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两次大水灾的全程记录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仍,江宁亦不例外,由于地处长江中下游,城市紧依长江,水患不时会对江宁造成影响。姚莹曾作《江宁府城水灾记》,统计出汉延熙十四年至康熙二年,江宁水患见于记载者就达八十五次,水大者有十七次(19)。入清以后,人口激增,长江流域人口分布尤密,上游毁林开荒,中下游围湖造田,长江流域生态平衡进一步遭到破坏,水患更加频繁。道光年间,就发生了至少八次大小不等的水灾(20),其中以道光二十八、二十九年为甚,姚莹《江宁府城水灾记》对这两次水灾如下记载: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霖雨,湖南、北江、西安、安徽、江苏、浙江滨江海诸郡县患水……而江宁被水尤甚。明年四月,莹至江宁,见城中门扉水迹三四尺不等,咸相告曰,某某市中以船行也。未几,闰四月,久雨不已,五月复大水。阛阓深六七尺,城内自山阜外鲜不乘船者,官署民舍胥在水中,舟行刺篙于人屋脊,野外田庐更不可问矣。人被淹且饥死者无数,或夫妇相携投水中,或男妇老稚相结同死破屋,浮尸沿江而下,以诸省复被水且甚于前年也。(21)

时人对这两年的大水也有一些记载,如《李星沅日记》《白下琐言》《道咸宦海见闻录》《同治上江县志》等,但都嫌于零星,要论最详细、最具有过程感的史料,非这部鲜见人提及的《何汝霖日记》莫属(22)。这不仅因为何汝霖恰好此期间在江宁守制,亲身经历并记录下两次水患的全过程,而且因为何汝霖自道光四年至道光十六年一直在都水司任职,“官水部久,习水事”(23),所记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

(一)道光二十八年水灾

道光二十八年的大水,从五月已现端倪,何氏日记载:“晴,热极,地又发潮。闻秦淮之水已到十分,相传恐又遭水患,惴惴待之一日。”(五月初七日)“阴,小雨不成阵,仍凉,着棉。共以为发水兆,可畏可虑。”(五月十二日)“夜有月光,天明仍雨,一日未止,凉甚。……说者以为发水之兆,可畏可虑。”(五月十八日)

到了六月上半月,除初三、初七、初八、十一、十二、十五外,其他九天均雨,至十三日水灾已成:“夜雨一时……道中涌水甚多,且有及膝者,水患已成,可畏可叹。”(六月十三日)可见并非《江宁府城水灾记》所云七月始成水患。六月下半月虽只有十六、廿四、廿五、廿七、廿八有雨,然街道河水仅微退,“轿行深水中,约二三里皆深及膝盖者,稍一失足,即在中央矣。危极险极”(六月十九日)

进入七月,虽然半数以上为晴天或无雨天(24),但江河之水仍日涨,情形不容乐观:“所过东西井巷及文思巷,皆冒险行水中,至织造门外,水深三四尺,轿不能入,投刺而回”(七月初三日);城外“闻河水极大且险,已开数坝,而宣泄仍不能得力,昭关一坝尚未启”(七月初四日);至“闻两三日内,潮长一尺五寸,未淹处亦淹,城中拜客必绕道数四,上院之司道等官多走数里,苦累不堪”(七月初六日);“数日来城中水更长,可虑之至”(七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七日,城内被淹已达三分之二:“闻昨早所过之寿星桥四条巷一带,水皆二三尺,不能行。而各处报水长者纷纷皆云较廿一年不相上下,合计城内大小街巷被淹者三分之二,危极虑极。”(七月十七日)“未刻又雷雨,水淹之处闻又增多处,奈何奈何较甚于辛丑年水患(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连地势较高、前几次水灾未能淹到的党公巷也岌岌可危:“是日江水又长尺馀,较廿一年更大矣。闻数次水患,党公巷皆未上水,正深欣慰,本日对大门之松涛、延龄二巷水皆满道,而本巷口外之花牌楼大街,距巷口仅留三四十步,则前次所未有也,焦灼之至。”(七月二十日)为了排减水势,官方打开了昭关坝向里下河泄水,遂使此一地区亦遭淹没,但江宁城中不知何故水势不退反进:“闻昭关坝已开,下河又在巨浸矣。可悯之至,想万非得已也。本日城中水又长数寸,奇极。”(七月廿八日)“闻夜来水又长数寸,近本巷又淹几处,奇极危极。”(七月廿九日)“水又长二三寸,殊为可虑。”(七月卅日)

进入八月,江宁城中水灾更为严重,兹表列本月部分天象及水况如下:

续表

续表

无下榻处(《何汝霖日记》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

逐日读过,过程如此清晰,竟有一种电影慢镜头的感觉。嗣后水势始渐退,至九月初九日城内“各处仍有二三尺者”,至十月初八“闻水最深各处十露七八,从此大路可通矣”。从六月十三日水灾成,至八月廿一日的高峰,持续两个多月,如果将十月初八视为水基本退完之日,那么整个水灾过程几乎持续了四个月,无怪乎何汝霖感叹灾后“凋敝之象目不忍见”(二十八年十月初八日)

(二)道光二十九年水灾

道光二十九年的水灾,来势更为凶猛。四月初二至十四日,仅有一日未雨,以致“街巷积潦几如去秋”(四月十三日),这让何汝霖极为担心:“计初二至此通计十三日中,无雨者仅一日而阴晦如故,象占恒雨,岂真阴阳闭塞乎,思之懔懔。”(四月十四日)幸之后连日晴和,水得消退,但“淮水甚大,已启四坝,惟义坝未启,上年六月尚未如此。可虑可虑”(四月廿三日)。闰四月后,连雨六日,水势又长,闰四月初三:“过文庙,见水已过大成泉。上年日记内,五月廿八才若此,可惧哉,可畏哉。”大成泉,当指夫子庙大成殿后的玉兔泉。闰四月初五:“彻夜雨,一日未住。上屋院中已成河矣。闻太平街门楼桥、四相桥俱如去年光景,可怕可虑。幸江潮尚不甚旺,只东关所进山水耳。晴后或可消退。”之后果然连晴九日,官绅乘机聚议如何加高江宁城东西两关及后湖闸板,以应付可能到来的水患。但众说纷纭,难有定议:“东西两关每十一洞,建于何时,应塞几?应通几?言人人殊,几成聚讼。”(闰四月十一日)最后众人“所商御水各法,惟急堵东关、后湖闸而已,此外别无主意”(闰四月廿一日),何汝霖认为“东关湖闸及各处城根涵洞全行堵塞,以防江水之内,特未筹及内河之水从河而出”,并非良法,但也只能“听之而已”(闰四月廿六日)。所幸闰四月下半月仅六天有雨,城内水患尚不严重。

但进入五月,日记中明书有雨之天竟多达十八日(25),水势上涨迅速。初一“砖石皆吐水,闻太平街四相桥皆已上水”,初二“闻学宫及锺山书院旧王府等处,水皆深将及尺”,初八“一夜雨甚紧,自卯至酉正,若倾盆者十数起,院内几满,闻较上年六七月遍城皆水,此时早经过大半矣,甚为焦灼”,初九“城南各街水深将尺者,十居五六。危哉危哉”,官方虽然关闭了东关和后湖闸,但城外江水和山水仍通过闸下渗入,城内雨水及河水通过西关闸泄出后又被新立石闸阻不得出,江宁城内水灾至此而极。兹表列五月部分天象及水灾情况如下:

续表

续表

续表

之后水势渐杀,然水退仍缓,惨象满目。何氏六月初五记:“门西数里内避水来一二万人家,可怜可怜。”六月初七记:“早,坐船将赴立翁处,行至藩署,与桂山谈多时,其船坐到大堂止,馀则换小撇入园,以门不能入也。方伯住一小斋而坐下仍搭川板,水仍二尺也。此署中水最浅处。因舟行可怕,遂不赴院。”连抚、藩衙门都得坐船而进,水灾之重可想而知。而六月多晴热,水灾未净,旱象又成,民生多艰,不忍再书。十二日记:“晴,其热如坐煤炉旁,惟中之气几不接续。何十日如此,而不略转,水灾未退,又值旱灾,岂天意真不可回耶。”六月二十七日记:“闻水又退二三寸,一月以来共尺五矣。而深处通舟者,仍有六七尺,未识何时全涸也。”七月初六记:“计月来水落将及二尺,而存者尚大于上年二三尺。”七月十日记:“知九儿巷水已退净。”直至七月十七日,江宁布政使“署外水仍尺馀”。七月廿二日,何汝霖移居地势较高的九儿巷,为赴京做准备,因“此宅水浅,不过二尺,退后已略干”。此后关于水势,何汝霖没有记载,想必已不足为患矣。

道光二十八年与道光二十九年两场大水比较,不难发现,道光二十八年水灾持续时间较长,但水势增长较缓,党公巷寓所虽有进水,但尚可居住。而道光二十九年水势来得早且进展突猛,五月中旬即已超过去年八月水位最高之时,十八日“党公巷上屋内水已及尺”,而去年水灾最重时党公巷寓所上屋进水不过“六七寸”(二十八年八月廿一日);五月廿二日党公巷寓所“院中水已灭顶”。七月初六何汝霖记云:“计月来水落将及二尺,而存者尚大于上年二三尺。”可见道光二十九年之水至少比二十八年要大四五尺左右。

江宁的水利体系,“大致由湖泊、河流、城墙水关和沿江堤圩等构成”(26)。句容治南的赤山湖、江宁城北的后湖(玄武湖)均具有蓄水功能。秦淮河则在通济门外九龙桥分为二支,一支由东水关进入江宁城,从西水关出城,俗称十里秦淮(内秦淮河);一支为外秦淮河,由通济门经中华门绕行城外,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合流后向北汇入长江,内外秦淮河亦具排涝抗旱之用。江宁城还建有入城三水关(东水关、下水关、北水关)和出城三水关(水西门之西水关、汉西门之铁窗棂及小水关),其中清溪由下水关入、后湖由北水关入,皆汇于由东水关入的秦淮河,入城的东水关、北水关和出城的西水关最为重要,皆设闸板、涵洞以调控水位。另外,沿江堤坝是拦阻江潮的第一关,江边圩田亦有阻止江潮内侵的缓冲之用(27)

《金陵水利论》

如何防治越来越频繁的水患,后见之明告诉我们,综合治理最为理想,如疏浚江河湖泊,增固沿江堤防,保护江边生态,维护东西水关等。但前数项所费浩大且为时较长,官绅只能偶一为之,相对而言,维护城内水关功能最易操作。简言之,即在秦淮河水势上涨时,封闭东水关闸洞以防河水、山洪入城,同时保证西水关排水功能畅通;当江潮亦上涨时,西水关及其他各关皆关闭以阻水入城(28)。在寻找道光二十八年水患原因的时候,何汝霖认为是开启东水关涵洞所致:“询之老辈,云自贺藕耕开东关,城中始有此患,前已全闭,廿一年后幸免数岁,上冬培苍、燮园辈又创议开四圈(原共有十一),而茅山南水直灌入城,与江潮相顶激而上岸,圩田城市半在巨浸。轻率如此,为唤奈何。”(二十八年六月十三日)贺长龄于道光五年四月至六年十二月任江苏布政使,道光八年八月至十年十月任江宁布政使,在任期间,佐成漕粮由河运改海运之举;何氏日记中所谓“开东关”,应指贺长龄在任时开启东水关及其十一座涵洞,后因防水全部封闭,而道光二十七年官绅又议开启其中四座涵洞(四圈),何汝霖认为这是加剧本次水患的轻率之举(29)。但即使水关防堵开闭及时,也是被动的治标之举,不能真正解决水患。其实何汝霖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初七日其记云:“周云褐札商江水涨溢,实由芦洲与水争地,应与大府商办,并引阿文成办过成案,所说不为无见,而事关重大,谈何容易,姑存之。”所谓“与水争地”,当即围湖造田之意,它降低了江河的蓄水功能,不过因为“事关重大”,何汝霖也只好以一句“谈何容易,姑存之”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