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异化劳动的形式否定
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1
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使用马克思常用的词汇表达我们的处境,如果要来个使用次数排行榜的话,“异化”这个词应该会名列前茅。尽管很多人并不是很确切地知道“异化”到底何意,但也经常会抱怨:整天干异化劳动,已经完全被异化了。
“异化”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很密切,只是我们现在很少将它们放在一起使用。可以说,共产主义的最早论述离不开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什么叫异化劳动呢?简单说,就是劳动的异化,就是劳动的异己化,就是你作为劳动者,你的劳动过程、你的劳动产品、你在劳动过程中与他人结成的关系,本来都是属于你的,但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却会成为外在于你的力量,成为你没办法把控、拥有、主导的外在对象。
人活着,总要从事劳动,劳动代表着我们生命的力量。人的生命的力量通过劳动由内到外显示出来,这就是“外化”的过程。劳动的外化过程,结果是生成特定的产物、成果或对象,外化过程因此也成为“对象化”的过程。
人的劳动的外化和对象化,不一定就是异化。但如果外化的结果,对象化的对象,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劳动者失控了,那外化和对象化就变成了异化。
外化、对象化、异化,三个简单的词,如果不好好体会,还真有可能被绕晕。哲学有时候需要创造概念,或者需要赋予概念以新的内涵,用其作为构筑整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工具,如果把握不住这些基本工具,我们就注定走不进哲学家的理念世界。
异化劳动从形式上看是描述“工人”的劳动状况的,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的角度去讲的。有人暗自庆幸,我不是工人,我没有异化。
马克思要说的是,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异化绝不仅仅是某些人的异化,不仅仅是工人,甚至连资本家也是异化的。
在资本逻辑当道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是按照他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的,都是从工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都在想如何挣得更多的工资,占有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多的享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资本逻辑把所有的人牢牢锁住,人生下来,就要进入到这种生产关系中,就要从事异化劳动,就要为获得更多的财富而苦恼。只不过苦恼的内容不同,有人为他的生存而苦恼,有人则为他的已有钱财如何再生钱而苦恼。
你没办法选择,生产关系已经注定,你只能努力选择成为关系中的哪一方,即资本家或者工人。就像游戏规则已经设定,你只能选择当哪个角色,而无论当哪个角色,你都必须遵守设计师早就设计好的游戏规则。
在马克思看来,工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人没有达到人的高度,资本家同样如此,也没有达到人的高度。人分成资本家和工人,这种社会就注定让现实的人难以成为真正的人。
人不是生而为人,必须面对如何成为人的尴尬局面,而且残酷的现实是,特定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早已注定人没有可能成为人。人要想成为人,除了人自己主观上要努力,客观上还要改变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很明白,只搞心灵鸡汤是不够的,还要面对现实。
2
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人的劳动产品同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劳动对象化的结果,就本质而言就是人的“物化的劳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晶,是人的生命力量的产物。但劳动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可能会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成为不依赖于人、不属于人、反过来还压制人的东西。
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一个人劳动得越多、越好,生产的产品越多,得到的财富也就应该越多。所以,你要想获得更多,就必须勤奋,像打鸡血似的工作。三更鸡叫五更鸣,正是男儿地铁时,一大早摸黑出发,晚上八点赶回家,人们应该享受更多的财富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事情可能远不如此。你生产的产品多,不代表你收获的东西就多。你创造的东西多,不一定是归你所有,归你所消费。法国哲学家萨特有句精彩的话,哲学家们建造的是理念的宫殿,住的却是茅屋。我们可以套用一下,工人建造的是实实在在的高楼大厦,自己却有可能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这个层面的意思,马克思已经表达得很透彻: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是被资本方购买的,工人的劳动是资本运作的一部分。人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资本方劳动,他能收获的只能是生产出来的一小部分。
而且,劳动产品会被利用,会被资本吸纳,不断地为资本添砖加瓦,成为资本积累的要素。所以,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资本实力就会越雄厚,人就会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受到资本的统治。
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人必须劳动,但一旦劳动,他的劳动产物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而成为与它对立的独立力量。他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大,生产的对象越多,就越亲手创造出更强大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力量。
更为悲哀的是,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工人自身。劳动者本人成了商品,成为可以被购买的劳动力商品,成为“物”。所以,我们会明白,马克思为什么会认为工人不是人,因为工人是作为商品,而不是作为人出现的。
说点让人很不舒服的话,当你沉浸在有机会享用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喜悦时,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本身也是商品,也有可能被别人所享用,这个时候,你还笑得出来吗?
3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人的劳动活动同人相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的结果上,还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中,表现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正是因为劳动过程本身是异化的,人的劳动产品才会同人相异化。
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表现在,劳动不是劳动者自主的活动,不是他能够支配的活动。有句广告词叫“我的地盘我做主”,但异化劳动偏要告诉你,你的“地盘”你做不了主。生产商品的现代劳动形式,技术、机器、管理越来越进步,分工越来越精细,劳动者就变得越来越片面化。他们从事着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只需要每天装一个零件,钉一个纽扣,或者盯着一台自动运转机器,他不需要多高的技能,只需要简单的重复。
整个劳动过程就像一个庞大的迷宫,身在其中的人搞不懂它的全景,只能在这个自主运转的迷宫中“迷失”。当然还有极少数人能够掌控这个迷宫,他们在迷宫之外用监视器看着其中的劳动者,他们并不想告诉身在其中的人,反而利用其中的人的无知来运作。
人还必须从事这样的劳动,不从事这样的劳动,他没办法生存。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谋生的劳动,被强迫的劳动。人在这样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人们没办法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在不劳动时才觉得舒畅。所以人们总是寻找一切机会能不劳动就不劳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工作。工作的不如意,很容易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引起共鸣。但又想到“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又未免让人无奈。
工作中无自由,无价值,无意义,人就只有在不劳动时寻求自由和愉悦。我们总盘算下班后做点什么,总想着赶快放假,总打算到处去旅游,这些就是其中的表现。结果是,人在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在居住、修饰、旅行等等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人的愉悦和自由。但吃、喝、生殖这些活动只是人的“动物机能”,因为动物也从事这些活动。
劳动才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机能,但在运用“真正的人的机能”时,人总觉得自己不像人,觉得像动物一样,觉得受苦受累。于是,发生的颠倒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劳动活动同人相异化的结果。
4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人自觉地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共同过着类生活。
整个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和工具。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作为人的自然科学的对象,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的生活、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依靠它们生活。
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正是在劳动这一有意识的生命过程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就是在这点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才直接区别开来。因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对自己的生命活动,它们是无意识的,它们不会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成对象。
动物也生产,它们营造巢穴或住所,只生产它们自己或幼仔直接需要的东西,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人则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而且,他们懂得,只有不受肉体需要影响的生产,才是真正的人的生产。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们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们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描绘得太好了,但这只是应然,实然是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劳动的异化,使人为了肉体的存在和享受,不顾类生活,不顾长远利益,不管人与人的对立,不管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如果只顾个人的肉体享受,只满足个人的利益,其实与动物并无差异。
人的自觉意识、人的自由活动、人的类本质,在现实的人身上体现不出来,人的本质在现存的人身上消失了,成了异己的本质。人不再是人,只是形式上是人,实质上却根本达不到人的标准。就像本来出身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却总是低级趣味一样。
自然界也不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成为在人之外的、受人摧残的对象,成为人的外在的力量、对立的力量。因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劳动出现了异化,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被打破了。人越是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获得财富,自然界就越受到伤害,人就越是失去它。
有一首高亢的摇滚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唱出了对这个世界的无奈,唱出了我们失去的珍贵:
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为什么人心不是红色?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为什么犀牛没有了角?为什么大象没有了牙?为什么鲨鱼没有了鳍?为什么鸟儿没有了翅膀?
为什么沙漠没有绿洲?为什么星星不再闪烁?为什么花儿不再开了?为什么世界没有了颜色?为什么我们知道结果?为什么我们还在挥霍?我们需要停下脚步,该还世界一点颜色!
5
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是人同人相异化。
一个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劳动活动、同自己的本质的异化,都属于人的自我异化。而人的自我异化必然是通过与他人的现实关系表现出来,它和人与人的异化是同步的。因为一个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关系,必然涉及另一个人对他的劳动产品、对他的劳动关系,涉及另一个人与他的关系。
你与你的劳动产品异化了,就表明不生产它的人占有了它;你与你的劳动活动异化了,就表明与你相异的人控制了你的劳动;你觉得你与自己本身异化了,就表明你的身心被他人所支配了。
道理简单明了,人造出来的东西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社会似乎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有人失去,就有人得到;有人买股票赔掉家底,就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在贫困线以下,就有人位居富豪排行榜前列;有人一路苦逼到底,就有人躺在安乐窝里尽享荣华;等等。
只要还是异化劳动,要达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注定是不可能的!
是谁让人的劳动异化了呢?肯定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能是人自身。不要给人的异化进行神秘化的解释,不要说神的意旨,不要说自然秩序,不要说它们决定了有人就活该异化,就活该一生劳苦、一无所有。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作为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肯定是因为这些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来说是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乐趣。
工人的劳动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也就是资本家。工人与自己劳动的关系,穿插进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就被排除出劳动的主人的位置,就不得不听从他人的命令。这就是人与人对立的根源之所在。
人作为类存在物,人与人之间本应和谐相处,共同分享劳动产品,共同管理劳动过程,但劳动的异化却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对抗。而且,这种对立的关系通过特定的统治力量来维系,让人很难去改变,让人以为天经地义。
你是不是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是不可解决的?是不是也认为再好的制度也不能解决人的三六九等问题?是不是也认为社会注定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6
劳动的异化只是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受资本逻辑的主导,劳动的异化是前提,是基础,它带来的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观念生活等所有人的生活领域的异化。
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异化表现为劳动的异化,在政治生活中的异化表现为国家作为外在的暴力机器,在观念生活中的异化表现为宗教支配着人的思想。人受自己的劳动产品、受自己构筑的国家机构、受自己萌生的思想观念所统治,归根结底,异化表征的是“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物的丰富并没有给人类社会带来令人满意的乐观局面。非人的力量的统治,说明的是人们自己的关系、自己生命的力量成为外在于人的“物”,人被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关系所压倒。
马克思要说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并非那么简单,物的丰富不一定代表着人的自由程度的提升。庞大的商品堆积、雄厚的财富积累不一定表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反而有可能带来物对人的包围与支配,人有可能在琳琅满目的物中迷失。
我们面对的不是神奇的自然力量让人感到神秘、充满敬畏的问题,不是物的匮乏导致人的生存危机的问题,而是“庞大的商品堆积”情形下人却受到人造之物的统治的问题。
马克思还强调,资本是人的劳动外化的结果,却成为一种支配人的权力,它把一部分人变成劳动力商品,变成工人。他们创造的商品越多,他们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变成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资本还支配着资本家本身。资本家拥有权力,不是由于他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也没有办法,必须去增殖,必须不断地去扩张,不断地去积累财富。享受财富的资产者生活在一种幻觉中,把财富看作自身的力量,而没有感受到这种财富其实是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完全异己的力量。他们时刻面临着失去财富的威胁,他们的享受必须服从于资本运作,享受也算入资本的费用,因而是次要的事情,是服从于生产的休息。
马克思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写作的,构思的,他要批判所有人都异化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对他来说,一部分人成为从事异化劳动的工人,不仅仅是工人的悲哀,而且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悲哀。
人的价值表现为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价值,人把获取财富作为人生的目标,这是整个社会不是“人”的社会而是“物”的社会的根源,是人不能自由掌控命运的根源,即是非人的物统治一切的根源。
7
异化劳动的问题如此之多,必须找到克服它的方案,共产主义运动承担这一使命。
共产主义不可能不让人劳动,不可能消灭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意义重大,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但劳动有内容和形式之分,在一切社会条件下,在一切生产关系中,劳动都有共同的内容,它是人的生命力量的展现,是人从自然中获取财富的方式。但其形式是多样的,会随着社会条件、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劳动的异化就是它的形式之一。
共产主义要消除的是劳动的异化形式,它是对异化劳动的形式否定,或者说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如何想象出非异化的劳动形式?共产主义想要实现的劳动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劳动者应该是人。人不是作为“工人”,而是作为“人”来生产、来劳动。人与人共同主导劳动过程,共享劳动产品,不是为了钱财而劳动,而是为了肯定自己与他人而劳动。这是为了自己也同时是为了别人的劳动。
人的劳动将是自由的生命活动。人能在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人不是被迫去劳动,而是自愿地积极地去劳动,有能力、有机会去劳动将是幸福的事情。
我们把劳动当成休闲、当成娱乐、当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不是很容易的事,但至少要去努力,尊重劳动价值、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待遇、共同参与管理、张扬人性关怀,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羡慕的马云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上半生我的生活是工作,下半生我的工作就是生活。可能会有人感叹,我们跟他比还差得远,我们还得继续工作。他总算做到了,可以去享受生活了。实际上,这只是非异化劳动的雏形,还不是非异化劳动的完全实现。
非异化劳动完全实现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没有“工作”和“生活”之分。好像要工作就不能享受生活,要享受生活就必须放弃工作。如果还有两者的区分,就不可能说消除了异化劳动。
我们要努力做到工作就是生活,就是享受,就是精彩,就是愉悦。人还在劳动,但劳动就是人的生活,就是精彩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点,社会发展是前提,个人的努力必不可缺。
当代回响
我们的劳动能否成为非异化的劳动?
你从事的劳动是异化的吗?
这个问题会受到某些“专家”质疑,因为总会有人说,“异化”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它并不适用于我们,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其实,我们没必要把马克思的概念都当成与己无关的事情,总认为马克思是批判那个时代的,批判别人的。这样的话,我们总是过滤了自己,总会让马克思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一墙之隔。我们完全可以转用异化的概念,来分析我们的劳动状况。
我曾去参观过一家生产手机的工厂,看到有一批工人的工作就是盯着主板,焊接一个小东西上去。打听过知道,他们收入不高,每天工作都是12小时以上,而且就干这一件事。我很好奇地偷偷问了两个人:你们知道“异化劳动”吗?
他们没听清楚,什么劳动?我说,异化劳动。他们很惊讶,什么叫异化劳动?我说,就是你在工作中很累很辛苦,感受不到乐趣,工作时间长,收入还不高。他们说,这个问题没想过,我们是8小时工作制,但我们就想多加班,多挣点钱,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买个好手机,上上网……
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我感受到的“异化”。他们过得简单,想当然地认为工作就应该是这样,工作辛苦点无所谓,只要能挣到钱就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想法。
很少有人认为,劳动本身应该是美好的,应该是充满乐趣的,不是只有在工作后才去享受舒适。我们容忍了自己劳动的异化,不去想象不异化的劳动,不相信还有非异化的劳动。
我们人为地将生活分成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劳动阶段,一个是生活阶段,前者的特征是辛苦,后者的内容是享受。我们要知道,如果劳动阶段是辛苦的,其实就已经注定生活的享受总是短暂的。
为什么劳动不能成为非异化的劳动,成为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们的理想抱负的、谁都不能阻止我们去干的活动呢?为什么劳动不能成为生命中精彩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最享受的、最有激情的、最饱含情感的活动呢?
劳动的条件和环境不断得到改变,这是社会发展必须努力的方向。如果说封建社会最要保证的是权力不可侵犯,资本主义社会最突出的是资本利益至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最应彰显的就是劳动的尊严和荣光。
权力、资本和劳动,三个要素,我们必须首先重视的是劳动,让劳动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让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得到切实保障,这是国家层面需要贯彻的原则。
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也需要自己创造条件,努力从自己的劳动中得到愉悦。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别人的工作好,总认为自己应该到更好的岗位上,应该获得更多的收入,应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这种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是总感到不满足,总要得到更多,一得不到满足,就牢骚满腹,消极怠工,把工作当成累赘。
如果放任自己的需要,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就注定只能有烦恼。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睁开眼睛,想到今天又得去上班,就感到烦的话,那么你注定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反过来,你每天睁开眼睛,想到今天又可以去上班,就觉得实在是太好了,你就会享受到劳动的愉悦。什么样的心态,都得工作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好的心态呢?
我们要学会感受劳动的非异化,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价值,找到境界。人总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这样人与动物就没有太大的区分,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中找到精神价值,这样就能感受到生命中更多的精彩。
我想给我的读者谈谈自己的工作状态。虽然,我不想我的生活出现在我的作品里,但考虑再三,我还是晒晒自己的幸福,因为真实的我才有说服力。
说实在的,我也很多次感受到工作无意义、无价值,有时候还觉得自己讲了那么多课,说了那么多话,到底有多少人在听?写了那么多字,到底有多少人会看?听了看了以后又有多少人去做?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写那么多东西干吗,我对得起为这些书的出版而倒下的那片森林吗?
悲观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我工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在读了一些书,也写了几本书,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从我的授课对象、我的读者那里得到艳羡的眼光。这让我有了成就感、价值感,让我更加努力地去读书,去写作,去授课。
要明白你付出了,你就有收获,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精神的收获比物质的收获更大。现在的我从工作中得到愉悦,得到享受。我有时候暗自庆幸,我已经开始从事非异化劳动了,并已经从非异化劳动中感受到特别强烈的获得感。
不止一人对我说,你老是那么辛苦工作干吗呢?实际上,在工作中,在写作中,在讲课中,我并没有辛苦,我是在休闲,我是在生活,我是在享受乐趣!当然,这并不排除,我也在写作中感受到痛苦,写每本书,我都经历了挫折,有时候还气得砸我的书,有时候还愤怒地敲打桌子。
痛并快乐着,经历了风雨,才能看到彩虹的美丽!三百六十行,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就一定会从这一行中感受到非异化劳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