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天论

《荀子》

【题解】

《荀子》经西汉刘向校录整理,定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取名《孙卿新书》。唐代中叶杨倞为之作注,重新编次,分为二十卷,称《荀卿子》。宋以后则通称为《荀子》。清代王先谦采集各家之说,撰有《荀子集解》,是现在通行的注本。《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著,也有部分篇章是其弟子整理的。本篇《天论》集中体现了荀子的天人观,这里所选的是前半部分。

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2],不为桀亡[3]。应之以治则吉[4],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5],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6],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7],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8],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9]。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10],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11],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12],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13],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14],则可谓至人矣[15]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6]。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17];虽大,不加能焉[18];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19]。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20],则惑矣。

列星随旋[21],日月递照[22],四时代御[23],阴阳大化[2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25],各得其养以成[26],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27],好恶、喜怒、哀乐臧焉[28],夫是之谓天情[29]。耳目鼻口形[30],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31],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32]。财非其类[33],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34]。暗其天君[35],乱其天官[36],弃其天养[37],逆其天政,背其天情[38],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39]。其行曲治[40],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41],大智在所不虑[42]。所志于天者[43],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44]。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45]。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46]。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47]。官人守天[48],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49],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50],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51],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52],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53]。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54],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55],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56],非知也[57];君子啜菽饮水[58],非愚也;是节然也[59]。若夫志意修[60],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61],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62],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63],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64],在此耳。

《荀子集解》卷一一

【注释】

[1]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经久不变。  [2]尧: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中的贤君。  [3]桀:夏朝末代君主,荒淫残暴,常被用来指代暴君。  [4]应:应对。治:按道理、规律做事。  [5]本:这里指农业,古代以农业为本业。  [6]养备而动时:衣食给养充备并按时令行事。  [7]循:遵循,顺从。忒(tè 特):差错。此句原作“修道而不贰”,现依王念孙说改。  [8]故水旱不能使之饥:“饥”下原有“渴”字,现依王念孙说删。  [9]祅(yāo 妖)怪:自然界的反常变异。祅,通“妖”。下文皆同。  [10]略:粗略,不足。罕:稀少。  [11]倍:通“背”,违背。  [12]薄:迫近。  [13]“受时与治世同”二句:(乱世之人)所遇到的天时与社会安定时期(的人)相同,但遭受的灾祸却与安定时期(的人)不同。时,天时。  [14]天人之分:自然规律与人事各有不同,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至人:明白至理的人。  [16]天职:自然的职能。  [17]其人:指上文所说的至人。  [18]能:力,这里指用力加以干预。  [19]参:参与配合。“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相互参配。  [20]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舍弃自身用以与天、地相参配的职能,而向往所参配的天、地的职能。意指舍弃人的治理,而指望天地的恩赐。  [21]列星:有固定排列位置的星,如二十八宿等。随旋:相随旋转。  [22]递:更替。  [23]四时代御:四季交替着发挥作用。代,交替。御,控制。  [24]阴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组成,两者不断运动、相互作用而生成万事万物。化:变化生成。  [25]和:指阴阳二气的调和。  [26]养:指风雨对万物的滋养。  [27]形具而神生:人的形体具备,精神也随之产生。  [28]臧:同“藏”,蕴藏。下文同。  [29]天情:天生的情感。  [30]“耳目鼻口形”三句:耳、目、鼻、口及四肢百骸各自与外物接触但不能相互代用,这叫作天然的感官。  [31]中虚:中部空虚的地方,指胸腔。  [32]天君:天然的主宰。  [33]“财非其类”三句:人类能够利用不是自身同类的万物来奉养人类,这就叫作天然的给养。财,通“裁”,裁夺,利用。  [34]天政:天然赏罚的政令。  [35]暗其天君:使心昏暗,神志糊涂。  [36]乱其天官:指感官享受过度,纵情声色饮食,不得其宜。  [37]弃其天养:指暴殄天物,不能务本节用。  [38]背其天情:指喜怒哀乐没有节制。  [39]天地官:天地能行使自己的职能为人所用。万物役:万物为人类所使用。  [40]曲:周,遍。  [41]所不为:即“有所不为”,指圣人只发挥人的职能,不与天争职。  [42]所不虑:即“有所不虑”,指不求知天。  [43]志:认识,了解。  [44]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止于天所表现出的那些征象,从而可据以预期的(那部分)。已,止,停止。  [45]宜:适宜,这里指适宜万物生长的条件。息:蕃息,指作物生长。  [46]数:历数,四时变化的次序规律。事:指从事农业生产。  [47]和:原作“知”,现依王念孙说改。意为调和,这里指阴阳二气所显现的调和状态。  [48]“官人守天”二句:大意是只掌握人为之事,不与天争职,这就是遵守了根本的道理和法则。守天,指遵守自然规律。道,指前文所提出的“明于天人之分”。  [49]瑞历:即历象。  [50]繁启蕃长于春夏:(百物)在春夏繁密地萌芽,茂盛地成长。繁,多。启,发。蕃,茂盛。  [51]“天作高山”四句:语出《诗·周颂·天作》。高山,指岐山。大王,太王,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治,垦荒。康,使之安定。  [52]恶(wù 务):厌恶。辍:废止。  [53]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原作“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现依王先谦说改。匈匈,通“讻(xiōng 凶)讻”,喧哗吵闹的样子。  [54]“君子道其常”二句:君子遵循常规,而小人计较一时的功利。道,行,经由。  [55]“礼义之不愆(qiān 千)”二句:此处所引是没有收入《诗经》中的逸诗。愆,过错,过失。恤,忧虑。原无“礼义之不愆”五字,现依《文选》卷四五东方朔《答客难》篇补。  [56]后车:侍从之车。乘(shèng 剩):古代四马驾一车为一乘。  [57]知:同“智”,与下文“知虑明”的“知”相同。  [58]啜(chuò 绰):吃。菽(shū 书):豆类的总称,泛指粗粮。  [59]节然:偶然。  [60]志意修:原作“心意修”,现依王念孙说改。  [61]敬:重视,谨慎对待。  [62]错:通“措”,搁置,舍弃。  [63]“君子之所以日进”三句:意为君子日进和小人日退的道理是相同的,二者都有所慕,所慕的对象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一,同。  [64]县:同“悬”,悬殊。

【解析】

在荀子的时代,人们往往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看作是天降的吉凶,由此导致了人们畏惧于天,遇事便求神问鬼,而忽视了人自身的作为。针对这种现象,荀子深刻探讨了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荀子在开篇便一针见血地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朝代的治乱和人的贤愚为转移。荀子进一步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区分开来,反对用自然的现象来说明社会的治乱。在明确了天与人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荀子对天人关系作了辩证的探讨:一方面正是自然界的演化才形成了人类,所以人类必然要受自然界的约束。因此,荀子提出要顺应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在《天论》中所描述的“天”具有物质性、规律性、客观性等特点,这种对自然界本质属性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提出,有别于一切天人感应说,标志着人类在对自身伟大力量的认识方面,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