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①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眉巅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⑧。扪参历井仰胁息⑨,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⑩,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⑾,砯崖转石万壑雷⑿。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⒁。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①《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名。 ②蚕丛、鱼凫:皆传说中古蜀王。 ③太白:山名,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眉县东南四十里。 ④峨眉:山名,在成都西南。 ⑤扬雄《蜀王本纪》:“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又云:“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与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橦,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共引蛇,山崩,压五丁。”二句以神话写古蜀道之开辟。 ⑥“上有”句:神话谓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之驭。高标:山最高处,为一方之标识。句谓蜀山之高,日神亦不得过。 ⑦猱(náo):猿类。 ⑧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略阳县境内。《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 ⑨参、井:星宿名。参为蜀之分野,井为秦之分野。胁息:屏气而息。 ⑩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凄苦,如云“不如归去”。 ⑾喧豗(huī):水流相击。 ⑿砯(píng):水击崖之声。 ⒀剑阁:即剑门关,山崖耸立如剑门,故名。在今四川剑阁县北。 ⒁“一夫”四句:西晋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四句从此化出。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杰构中首屈一指之作。据诗中“西当太白有鸟道”“侧身西望长咨嗟”数语,知是在长安所作。诗中又有“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语,是送人、阻人远行语气,知与前篇《送友人入蜀》为同时之作。唯本篇感激涕零,长歌当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复其辞,则诗之本旨,乃不在送人一端。唐殷璠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诗意所在,古今人之说多矣,约而计之,有四说,云:一、罪严武;二、刺章仇兼琼;三、阻玄宗幸蜀;四、即事名篇,别无寓意(详见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前三说俱不成立,第四说较折中稳妥,最为流行。但如此“失声横涕之什”(清陈沆《诗比兴笺》),谓为别无寓意,实不足服人。浅尝即止,辜负诗人苦心,李白岂仅为蜀道山水艰险而制此大篇?李诗长于比兴,《蜀道难》尤为深于比兴者。蜀道之险亦即人生仕途之险。此段人生经历,唯李白初入长安遭遇可以当之。初入长安之遭遇,李白于《行路难》其二已明确言之,意犹未尽,情犹未已,遂复于《蜀道难》以比兴出之。清魏源尝云:“词不可径也,故有曲而达;情不可尽也,故有譬而喻焉。”(《诗比兴笺序》)以山川险阻喻仕途坎坷,渊源久长,非自李白始,唯李白此篇尤为深曲而已。南朝梁阴铿同题诗有云:“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白之先固有以蜀道之难喻仕途者。唐姚合《送李余擢第归蜀》诗云:“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功。”白之后亦有窥知白诗之作意者。西晋张载《剑阁铭》有云:“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铭以蜀道之顺逆,系乎世之清浊。李白《蜀道难》之作,固源于长安之行生活实感,或亦受此铭启发,制为长篇一泄其英雄失路之情。
此诗虽用乐府古调而壮浪纵恣,摆去一切拘束。上下古今,神话现实,光怪陆离,莫测其端倪。句则三言、四言、五言以至十一言,韵则十数句一换,或七八句、两句一换,字则之乎者也矣焉哉,虚字迭出。忽偶忽散,乍离还合。唐孟棨《本事诗》载:李白初见贺知章,“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亦载:“(贺)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谓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国奇葩,殆非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