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楚辞学论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美国楚辞学研究综述

第一节 美国楚辞学历史回顾

中国文学经典楚辞从东方传播到西方,是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的。欧洲传教士梯航东来,《楚辞》也踏上了它的西传之旅。17世纪初葡萄牙籍耶稣会士阳玛诺(Emmanuel Diaz Jr.,1574—1659)就曾运用《楚辞》典故创作天文学著作《天问略》,通过与中国经典的对话作为传播西洋科学和宗教的途径。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Henri de Prémare, 1666—1736)于1728年写成《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1831年由英华书院在马六甲出版,1847年由美国传教士裨雅各(James Granger Bridgman, 1820—1850)翻译成英文。该书有一节专以《楚辞》为例介绍汉语的隐喻修辞方法。(1)1865年,美国女传教士费理雅(Lydia Mary Fay,约1804—1878)在《中日丛报》上发表《屈原传》(Memoir of Kiuh-Yuen),用英语为屈原作传,在西方世界塑造中国大诗人屈原的正义形象。(2)1883年,美国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12—1884)在《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的修订版中增加了对集部文献楚辞的介绍。(3)美国作家弗洛伦丝·艾斯珂(Florence Wheelock Ayscough, 1878—1942)节译过《楚辞·大招》(4)。1947年,英裔美籍作家白英编辑出版了《白驹集:中国古今诗选》(The White Pony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 to the Present Day),其中收录西南联大的俞铭传、沈有鼎合译的《离骚》《九章》和《九歌》。然而,并没有学者对《楚辞》做过专门的研究。与同时期的欧洲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孔好古(August Conrady, 1864—1925)、何可思(Eduard Erkes, 1891—1958)、鲍润生(Franz Xaver Biallas, 1878—1936)等在《楚辞》翻译和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美国汉学界乏善可陈。直到“二战”以后,美国汉学迅速发展,与《楚辞》相关的专著、博士论文及单篇论文数量皆超过了汉学传统较为深远的欧洲国家。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论述。

第一,美国楚辞学专著。“二战”之后,欧美楚辞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涌现出许多楚辞学专著。据笔者统计,楚辞学在早期阶段(1952—1913),60多年间只有3种单行本专著出版(5),而在“二战”后的60多年间有20多种单行本专著出版,可见“二战”后欧美汉学发展之迅速。其中美国楚辞专著有5种。

第二,美国楚辞学博士论文。“二战”之前,德国的何可思和鲍润生曾以研究《楚辞》获得博士学位。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欧美各国的大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制逐渐健全,产生了一批楚辞学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在战前没有研究《楚辞》的博士论文,战后七十多年来产生了9篇,数量远远超过了欧洲汉学界。美国汉学的迅速崛起,与美国在“二战”之后脱离欧洲汉学传统,走上“批量培养标准化的学位获得者”的发展模式有关。(6)

第三,美国楚辞学单篇论文。美国学者发表了数十篇研究楚辞的单篇论文。综合王熙元、傅锡壬、高秋凤等对楚辞研究方法的讨论,楚辞研究有以下十六种途径:(1)书目编纂、(2)篇章辨伪、(3)声韵研究、(4)语法研究、(5)古史辨证、(6)神话研究、(7)音乐研究、(8)源流研究、(9)楚文化研究、(10)分篇专门研究、(11)文学的赏析、(12)美学研究、(13)作者研究、(14)专题研究、(15)比较研究、(16)楚辞学研究。在这十六种途径中,笔者认为“分篇专门研究”和“专题研究”是研究方式而非研究方法,没有方法论的意义,可以删去。在余下的十四种研究方法中,美国学者主要在四个方面有单篇论文发表。第一,源流研究,有康达维《两篇关于屈原的汉赋:贾谊〈吊屈原赋〉和扬雄〈反骚〉》,是对《楚辞》影响的研究。第二,文学的赏析,有陈世骧的《楚辞九歌的结构分析》、柯睿(Paul W. Kroll)的《关于〈远游〉》。第三,比较研究,有王靖献的《衣饰与追求——〈离骚〉〈仙后〉比较研究》、司马德琳的《〈诗经〉和〈楚辞〉中的爱情信物》。第四,楚辞学研究,有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 1915—2006)的《屈原研究》。

美国学者的单篇论文除了上述四个方向的成果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开拓。笔者根据实际研究内容总结了另外四个方向。第一,翻译注释,有彼得·霍布森(Peter Hobson)的《远游:中国古诗一篇》、柯睿的《一篇关于神秘旅行的古代诗歌(远游)》。第二,思想史研究,有陈世骧的《论时:屈赋发微》。第三,考古研究,如田笠(Stephen Field)的《式盘、“宇宙结构仪”与楚辞天问》。第四,图谱研究,有郭适(Ralph Croizier)《屈原和艺术家:后毛泽东时代的古代符号与现代政治》。由此可见,美国学者对楚辞研究方法上有多方面的开拓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