表现意义,不要让领唱孤立在外面,要与合唱融合成一个整体。在这一点上说,曹通一(在现场听讲课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者注)你们在那个“金钟奖”比赛中的演唱总体是好的。(分析谱例2)

从演唱音量上讲,有些地方不要怕合唱“盖过”领唱,不会的,这是写法决定了的。(分析谱例2的第二乐句)

在“初浴的群峰,都在你的怀抱之中”时,有声部浓密的合唱,此时,男高音有一条起伏很大的漂亮旋律,顶点音为A,和声很浓密(见谱例6第三至第四小节),此时千万不要生怕合唱的音量超过了领唱,这里是这一乐段情绪的制高点啊!处理好了会感觉很美。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但是曹教授你们在演唱这一段时的缺点我也不得不说了,(见谱例2的第二乐句)合唱“啊”的第四拍,即乐句的那个结尾音,唱得硬了,这个地方要软着陆。我们现在创造了很多新名词,不是硬着陆(唱),还须有一点余音,轻轻地收,软着陆。

(谱例6)

figure_0114_0009
figure_0115_0010

第三个谈速度,音乐律动,我觉得非常重要。最讲究的律动是非常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听上去是非常舒服的。其实音乐本身会告诉你怎样的律动是最舒服的,但要去感觉!去找!我为什么先讲《雨后彩虹》,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一个指挥所要具备的最首要的素质恐怕应是速度感了,心中所掌握的对速度的把握能力,接下来便是音乐律动。我曾经和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指挥家合作,我非常敬佩他的一点便是,他从排练开始,演出、灌片,我发现他内心的速度始终是一样的,说明他的速度感非常好。下面再联系谈《雨后彩虹》。(见谱例7)

(谱例7)

figure_0116_0011

这一段的速度现在的演唱普遍都偏快了。为什么都偏快?是不是觉得这个曲子太长了,比赛要超时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写这个曲子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你们参加比赛要超时啊?其实,每个曲子的前奏也好,间奏也好,曲子结构中的任何地位,都应该有它最恰当的速度。很遗憾,这次“南湖合唱节”的各队演唱我没听到,否则你要是唱我的作品,我每一个都可以给你点评一下。

总的说,我这个人对记谱是很讲究的,不论是意大利音乐术语还是我们中文的,我都会斟酌好久才下笔。尤其是出版的东西。也许我上面标的figure_0117_0012=140(速度),标得不够谁确,标快了?140比我刚才唱得快,快了就会表现不充分。因为这是小快板,已经是够活跃的了。再说音乐律动,其实在我的预想与感觉之中,领唱与合唱的那部分是并不完全上板的,你们在心里面虽然有四拍子,六拍子。但你们要找没有完全上板的感觉。这个律动感觉很微妙,要靠感觉来体会,但是做到以后音乐将会很舒服。

再比如,“苏醒的田野,初浴的群峰,都在你的怀抱之中。苏醒的田野,初浴的群峰,都在你的怀抱之中”。这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整地示范演唱),说实在的,我很少听到有合唱队把这乐段演唱得很好的,不是赶,就是拖。这就说明不少指挥没掌握好音乐本身合理的音乐律动。

我不晓得大家是不是看见过彩虹,彩虹漂亮至极啊!我记得我长大以后就没有看见过彩虹了,只是在小时候看见过彩虹。我是在浙江农村长大的,秋天下过雨之后,空气真是一片清新啊!彩虹横挂天空!这个景象多壮观啊!当我拿到这歌词之后,脑子当中就有音乐了,最先出来的音乐是什么呢?已告诉大家了:5 # 4 2 -。而这 5 # 4 2 -又使我迸发出很多别的东西,乐曲的第一乐句也由此而自然地引出,它的特征是伸展性(唱)。因此你们要引导你们的歌唱者要往这方面去靠,它本身就形成一个大七和弦!(唱)又伸展上去,小三度,(唱:彩虹)再伸展上去,大三度,(详见谱例2)是吧?所以我有了一个 5 # 4 2 -,以后很多音乐都出来了。

有评论家说对了,就是说7分钟左右的作品竟会出现这么长的间奏,而且又这么自然和合理,这么出彩,少见!(见谱例8)

(谱例8)

figure_0118_0013
figure_0119_0014

但是,大多数钢琴伴奏者都把那大段间奏演奏得太快了,有个别人简直就像“发疯似”地弹,也不管前后的衔接,真让人受不了!要知道这样一来,把整个作品的律动都搞乱了,破坏了,况且,间奏音乐的本身即是越来越紧凑的(唱),还是自然一点为好。

另外,我很不理解在大段间奏前卡农式演唱“彩虹,彩虹”时,有些指挥会处理突然停顿一下(唱),怎么回事?音乐正向前推进,就像火车正开着怎么也收不住的时候你怎么好停下来啊!很奇怪!这个呢,原因很多,他没有感觉到音乐的有机的律动。再一个呢,他没有注意到钢琴伴奏,钢琴伴奏此处是收不住的,要能收住,我也绝不这样写了!(见谱例9)

(谱例9)

figure_0120_0015

还有,我很不主张有些地方人为地,或无理由地处理渐慢和放慢演唱。(见谱例10)

(谱例10)

figure_0121_0016

在“虹”到“你”之间这个地方不能处理成渐慢(唱),也不主张“你是百花上九重”(即转降B调的第一句)用慢速度来演唱(唱),为什么要那样处理啊?你能告诉我理由吗?我看没任何理由,不符合音乐的律动。所以,能完完全全演绎好这个作品的合唱队我还真听得不多。再一个呢,既然我已经告诉你 5 # 4 2 -那么重要。因此,在作品结尾最后一个和弦上就别去搞渐强渐弱了,一是你搞了渐强渐弱不符合作品的意境,二是搞了渐强渐弱就谁也听不到 5 # 4 2 -了。就在弱声中,很美的意境之中结束乐曲多好!(唱)这样,这首作品也就体现完整了。(见谱例5)

关于这个作品,我最后再补充一点,我听过几次周小燕先生“歌剧大师班”的课,大师们都有一个观念,就是:你要注意作曲家的非常细微的地方,你只有把这些许许多多细微的地方体现好了,再注意到整体,你才能把握住全曲。因为时间的关系,其实我今天很多细的地方还没有说。噢!另外再说一点,就是说你们指挥者,对钢琴伴奏要加以重视。比如说(唱“苏醒的田野”)右手是三连音左手是二连音,三对二,它已经预示着你这地方要开始流动了……所以要注意钢琴伴奏,伴奏是合唱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指挥者,对钢琴伴奏也应有所要求,他弹得不好的话还是你的责任。

我对演唱《葡萄园夜曲》最大的意见,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基本速度,一个是对音色的处理。

第一个方面:基本速度都偏慢,我不主张这么慢,慢容易拖,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歌唱速度。还有要提醒大家,此曲的钢琴引子非常美,在演奏处理上要很讲究,要舒服而自然,充满田园风味。具体地说,演奏切忌呆板,要自然地做好Rubato和强弱对比,我试着示范一下。(见谱例11并分析讲解)

(谱例11)

figure_0122_0017

第二个方面:音色的处理,有一半合唱队唱错了,太直白了,不是夜色,不是朦胧的夜色。比如这么唱就不行(模仿白声的演唱),那样的音色千万不能要。(见谱例12)

(谱例12)

figure_0123_0018

我在“金钟奖”合唱比赛时听到好几个队一开始意境就不对了,这是音色处理的问题。另外,这首作品在演唱时特别要注意语调语气。(见谱例13)

(谱例13)

figure_0123_0019
figure_0124_0020

尤其是两个“告诉我”,应突出“告”字,两个“告诉我”在音量上也应该有所区别。此处现在普遍出现了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第二个“告诉我”在音量上超过第一个,在语气上更强调;另一种是第一个“告诉我”用一般音量演唱,第二个用弱声演唱,以示语气、感情上的对比,(示范演唱后一种处理)实践并推敲下来,好像后一种更为动人一些。

乐曲歌唱的高潮确实是在大段的“啊”处,此处应尽情歌唱,音量也可适当放开来了。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啊”的最后一个音须从弱声开始啊?当然,全体合唱队要在此音上做到非常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此处正是乐曲出彩的地方啊!此时,指挥的动作尽量不要动,在那个地方(指“啊”音的最后一小节)才明显地动,告诉合唱队这小节才是渐强最明显的地方。这时,合唱和伴奏很巧妙地结合在一块,在合唱队的渐强声中,钢琴再次奏出引子的旋律,只是此时的这条旋律性格明显改变,变成流畅而稍带激情的歌唱,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我的其他作品中是没有的,这是这首作品的一大亮点,你要把“亮点”抓住啊!(见谱例14)

(谱例14)

figure_0125_0021
figure_0126_0022

我还听到过一个合唱队,也是参加“金钟奖”比赛的,他把合唱早收了一小节,这就煞风景了,我在听时就感觉“哎哟!糟糕!”我还盼望听到出彩处呢,他已经收掉了。

还有再现之前的那个延长音后,指挥的动作千万不要放下来,并要给人以曲子未完的感觉,否则,人们会误以为曲子此时已结束了。(见谱例15)

(谱例15)

figure_0126_0023
figure_0127_0024

再现段,“呜”的音量,有些队伍处理得太轻了。你们不要以为“鸣”必须比旋律声部轻,其实恰恰相反,应比主旋律声部略强一些才好,这样才显得意境浓郁。

在“金钟奖”合唱比赛中有一支演唱《游子情思》的队伍,总的说唱得还不错。尤其高潮处的那个高音还真挺得住,不容易。但在演唱开始句“走出了告别的目光,走不出缠绕的离愁”时,(见谱例16)把“离”字的时值加得太长了。此处确实应似把音“吊”起来一下(唱),但不要过分啊!第二段歌词中的“双”字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谱例16)

figure_0127_0025

艺术这样东西啊,还是应自然为好,因此,处理一定要适度!过分了就显得做作。我这样讲传到指挥那儿不会不舒服吧?我前面已经表扬了。

这个地方曹丁处理得很棒!我没跟他说,他只是到我房间来时我给他弹了这个作品,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挺好的,我要了。”他在此处的处理就很好,很自然,不过分,且动人。也许是因为我在“离”字上写了个装饰音,已为他作了处理上的提示。

还有一些“创造性”的处理真会吓人一跳。也是这次金钟奖比赛时,有一支你们浙江的队伍。在唱“谁不爱自己的母亲”时把“谁”字唱得很重、很短促,和整个乐句完全断开了,这样的处理实在使人难以理解,离作者原意太远……尽管如此,我在台下还是说这支队伍声音不错,果然在第二轮唱《魔咒》时,发挥不错,分数也上去了,但是由于第一轮分数太低,两轮分数相加也高不到哪儿去了,晚了!

我告诉你们几个正面的例子,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配合非常好的例子。第一个是严良堃老师,我当时在上海乐团当团长,邀请他来开合唱音乐会,很成功,《雨后彩虹》也选了。他有一个地方的处理,我就是参照他的处理记谱的。就是“你是美的光环”中的“你”字,一个字要管两个音,我就简单地在谱子上用了连线(唱),他那个时候还叫我小陆呢!说:“给你提个建议,加两个点吧!”即在“你”字的两个音符上除连线外再加两个点,(唱)多好!这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良好合作关系。经过严老师这么一处理,音乐更活、更好了,这就是指挥家的高明。

第二个便是曹丁,曹丁对那个《游子情思》的处理。“离愁”刚才我已经说过了,还有一个地方我没想到,即“远游千万里,几度春和秋”。(见谱例17)

(谱例17)

figure_0129_0026
figure_0130_0027

我当时演绎给他听的时候,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心中很开阔,演唱主人公是很有心胸的人哪!“远游千万里,几度春和秋”,他当时也没声响。后来我听他指挥的时候,一是保留了我的意思,(唱)但又加强了语气和重音,轻响对比也比我预想的要好。“几度春和秋”,那个后半拍出来的“度”字,地位准确,吐字特清楚,因此,显得特别动人。

还有一位就是从国外回来的钢琴伴奏专家,给很多华人歌唱家弹过伴奏,他就嫌我话太多,要求太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我的一首艺术歌曲,即《我爱这土地》。他说不是这样的,国外不是这样的,你在谱子上已经写得够清楚了,我看了你的谱子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意思。这个曲子有7分半钟,到最后再现的时候(即唱到“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后),我有我的理解,我今天不说了吧。这首诗是1938年伟大的诗人艾青写的。我为什么选这首诗作?我有我的道理。所以有人在网上评论,陆在易老师为什么在现在那样阳光的中国还写这样的曲子?我有我的想法。我的处理本来是这样的。(唱)这位伴奏家怎么说啊?他说陆在易啊,无论如何不能这样……太凶了,你的音乐本身告诉我不是这样的。你的音乐告诉我什么?这个地方应该走向宽广,给人们以希望,要有点亮的感觉。他弹给我听,很深沉很有内涵,我也服了。确实是,钢琴伴奏做久了,他是一个艺术指导,对我的帮助启发也很大。甚至还有这种例子,朱践耳告诉我,他的《交响幻想曲》在苏联演出,在听排练时,就着实使他吃了一惊。“怎么次要声部变主要声部了!”后来越听越有道理,这真是再创造!所以我再回过头来想,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是作曲家和指挥家亲密合作的关系,但是有个前提:还是希望指挥家们对一度创作、作曲、文本要研究透,要吃透作曲家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尤其是钢琴伴奏写得很不错的这种作品,肯定有他的道理,拿到以后,你要全面研究,在吃透的基础上可以跟作曲者商榷,我这样处理好不好。作曲家呢,也绝对不会拘泥于自己的作品,好像一点都不能动,不会的,绝对不会的。但是你要动得有道理。不能再讲了,九点半了。刚才我讲的第四点,也就是宝林要我讲的,由于是即兴式的,较零乱,向大家表示歉意。

第五,两个误区。近年来在很多次聆听合唱展演、比赛活动之后,我总觉得,似乎存在着对合唱艺术认识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即:1.声音追求上的误区。前面已说到,合唱艺术最讲究的是和谐,而要做到和谐,音准绝对是第一位的。同时,音色的统一,音色的好坏,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用最通俗的话说,你不论演唱什么作品,不论在最强音量和最轻声处理的情况下,声音都要悦耳、圆润,并且统一。现在有些合唱队包括较优秀的合唱队,有过分地追求音量“震撼力”和过分追求强弱对比,而相对忽视音色统一的倾向。在这种状态下,在演唱高强音时,或多或少地给人以“炸”“吼”的感觉;在演唱弱声时,总觉得有个别人的声音突出在外。我不反对合唱队声音的多元化,这往往是作品、曲目风格的需要。但是再多元,音色必须统一,只有音色统一,才有多声、和声的融合度,这是合唱规律所决定的又一条硬道理。2.一味地追求作品难度,这在各类赛事活动中显得更加突出。不得不承认,选择演唱难度较高的作品往往会引起评委们的注意,噢!这么难的作品他们也“啃”下来了,不容易啊!因此,分数也许就会高一些。但是,衡量一个合唱队演唱水平高低的标准,毕竟不只是看你选择曲目的难易,而最终还是看你音乐表现得怎样。如果你把一首看似简单,但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演绎得很到位,很动人,各方面无可挑剔,至少,我若在评委席上就会给你打高分。俗话说:“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摘下来的“果子”是好的倒也罢,如果你拼命地跳,摘下来的“果子”是变了形的,这不仅没有达到你的目的,而且还破坏了循序渐进地训练合唱队,以求得稳步提高的艺术规律。因此,一味地追求作品难度,我认为是一种误区,是一种片面的,需要纠正的倾向。根据目前我国多数业余合唱队的实际情况,这也不利于演唱水平的切实提高。这里举些例子,此次“金钟奖”比赛的时候,人们选得最多的就是《大江东去》,还有《嘎哦丽泰》。我认为《大江东去》是一首具有相当难度的作品,对任何指挥都是一个考验。《大江东去》大家都晓得的,这是1920年青主在留学德国时写的,作为艺术歌曲来说,它是咱们中国的开山之作。6年后赵元任先生写了《教我如何不想她》,所以了不起啊!1920年算到现在来说的话就是90年前,90年之前就能写到这种水准,实在了不起。我觉得作为合唱作品来说,瞿希贤先生也编配得相当好。那么演唱主要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由于它不是经常所见的上下句对称的乐句,也不是流畅的、连贯性的长旋律构成的作品,而是由一系列短小的、有时是不规则的乐句所构成。这些乐节、乐句在音量、情绪、速度等多方面又须不一样,所以,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这首曲子就容易弄得支离破碎。相对而言,比较规范的演唱,比较完整的演唱,是阎宝林指挥的杭师大合唱团,大家听了没有?其他队虽然也有好的,但是很多队都不尽如人意。第二个例子就是《嘎哦丽泰》,我觉得这个作品写得非常成功。成功在哪里?作品的层次感很强,各个声部都安排得很好,我第一次听时就挺受感动,杜鸣心先生写的。因为发展层次感好,高潮出来非常舒服。但我听下来,不少合唱队的演唱缺少层次感,声音也不理想。我觉得选这两个曲子,你要当心自己是不是已经够格?还有《春之声圆舞曲》,我觉得更难唱好,首先,那么多十六分音符并带变化音的旋律你能否唱准、唱清楚、唱到位,就是问题。而且它那种三拍子的感觉,外国圆舞曲的感觉,我们中国人要掌握很难,因此,我听上去总觉得不像,不舒服。同时还存在速度上的问题。总之,我发现不少水平还没有达到演唱这类作品的队伍都在演唱这些作品。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拼命地跳,但摘下来的果子是变了形的。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普及合唱的大国,但还不是合唱强国,在这二者之间,或许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这是我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我还期盼着中国拥有数支敬业的,并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攀登的职业合唱团,以给广大的业余合唱团队起示范作用。这当然不是本次会议所要论述的专题内容。现在,我倒是寄希望于半职业、半专业,特别是在座各位所领导、带领之下的高校的合唱团。这样的合唱团在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啊!武汉田晓宝的那个天空合唱团就是突出的一个。我尤其寄希望于这个层面。

上述五点,尤其是第四、第五点,是与大家切磋、交流,我讲的并非都正确。这几年我很惭愧,没写出多少好作品,应该继续努力。这次到南湖来,看到了我们合唱发展新的希望,很高兴。但今天我的讲话没讲好,没能很好地完成宝林交给的任务,心里觉得不大踏实,请大家多原谅。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就讲到这里。(热烈掌声)

阎:非常感谢陆老师。

今天最后一位在我们本次高峰论坛讲学的陆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对作曲家最好的尊重就是能够明晓他内心的独白!所以我们不管是在排演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其实用真心去投入相当关键。我相信浙江有这样的现象,全国也有,那就是各地只要搞合唱比赛,在节目单当中总能看到陆老师的名字,大家对他的喜爱通过演唱他的作品得以表达,而我们是否能够表达得非常准确呢?今天虽然是陆老师在这里讲他的作品,但是我们即便是没有排过陆老师作品的指挥们,也会从中得出对一个作品的尊重、对一度创作的研讨何等重要的结论。所以,在学术面前我们太欠缺这种严谨、严密和严格的态度,而在我们指挥自身进步的方面,应该时常告诫自检、自勉、自省。所以呢,面对作曲家,在这里我很想替那些目无章法、随意指挥的举止说一声对不起。(掌声)

陆:噢!你不能这样说。

阎:是这样的,作为一名指挥、一个合唱教员我有一番话,如果大家认同就鼓掌,不认同的话下来我们再探讨。陆老师讲课一开始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可能永远也写不出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永远也达不到自己所追求的高度,但我的每首作品都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一个用心与我们交流的人,话语会显得贫乏,我们应该用真挚的情用心去演唱陆老师的一首又一首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我们也期待陆老师创作出更加深入人心的新作,当我们用心去觉悟曲谱的字里行间时,应不懈地努力,达到与作曲家心心相印。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以掌声,感谢陆老师的讲课。(热烈掌声)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