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核雕记
小小核雕,二十多年前开始时髦起来,喜欢它的男女不在少数,往往将它作为时兴的装饰,腕缠一串,甚至不止一串,摩挲玩弄,一枚枚泛出包浆的亮色来。
施雕于果核,起于何时,颇难稽考,早期有两个事例,在技术层面上应该是行合趋同的。一是后蜀后主孟昶所得之蟠桃杯,《广群芳谱》卷五十四引《野人闲话》:“蜀文谷好古之士也,于中书舍人刘光祚处见桃核杯,杯阔尺馀,纹彩灿然,真蟠桃之实也。”又引《后蜀纪事》:“孟昶二十年十二月,中书舍人刘光祚进蟠桃核酒杯,云得于华山陈抟。”一是北宋徽宗赵佶所得之西王母半爿蟠核桃,宋濂《奉制撰蟠桃核赋序》说:“洪武乙卯夏五月丁丑,上御端门,召翰林词臣,出示臣桃半核,盖元内库所藏物也。其长五寸,广四寸七分,前刻‘西王母赐汉武桃’及‘宣和殿’十字,涂以金,中绘龟鹤云气之象,后镌‘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其字如前之数,亦以金饰之。所谓庚子,实宣和二年,字颇疑祐陵所书。”从两者的造型来看,桃核既如此硕大,又作如此的雕琢和刻画,与后世所说的核雕,不是一回事,但若然要对核雕追根寻源,大概可以算个例子。
今所知最早的核雕名工,已是明宣德年间的夏白眼。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说:“又宣德间夏白眼,能于乌榄核上刻十六哇哇状,半米粒,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鸾,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所谓“哇哇”即孩儿,此词颇见于元曲。夏白眼不但能在一枚核上雕刻十六个孩儿,每个仅半粒米大小却神情毕现,而且能在一枚核上雕刻“子母九螭”或“荷花九鸾”,两者都是传统吉祥题材,大小九条龙腾驾于云雾之中,大小九只鸾翻飞于荷花之间,栩栩如生,雕工之精,让人叹绝。与张应文同时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中称他的制作“可称一代奇绝,传之久远,人皆宝藏,堪为住世一物”。夏白眼的生平,惟文震亨《长物志·器具》提到一句:“至于雕刻器皿,宋以詹成为首,国朝则夏白眼擅名,宣庙绝赏之。”他能被宣宗直接赏识,应该是宫中的匠作。文震亨是带有贵族气息的鉴赏家,虽然推崇夏白眼的雕工,但认为不当施雕在果核上,他说:“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等为佳器,若一涉竹木,便非所贵。至于雕刻果核,虽极人工之巧,终是恶道。”这种工艺思想,在当时有一定代表性,奇技淫巧本来就并非正道,而材料的采用,更分出雅俗的不同。这个问题,或就牵涉到传统工艺思想史上的分野来。
夏白眼之前,应该已有不少核雕者,惜已不能具体知道;夏白眼之后,自然有更多核雕者,但文献记载都已在嘉靖以后了。
嘉定竹刻家朱缨,字清甫,因父朱鹤号松邻,故以小松自号。其能世家业,技艺视其父益臻妙境,刀锋所至,不但肌理肤发细入毫末,而且神爽飞动,恍然见生气。他曾作核雕罗汉念珠,毛祥麟《墨馀录》卷十五《嘉定朱氏竹刻记》称其“尝仿唐吴道子画,镌刻罗汉像,作念珠一串,其刀锋细若蚊睫,无不须眉欲动,各具情态”。朱缨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生人,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卒,年六十八,其所雕念珠,或在中年。
万历前期,苏州出现了不少核雕名工。钱希言《狯园》卷十六说:“吴中雕工,凡数十家,余所见昔有陆子霑,一名小贺。今有顾师云之子小顾,名未详,沈其材子宗彝,字子序,两人并有巧思,皆名工也。其所刻檀梨、乌木、象齿、犀角,以为卮盂罂缶诸器,备极精巧,有得心应手之妙矣。此不足奇也,曾见沈生刻桃核作小舸子,大可二寸许,篷樯舵橹綷索,莫不悉具。一人岸帻卸衣,盘礡于船头,衔杯自若。一人脱帆,袒卧船头,横笛而吹,其旁有覆笠。一人蹲于船尾,相对风炉,扇火温酒,作收舵不行状。船中壶觞饤案,左右皆格子眼窗,玲珑相望。窗楣两边有春帖子一联,是‘好风能自至,明月不须期’十字。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棙,无不历历分明。又曾见一橄榄花篮,是小章所造也,形制精工,丝缕若析,其盖可开阖,上有提,当孔之中穿条,与真者无异。又曾见小顾雕一胡桃壳,壳色摩刷作橘皮文,光泽可鉴。揭开中间,有象牙壁门双扇,复启视之,则红勾栏内安紫檀床一张,罗帏小开,男女秘戏其中,眉目疑画,形体毕露,宛如人间横陈之状。施关发机,皆能摇动如生,虽古棘刺木猴无过。此巧岂物之妖者乎?沈生又取桃核刻作竞渡龙舟,爪牙鳞鬣,状欲飞举。龙口衔夜光珠,一人执小旗立于龙首,一人荷关刀立于龙尾,两旁据舷而坐者各四人,细桨轻撶,运动如驶,其舟像水中行也。又于蒲桃壳上镂出‘草桥惊梦’一段,屋宇人物精绝无论,间以疏柳藏鸦,柴门卧犬,悠然夜景,亦思致之最妙者。又用橄榄核雕‘碧云天’一段,描写出圉夫持鞭整镫,崔、张两人作徘徊顾盼之态,奇幻出于意表矣。其景即‘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句也。又用文犀雕百花篮为酒杯,种种花草具备,工致尤极。又橄榄核上镂出贡宝波斯四人,褰鼻卷发,袄子裲裆,形饰无不毕肖焉。如斯之妙,能于灯月下成之,皆若自然,巧夺造化。二子之技,今古罕俦。”
钱希言提到的陆子霑,张凤翼《处实堂集》卷七有《小贺传》,说他本是浙江乌镇酒家子,名恩,因从北京良工贺四学雕刻,技艺精湛,青出于蓝,故人称小贺,随师居肆于苏州郡城,“子霑居吴中,若锡山,若云间,若太仓,诸右族争迎子霑造器物,而吴中趋市者又争待子霑所造器物举火。故舟来迎子霑者多不得泊,及泊,竞扶子霑登舟而咸不得解维。顾子霑不乐为富人作,而喜给趋市者”。可见他是一位纯粹的民间工艺家。可惜张凤翼几乎未提到他的制作,按钱希言“昔有陆子霑”一语来看,核雕也是他涉猎的范围。钱希言列举沈宗彝的五枚核雕,一是“小舸子”,二是“竞渡龙舟”,三是“草桥惊梦”,四是“碧云天”,五是“贡宝波斯”。又举了小章雕镂的花篮,小顾雕镂的秘戏。记录是详实而具体的,堪称核雕史的珍贵资料。《狯园》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钱希言四十一岁,所记见闻,当在万历中。
沈宗彝的“小舸子”和“竞渡龙舟”,都是利用橄榄核中间大、两头尖的原本形状,赋之于船的造型,精雕细镂,可供细细玩赏。这个题材,早在成化时已有,黄□《蓬轩吴记》卷上说:“南京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两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是否是沈宗彝首先尝试以核代木,今已不得而知,但至少从这时开始,核舟成为核雕的一个重要题材。
继沈宗彝之后,以核舟闻名的,就是常熟人王叔远,其名毅,号初平山人,万历、天启间在世。《槜李诗系》卷十九有“王布衣毅”条,称其“天启初自常熟来寓秀水杨家村,天怀旷迈,作诗懒于近名”,所著有《雪崖集》。但他的诗名不传,却以精于镂刻的馀事,为后人所熟知。他曾以所制核舟,先后分送李日华和魏学洢,两位都留下了记录。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卷一说:“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一日,同陈良卿、屠用明顾余春波新第,贻余核舟一,长仅捌分。中作篷栊,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合,开则内有栏楯。船首一老,皤腹匡坐,左右各一方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篷上,其一旁有茶炉,下仍一孔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咮有柄。所作人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奇哉!余闻古人有棘端沐猴之技,意谓托言。弱冠时,得见项子京先生所藏芝麻一粒,一面书‘风调雨顺’,一面书‘国泰民安’,各四字,云出南宋宫中异人所献者。当时惊诧,舌挢而不下。今见叔远此技,则又游戏出没,恣取万象于一毫,而无不如意者。”
魏学洢《核舟记》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左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位对王叔远的制作,都赞叹不已,就刻工无论,尺寸是大大缩小了,沈宗彝的“小舸子”,长度超过二寸,而他的核舟,长度仅八分上下,而核舟这个题材,至王叔远而得以发扬光大。但对这种精雕细琢的工艺,也有人不以为然,郑元勋《媚幽阁文娱》就说:“今之刻核舟者多,而未必尽出王叔远手,真赝之间,巧拙大异,非识者谁与解之。虽然,人心日雕日甚,作无益,贵异物,岂佳兆乎?”
与王叔远同时,还有一位核雕名工,即宜兴人邱山。陈贞慧《秋园杂佩》说:“邱山,邑人,雕刻精工,所制胡桃坠,人物、山水、树木,毫发毕具。余见其有渔家乐、东坡游赤壁、百花篮,诗意有‘夜半烧灯照海棠’、‘春色先归十二楼’数事,窗阁玲珑,疏枝密树,掩映斐亹,即善绘者,无逾其精巧。他有效者,便见刀凿痕,终不及其雅镕矣,虽一小技耳,前后莫有工者。且胡桃大不逾寸,幻如许狡狯,令人目境迷离,亦一奇也,故记之。”邱山取材似比王叔远更广泛,“渔家乐”、“东坡游赤壁”都属核舟,“百花篮”与钱希言所记小章所刻的花篮是一脉的,他还镌刻古人诗意,体味意境,构思场景,将之化作立体的形象,比沈宗彝镌刻“草桥惊梦”、“碧云天”等戏文,似更有创造性。
古人诗意题材的核雕,明末清初仍有不少佳制,宋起凤曾见到一枚,刻得精工而有意境,《核工记》说:“魏子述核舟详矣,余更得其异焉者记之。季弟获桃坠一枚,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一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合。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下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疑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为佛法言也,为文心言也,今乃知为匠心言矣。又闻之尺绡绣经而唐微,水戏荐酒而隋替,器之淫也,吾兹惧矣。先王著《考工》,盖早辨之焉。”这枚核雕既有舟楫,又有城楼、僧舍、佛塔,更将人物的活动和各自的神情作了刻画,体现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意。惜乎作者已不能知道,物存名亡,在工艺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清初苏州人金老,已失其名,也是核雕名工。钮琇《觚賸》续编卷四说:“姑苏金老,貌甚朴而有刻棘镂尘之巧,其最异者,用桃核一枚,雕为东坡游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后奋,中则方仓,四围左右,各有花纹。短窗二,可能开阖。启窗而观,一几,三椅,巾袍而多髯者为东坡,坐而倚窗外望;禅衣冠坐对东坡,而俯于几者为佛印师;几上纵横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横洞箫而吹者,则相从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铛,童子平头短襦,右手执扇,伛而飏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摇橹。外而柁篙篷缆之属,无不具也;舷槛檐幕之形,无不周也。细测其体,大不过两指甲耳。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抚宋公家藏一器,左侧窗败,无有能修治者,闻金老名,赠银十两,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制也。世间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气不静,气静而神不完,与无巧同。我有四子,惟行三者稍传我法,而未得其精,况他人乎!'”从这段记载来看,当时核雕已被大收藏家珍视,江苏巡抚宋荦所藏一枚,既坏便修,无非为了把玩而已。由此可见收藏与把玩的关系,也无怪乎清宫旧藏的多宝格盒、多宝格箱如此之多了。
康熙时,嘉定竹刻家封锡禄,也善作核雕。金元钰《竹人录》卷上说:“锡禄字义侯,晚号廉痴。性落拓不羁,天姿敏妙,奇巧绝偷。康熙癸未闻于朝,与弟锡璋字汉侯,同侍直养心殿,旋以病癫归里。”按道:“又善镌桃核舟,大不过两指甲,中坐三人,袍而多髯,坐而倚窗外望者为东坡;禅衣冠,对东坡坐而俯于几者为佛印;少年隅坐,横洞箫而吹者,则相从之客也。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合。船首两人,一老皤腹匡坐,左右各有酒具;船尾一人执扇烹茶,有茶炉,腹一孔,炉上茶壶仍有咮有柄。舟底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行细字。又于橄榄核上镌‘草桥惊梦’,屋宇人物,位置天然,间以疏柳藏雅,柴门卧犬,夜凉景色摹绘逼真,奇幻出人意表矣。”另一位嘉定竹刻家赵学海妻吴氏,“所制桃核舟与封氏并传”,这是最早见于著录的女性核雕作者。
清初,核舟已相当流行,并大都出自苏州工匠之手,高士奇《苑西集》卷四有《榄核船》一首,题注:“吴人以橄榄核为船,诸物俱备,且极工巧,得价亦无多耳。”诗云:“蓑笠渔家具,篷窗野客航。未谙浮巨浪,聊取置坳堂。茶灶闲相伴,纶竿手自将。雕镂心太苦,曾否足赀粮。”记下了核舟上的基本器物原素。由于当时核舟较为常见,其他诗人也有咏唱,如吴伟业《桃核船》诗云:“汉家水战习昆明,曼倩偷来下濑横。三士漫成齐相计,五湖好载越姝行。桑田核种千年久,河渚槎浮一叶轻。从此武陵渔问渡,胡麻饭里棹歌声。”彭孙遹《和吴梅村咏物诗八首》之《桃核船》亦云:“度索春秋记未明,至今山下一舟横。问津旧觅秦人种,采实新疑汉使行。内殿贮来杯竞渡,御筵怀得叶同轻。东园桃梗犹漂泊,并载中流有棹声。”于核舟本身几乎未曾描绘,只是借之追述典故而已。
以罗汉为题材的核雕,由来已久,明嘉万时朱缨就刻罗汉念珠,至清初似更多见了,不但苏州工匠精于制作,其他地方也有。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吴桭臣游福建,他在《闽游偶记》中说:“漳浦镇出核桃素珠,每粒镂空,镌刻罗汉三五尊,须眉毕肖,亦绝技也。”念珠的枚数有十八、二十七、五十四、一百零八之分,高士奇曾得一串,一百零八枚,合五百罗汉,慢工细活,累年方成。他在《记桃核念珠》中说:“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荫树趺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高士奇举唐王氏笔管、宋詹成鸟笼的雕镂之精后说:“今余所见念珠,雕镂之巧,若更胜于二物也。惜其姓名不可得而知。”
其他题材的核雕,也屡见于名家制作,如康熙时苏州人沈君玉,褚人获《坚瓠癸集》卷四说:“予旧藏沈君玉橄榄核雕驼子一枚,棕帽,胡须,直身,肩有补顶,手持一扇,扇有诗四句云:‘一世无骄色,常年只鞠躬。对人能委曲,随处笑春风。'‘君玉’图书一方。”其又擅用杨梅核雕猢狲,《坚瓠补集》卷二说:“吾吴沈君玉善于雕刻,以杨梅核雕猕猴,色苍毛短,厥状酷肖。”
当时还有在胡桃壳上雕刻造型的,如高淳人邢献之、白之兄弟,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说:“邢献之,读书能文,善雕镂,于一胡桃壳上刻十八罗汉,宛有生气,且屋宇、松竹、题咏,无所不有备。弟白之亦工其技。”虽然胡桃壳比一般桃核要大得多,但在上面雕十八罗汉,其精湛程度亦可想见。当然它不算核雕,却不妨视作核雕的另类。
乾隆初,苏州核雕以杜士元为代表,他不但技艺精湛,且性格独立,乃是一位奇人。钱泳《履园丛话·艺能》说:“乾隆初年,吴郡有杜士元号为鬼工,能将橄榄核或桃核雕刻成舟,作东坡游赤壁。一方篷快船,两面窗槅,桅杆两,橹头稍篷及柁篙帆樯毕具,俱能移动。舟中坐三人,其巾袍而髯者为东坡先生,着禅衣冠坐而若对谈者为佛印,旁有手持洞箫启窗外望者,则相从之客也。船头上有童子持扇烹茶,旁置一小盘,盘中安茶杯三盏。舟师三人,两坐一卧,细逾毛发。每成一舟,好事者争相购得,值白金五十两。然士元好酒,终年游宕,不肯轻易出手,惟贫困极时始能镂刻,如暖衣饱食,虽以千金,不能致也。高宗闻其名,召至启祥宫,赏赐金帛甚厚,辄以换酒。士元在禁垣中,终日闷闷,欲出不可。忽诈痴逸入圆明园,将园中紫竹伐一枝,去头尾而为洞箫,吹于一大松顶上。守卫者大惊,具以状奏。高宗曰:‘想此人疯矣。’命出之。自此回吴,好饮如故。余幼时识一段翁者,犹及见之,为余详述如此。余尝见士元制一象牙臂搁,刻十八罗汉渡海图,数寸间有山海、树木、岛屿,波涛掀动翻天之势,真鬼工也。”
杜士元的核雕,今常熟博物馆藏有两枚。一枚是双桃核“十八罗汉”,长三厘米,宽二点二厘米,高一点二厘米,乃利用蝶形连体双桃核雕刻而成。桃核两面以高浮雕和镂雕手法刻十八罗汉,形态各异,生动有致,且祥云笼罩,松枝盘绕,整个画面呈现出悠闲祥和的气氛。上有“天生双桃核,人间士元刻”款识,笔画细如蚊足,勾画清晰。另一枚是核舟“渔乐图”,核呈深枣红色,舟上舱、篷、楫等俱全,篷上有镂空的鱼篓,船窗开阖自如。船首有桌椅,桌上有杯盘,三人围坐,饮酒高谈,船尾有一童蹲于炉前煮茶,一艄公撑船,另有一童匍匐篷顶上。全船六人大如米粒,五官草草数刀,神情宛然。舟底有刻款“乾隆乙丑年造,仙传杜士元”。另附有波浪形象牙底座,以承核舟,底座刻俚语四句:“皮肉生来有益长,其中将他造船行。网船家家多子孙,渔翁得乐尝端阳。”这枚核舟装在紫檀雕刻的仿橄榄形盒中,据说是苏州过云楼旧物,如何辗转而归常熟博物馆,就不得而知了。
苏州还有一位核雕家陈子云,年代不详,疑乾嘉间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核舟一枚,窗篷桅楫俱全,窗棂镂空,舱顶竹篾编织纹路清晰,船头一老翁翘足而坐,持杯品茗,小童捧壶侍立,舱中一老翁临桌而坐,饮酒观景,悠然自得,一小童凭栏而望,船梢又一小童正在搬弄酒瓮。全船五人,刻画细腻,动态逼真。底部有牌记,刻诗一首,款署“丙寅菊月望后,苏台陈子云制”。据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文物时所编千字文号,为昆字第一六九号,原藏体和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扇坠多枚,题材有花篮、松下高士、松阴渔乐扇等。松阴渔乐高仅三厘米,以通景式构图,溪岸松阴下,渔船两艘泊于岸边,渔人与岸上之客正对饮言欢。上有刻款“庚辰孟夏望前,陈子云制”。人物表情生动,富有动态,松树、渔船等细节处理极为讲究,且用斧劈皴刻山石肌理,阴刻细线描绘远山空间,层次分明,备极工巧。苏州博物馆编《苏·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将陈子云之作列入“特制进贡”,可见他是一位民间工匠。
广州有牙雕艺人陈祖章,雍正七年(一七二九)由粤海督关祖秉圭选送宫中造办处,曾领衔制作象牙雕“月曼清游册”十二开,乃属广东、江南工匠合作的精品。他也间作核雕,有一枚“东坡夜游赤壁”,高一点六厘米,长三点四厘米,宽一点四厘米,舟上门窗可开合,桅杆绳索等俱备,舱内置几案杯盘,苏轼峨冠博袖,凭窗而坐,另有客人、艄公、书僮等七人,个个刻画精细,神情毕现,舟底刻《赤壁赋》全文,款署“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制”。这枚核舟作于乾隆二年(一七三七),本养心殿旧物,置于紫檀多宝格提梁长方盒中,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值得一说的是,陈祖章虽属广东派雕刻家,但这枚核舟与后来出现的广州花舫迥异,反倒更接近苏派核雕,或正是受苏州工匠的影响。
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其核圆润饱满,表面无褶襞,且核壁厚实,最适宜深雕细镂,但当地向无此艺,只是将它作为居家燃料而已。光绪《广州府志》卷十六说:“山居家,其祖父欲遗子孙,必多植人面、乌榄,人面卖实,乌榄卖核及仁,百馀年世享其利。番禺大石头村妇女,多以斫乌榄核为务,其核以炊,仁以油。”约至道咸间,前来采购乌榄核作核雕原料的人越来越多,当地人也开始雕镂,其中以湛菊生的成就为最大。
湛菊生,一作谷生,名茂兰,号谷山,嘉庆七年(一八〇二)生人,道光四年(一八二四)中秀才,因屡试败北,遂专攻核雕,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卒,年七十五岁。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九说:“湛菊生,增城新塘人,善刻榄核。增城榄核多无肉者,故可刻,菊生独精其技。所有刀凿皆自炼精铁而成,辟窗东向,朝旭初升,即取榄核向窗口雕镂,有事则口衔之,过午则不刻,云不可刻也。世所传东坡游舫,中为舱,前为船头,后为艇尾,舱中置一桌,三人据案坐,旁有僮,方扇茶,舱后有柁工把柁,计凡为人五,为桌一,为座三,为杯三,外为炉、为吊、为扇、为柁各一,舱两旁有窗,窗八扇,皆可开合,船底刻《赤壁赋》,可谓奇矣。然取价不过十金,至船头上有连环圈七者,则必需三十金云。尝见其十八子刻十八罗汉,山石树木,布置皆极疏落,其罗汉亦各有神理。尤异者,中有罗汉手托一钵,钵上有一鸽,头向内而足在钵边,虽细如初生之虱,而头足皆具,确然是鸽,直疑鬼工矣。末有一牌,是双合而成者,其边悉用工字雕通,一边刻观音在莲花座上,左为善财,右为龙女,上边空处,左刻瓶一,上插杨枝,右刻鹦鹉一,口衔十八子念珠一串,亦有牌有珠,一边刻《心经》全文,后有款,图书皆阳文。牌后有二珠,一圆一尖,皆榄核所成,两珠中皆凿孔,孔内各藏一佛,视之不背,摇之则响云。自言技亦人所能,惟至底皆平,看之似不假刀凿,此则有一日之长云。顾奇巧之物,成非一朝,仓猝之间,难觅售主,计其所入,仅敷中人之产而已。是知艺成而下,不若德成而上也。”湛菊生所雕核舟,形制类乎紫洞艇,那是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花舫。
今增城博物馆藏湛菊生“东坡游赤壁”一枚,长四点五厘米,高二厘米,宽一点九厘米。中舱前后有门,两侧有窗,窗门可开合,篷顶刻如藤条编织,上有白鹤欲飞,檐四周雕有梅花、如意等,苏轼等三人据案而坐,船尾一妇人正在摇橹,一幼儿依膝仰望,一童子则在扇炉煮茶,鱼篓、酒坛、炉子、茶壶及孩儿所背之大葫芦等,刻工精细。船底刻《前赤壁赋》全文,并款“增江湛谷生作”,船尾橹上刻“咸丰甲寅时年五十三”。二〇〇五年北京翰海春拍,推出湛菊生的一挂串珠,凡一百零八枚,分刻先秦至明初的名人一百零八位,人物作高浮雕,面目清晰,神态生动,衣褶线条流畅,且皆有背景,款署“湛谷生作”、“谷生作”、“增城湛谷生”等,成交额达一百三十四万馀元。
见于记载的核雕名家还有不少,如松江人郭福衡,字友松,尝于桃核上以烟签刻人物鸟兽,精妙非常,尤善山水;歙县人胡用中,能在桃核上雕刻人物,小如黍豆,栩栩欲活;贵州人舒文光,以人物、山水、树石为题材,法度森严,布局合理,堪称个中名手;上海人麦春华,字锦泉,每以不及径寸之核,镌楼阁、池沼、人物、器具、花鸟。当然更多有核雕工匠,早已被历史风尘给掩没了,这在民间工艺史上是无法避免的遗憾。
一般制作精湛的核雕,价格并不昂贵,高士奇《榄核船》题注说:“得价亦无多耳。”故有“雕镂心太苦,曾否足赀粮”之忧。至于名家之作,则价格不菲,如金老为宋荦修一核舟,宋“赠银十两”;杜士元一枚核舟,“值白金五十两”。但由于制作周期长,且买主难觅,像湛菊生这样的名家,“计其所入,仅敷中人之产而已”。高士奇《记桃核念珠》引长洲人周汝瑚说的话:“吴中人业此者,研思殚精,积八九年,及其成,仅能易半岁之粟,八口之家,不可以饱。故习兹艺者,亦渐少矣。”高士奇说:“世之拙者,如荷担负锄,舆人御夫之流,蠢然无知,惟以其力日役于人,既足养其父母妻子,复有馀钱,夜聚徒侣,饮酒呼卢,以为笑乐。今子所云巧者,尽其心神目力,历寒暑岁月,犹未免于饥馁。是其巧为甚拙,而拙者似反胜于巧也。因此珊瑚木难饰而囊诸古锦,更书答汝瑚之语,以戒后之恃其巧者。”高士奇这篇文章收入《虞初新志》卷十六,张潮按道:“末段议论,足醒巧人之梦。特恐此论一出,巧物不复可得见矣,奈何!”客观的情形是,由于从业者不多,精工者相对更少,也就影响了核雕工艺的进步。
清季以来,核雕主要有三大产地,潍坊、广州和苏州。
潍坊核雕历史并不久远,清末民初,潍县人丁怀曾开始进入核雕的正途,民国《潍县志稿》卷三十二说:“怀曾,字念庭,少从学,攻篆刻,以桃核雕人物、花鸟极精工,即内府所贮之核舟亦未许独步。惟性情古直,不喜为显达人作,倘以财力迫之,则事愈不谐。巴拿马赛会开幕时,欧美人曾以重价购其桃核数枚,并予最优等奖牌。”同时有都兰桂,从父学刻桃核,技艺日精,所刻有核舟、扇坠、念珠,代表作有“水漫金山”、“赤壁赋”、“轿车”等。他的“马拉轿车”曾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都兰桂的学生考功卿,考功卿的学生王绪德,一脉相承,所雕题材广泛,考功卿的代表作有“西厢记”、“红楼梦”、“赤壁夜游”、“九美龙舟”、“北京轿车”等,王绪德的代表作有“岳家将”、“十二生肖”、“八骏图”、“夜游赤壁”等。
广州核雕历史可追溯至道咸间,湛菊生以雕镂花舫、念珠闻名,尤其是花舫,一船之上,可雕六扇门窗和不同姿态的三十八人,这也成为后来广州核雕的一大题材。清末广州所作有十二枚手串,一面为十二生肖,一面为十二式秘戏,雕工精细,为核雕史所罕遘。另有纯秘戏题材的,或为外销品。民国初年,四会人区桂来,擅雕人物和花舫,人物以“公仔”最著名,能表现出人物的骨骼,乃晚近广州著名的核雕艺人,一九四八年去世。区桂来的学生江泽流,精雕花舫的十二扇门窗,均能启闭。近四十年来,广州从事核雕的工匠更多,题材不断拓展,有“双层花舫”、“撒网渔船”、“竞渡龙舟”、“蟹笼”、“宫灯”、“花塔”、“古鼎”、“水浒故事”等;工艺更其精湛,如“双层花舫”,上下有十六扇可开阖的门窗,舫上有五十八人,前后有铁锚、铁链等物,让人有鬼工之叹。
苏州核雕历史则源远流长,清末以来,几乎都出自光福香山的舟山村。香山乃工匠麕集之地,民国《香山小志·物产》说:“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民国初年,舟山有殷根福者,初学竹刻,继学牙雕,成年后在上海城隍庙设永兴斋,主要制售罗汉、观音、八仙等核雕串货,刀法雄健,形简意赅,世称“殷派”。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他让舟山村民批量生产,由永兴斋收购,最多时一年所耗橄榄核约十担。他还收同村人须吟笙、钟年福为徒,与自己的子女殷荣生、殷雪芸一起雕作。这就为舟山核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今舟山已成为专业核雕村,几乎家家前店后坊,工匠云集,各逞技艺。
今三地核雕,就制式来说,仍主要为单个、成对、串活三种,单个或成对的作摆件或扇坠,串活则多作手串或念珠;就题材来说,传统的舟楫、罗汉、八仙、花果等仍为主流,但更增加了新的内容,包括戏文本事、园林建筑、山水风景、历史典故、现代人物故事、东西洋人物故事等;就工艺来说,则在传统基础上,体现了现代性,特别在立意和造型上都出现了新面貌,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