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鹰一旅山无数:海阳诗词选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自序

爱因斯坦说过,人到了人生的某一时刻,需要停止读别人的书,写一本自己的书。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本书。尽管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抑或精彩,抑或曲折,但总是本有章回,有起承转折的书。本书就是以诗词形式记述作者对于四时的感受,与亲朋的交谊,对人生旅程的点滴感悟,并把这些点滴与读者分享的一本小书。

一、结集缘起

我对诗歌的喜爱源自小时候。说实话小学时的批林批孔运动连带着要批《三字经》,不曾想这给了我诗歌和历史的启蒙。经里诸如“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等,琅琅上口,在知识物质匮乏的异样时代,也一样存在着异样的教化。后来,受兄长影响,我从小学开始便写了一些诗歌。初中时社会生活逐渐正常化,一本《唐诗小札》(刘逸生著)成了我每天必看的小书,受益良多。

高中时代,学校图书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自编了些唐诗在课外教我们,并执拗地建议我们用粤语朗读,方得原味。至今还记得先生击掌诵读《龟虽寿》的情景,以及领略杜甫“一览众山小”豪迈气度时的震撼。诗之于人,教化殊深,可见一斑。

时光荏苒,诗词陪伴了我几十年的生活和工作。抒一己之怀为主,出发点往往不是立意高深的创作,但却也不是奇淫技巧式的玩物。后来在杭州工作了一段时间,闲时忘情山水,流连寺院,忽然觉得眼前所见正是所谓的唐诗山水。从前熟悉的诗词,和眼前山阴路上的绿水青山浑然一体,廓然历历。应了苏东坡在杭州望湖楼所写那句“故乡无此好湖山”的大实话,眉山的大山大水里成长的他,在这些秀气的湖光山色中,塑造出另外清新的一面。其实山水人文,与其地理环境、人物风情,关系极大,一方水土也养一方人文。既如此,四处游历,细细品味格物,是提高写作境界的一条路径。慢慢写来,终于觉得有些微所得。积少成多,便有了成此集的因缘。

二、诗论片段

唐于武陵有一首著名的劝酒诗: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我极喜爱这样一首只有二十个字,既有满酌不须辞的豪气,也有人生足别离感悟的深刻的诗歌。事实上,诗兴生发的由来,往往就是饮酒和离别构成了主要场景,从此引发出对时世和人生的感概。

我的诗词,无例外的有不少是相逢和别离之作。人生大概如此,相遇和再见,往往构成了思绪重叠的造影,完成一个个幻灭又新生的流转。当心中充满对生活的惜别和期盼的时分,想象力就长上翅膀,诗情在黎明或夜空中飞翔。这些逢别的对象,有时是亲人朋友,有时是一段过往的岁月,有时是一份职业工作,有时是一座久居的城池。

关于别离与诗词,古今中外似乎各有千秋,各自显现风格迥异的境界,无比精彩。单就捕捉这相见和不见的意境和情感来说,眼界手法各异,但都是诗人心情的一幅剪影。例如,今年因新海诚导演的日本动画而流行起来的,《古今集》里小野小町的两首和歌,唐月梅在2002年的翻译如下:

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

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

这见与不见的境界,在日本古代平安朝的诗人眼里已不同凡响。在梦里常常相见,虽然知道那是个梦,但好梦何须醒来。这里已经把现实抽象了一幕了。但笔锋一转,纵然每每梦里见着,却怎比得上在真如现世里实在见一回!这一下又把梦境拉回到体感的真实世界。虚空和现世来往自如,写出了人生如梦的深刻感觉。

其实,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似亦有若即若离的感悟。如晚唐李商隐所写的两句,却是论及见与别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时难,则别离也难,这无疑也是理解二者关系的一个绝妙的角度,让人陡添珍惜人间缘分的心意。

清初词人纳兰容若则描画了相见,可以是个初始点,但时而又是个充满无奈的奇点: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里精辟的描述,着墨于初见,而丝毫不用提及之后的相离。诗人感叹留不住初见的美好,初见便收敛成一点,凝结着许多无奈,与后来所有无关,遂成一奇点。

而宋朝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大作之余,也极为聪明地在词里写了见与不见的量子态: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这是非常入木三分的描写。之所以说它是量子态,是说相见和不见,有情和无情同时存在,见此即彼,由此及彼,你看到一面,背面马上就呈现了。这种对于见和不见的剖析和领悟,实在是已臻化境了。

无微不至,无远弗届的诗人们的想象力,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在雪山高原仓央嘉措的笔下,见与不见则来得横出三界,直戳人心:

你见,或是不见,我就在那里……

这里头有充沛的如如不动的定力,有一锤定音的决断。宁静致远,很多时候我觉得诗歌之美,在乎言简意深,精准的指向,一击而中,且色彩斑斓。

其实,我最喜欢的却是是南宋辛稼轩《贺新郎》词里的见,以及隐约其中的不见: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看这等抒发,全然是物我交融的通感境界,孤独中带着乐观,超脱了愁惨的寻常。道出了生命无常,日日皆妩媚,活在当下才是至理。

展开至此已甚明了,可以说诗歌是一种高度提炼人生的手段。诗词之路,就是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道路上,把点点滴滴的人生风景,百味俱陈,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一己的心田,并营造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感。今人流行“生活里还有诗和远方”一说,煽情之余,实有道理。正是诗词里蕴藏的无穷魅力,使我们期期艾艾,与诗结缘。

三、游吟异域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二十岁别离故乡广州后,出国求学,之后工作,足迹也算绕了地球大半圈,从日本到北美,从加拿大到美国,阅读、工作和生活近三十年后,又回到了生养我的故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半句的经历我是终于有了。那些在异国行走的日子里,能令我发现眼前的惊喜,以及回望故国风物的,多是诗词之功。好比是“命悬一线”,我的内在的命根,在高空飘扬中有幸没有成为断线的风筝。流离天下的心路历程,悲欣时时交织,反而成为了人生下半场倔强前行的食粮。这些经历连同异文化的碰撞和滋养,不断提醒督促着我奔走在学习诗歌的悠长道路上。

唐代鉴真和尚为日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佛偈所动,立志东渡弘法,成就了千载功德。这两句话,我也秉持了几十年,深以为然。愚见于诗词而言,也是如此。每到一地,必见当地人文历史地理的特色,细究之下,兴味盎然,颇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感觉。得闲时也会写一两首自娱,或是翻译几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外国诗词曲调。本书最后一章,就是尝试译作的小集。

其实在异文化中有无尽的宝藏供我们去挖掘,为我们所用,极大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和角度。比方说,我发现在中国历代诗词里,写及大海的诗词很少。一部周密的《绝妙好词》,搜索一个“海”字,基本上说的全是海棠。当然也有个别例外,例如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如唐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不愧是千古名篇,如同突兀孤峰,似乎已让后来者“眼前有景道不得”了。

如此想来,也许是中华文化长时间偏离海洋的缘故,搜索枯肠,古典诗词对大海的描写甚是匮乏,到当代一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已独孤求败几无敌手了。反观西方,关于大海的诗句是澎湃无尽的,有赞颂其力量,也有借以讴歌爱情的美丽诗篇。例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白鸟》,又如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歌:

倚身在暮色里

我朝你海洋般的双眼

投掷我哀伤的网

你的双眼泛起涟漪

如靠近灯塔的海洋

我认为其表达能力多有在中国古典诗词尚未能至的境地。因此,持续向异文化学习,丰富国文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是一条语言文化持续创新的必由之路。记得旧日曾在墨西哥加勒比海岸边,在夜晚看到波涛上的月夜,深邃而又美丽,印象深刻,廓尔亡言,索句不得。多年后,忽然想到雨果《悲惨世界》里的“波涛与亡魂”一章,便来了灵感,写下了“月色照沧海,波涛千万魂”两句,勉强表达了当时所感。后来我常常想,异国文化真的是座丰富的宝藏,互相借鉴、比较、学习,不失为一条深化人生的康庄大道。

值本书出版之际,感谢妻子吴琦和家人数十年的厚爱以及朋友们的高谊,无以为报。无论际遇云泥,我将以感恩的心情,继续前行。感谢吉翠红、张晓冬、徐晓光等同学平日的鼓励和欣赏。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李锐锋先生的鼓励和指导。寄望自己能一如从前,诗酒相伴,快乐地生活和工作下去。并切望读者诸君指正。

是为序。

高海阳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