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认知行为疗法十堂课:管理焦虑、抑郁、愤怒、恐慌和担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认知行为疗法:起源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关注问题解决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迅速减轻患者症状并提升幸福感。正如认知行为疗法的名字所显示的一样,该疗法包含了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其中认知层面的工作聚焦于对功能不良思维模式的改变,而在行为层面,则重点在于帮助个体发展功能良好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的这些构件在被整合起来之前经历过各自独立的发展,下面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些方法。


行为治疗

 

20世纪上半叶,精神分析的谈话疗法被普遍应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以西格蒙·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为基础,以探索患者童年期经验和养育背景为手段,患者与治疗师需要定期会面,且治疗过程常常需要持续数年。

当无数人从精神分析和类似疗法中获益的时候,其他研究人类行为的专家开始寻求可以帮助病患更快减轻痛苦的方法。他们从对动物(也包括人类)学习机制的研究发现中获得启发,开始将这些原则应用于针对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这些努力推动了行为疗法的发展,代表人物包括精神病学家约瑟夫·沃尔普和心理学家阿诺德·拉扎勒斯。沃尔普与其他人发现,个体行为的直接改变就可能带来症状的缓解。例如,恐怖症患者通过逐步面对所惧怕的事物而克服恐惧感。受惠于这些发展,患者无需再在躺椅上耗费数年时间挖掘童年期事件,几次有针对性的会谈就可能帮助他们持久地减轻痛苦。


认知治疗

 

在行为疗法出现后不久,有其他心理健康专家提出了对于心理冲突的不同解释。 精神病学家亚伦·贝克和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都认为,人类思维对情绪和行为具有强有力的影响。相应地,他们提出假设,个体的痛苦源于思维。例如,假设认为,抑郁是由关于自己和世界的过度负性信念所引发的(如“我是个失败者”)。

根据贝克以及其他认知疗法发展者的理论,治疗首先需要识别功能不良的想法,进而对这些想法进行工作,找到替代它们的更加准确和有益的想法。通过练习,个体能够发展出促进正面情绪和行为的思维方式。


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的结合

 

尽管早期行为与认知疗法在各自领域独立发展,在实践中却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确实,不久之后,这两个流派被整合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甚至认知治疗之父亚伦·贝克都将该疗法的名称从原来的“认知疗法”更名为“认知行为疗法”,以符合该疗法包含了行为技术的实质。这样的整合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他们因此可以得益于一套更完整的治疗方案。

 

01_fmt

 

将这些疗法结合起来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想法、情绪和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见上图)。比如,当我们处于高焦虑水平时,我们倾向于产生关于危险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会反过来增加焦虑,同时,关于危险的想法和焦虑的情绪会使我们更有可能对所害怕的事物或情境采取逃避行为,进而又强化了焦虑。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找到应对之策就相对容易了。


第三代浪潮:以正念为基础的治疗

 

20世纪70年代,正在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乔·卡巴金开始了一项名为正念减压(MBSR)的实验项目。正念是一种已存在数千年的修行方法,该理论相信,痛苦可以通过对当下经验的关注而获得缓解,而回想过去或忧虑未来都是无益的,正念觉察还包含对现实有意的开放态度。

卡巴金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正念减压疗法对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苦有显著效果。自那时起,以正念为基础的疗愈方法开始发展起来,并在针对抑郁症、失眠症和焦虑症的治疗中得到检验。

诚如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一些认知行为治疗项目也将正念疗愈的方法整合进来。例如,心理学家津戴尔·塞加尔与他的同事们发现,正念训练配合认知治疗减少了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抑郁症复发。基于正念的疗法是当今所谓认知行为治疗“第三代浪潮”的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来自临床实验的大量支持。正因为如此,本书包括对正念技术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