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欧美楚辞学研究述评
楚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介绍西方楚辞研究的首发之作,当推1929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为华裔学者林文庆《离骚:一首罹忧的哀歌》所作的序文,评介此前三种译文之优劣。1934年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发表的《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指出从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就开始研读楚辞,这一线索对目前研究楚辞学史仍有价值。1949年蒯淑平的《离骚之谜札记——来自译者观点的建议》罗列十二位译家(包括费兹迈尔、德理文、庄延龄、马古烈、顾路柏、何可思、理雅各、翟理斯、魏理、林文庆、雷永明、白英等)对“离骚”一词的翻译。1953年闻宥《屈原作品在国外》介绍了国外楚辞研究概况。1956年香港饶宗颐教授《楚辞书录》创设“译本”一编,收录西文楚辞论著20种;1975年台湾王尔敏教授《中国文献西译书目》收录23种;2010年崔富章教授《楚辞书录解题》著录21种;五十年来进展不大。1959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es, 1923—2009)《楚辞:南方之歌》第一次梳理楚辞英译历史,并作出相对准确的评价。1986年尹锡康、周发祥先生主编的《楚辞资料海外编》译介国外论著,为我们了解欧美楚辞研究打开一个窗口。在此基础上,1989年汪耀楠教授《外国学者对〈楚辞〉的研究》对国外楚辞研究进行综述。1992年张弘在其专著《中国文学在英国》里关注《楚辞》在英国的译介。同年周建忠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提出“海外楚辞学”概念。1994年许渊冲在《楚辞》英译本的序言里介绍了一些《楚辞》翻译者。1999年香港学者陈远止在《〈九歌〉韦利英译商榷》一文中讨论魏理译文的成就与不足。1999年,刘宓庆在其专著《文化翻译论纲》里分析霍克思的翻译中的文化因素。2000年黄震云教授《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将“海外楚辞学研究”单列一节以示重视。2014年黄灵庚教授主编《楚辞文献丛刊》将国内和日本所藏楚辞文献搜罗殆尽,并影印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马其昶《楚辞晳微》稿本。该稿本由林家骊教授2007年在《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楚辞〉典籍》中首次公布,可见学界对域外汉籍新材料的关注。近年来有杨成虎教授《楚辞传播学与英语语境问题研究》(2008)、吴伏生教授《汉诗英译研究》(2012)、严晓江教授《〈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2017)、洪涛教授《从窈窕到苗条:汉学巨擘与诗经楚辞的变译》(2017)、魏家海教授的楚辞英译研究,以及刘威(2005)、钱万生(2007)、张敏慧(2007)、许玫(2008)、王玉菡(2009)、张晓(2010)、王靓(2010)、徐静(2010)、王寅春(2011)、曾杭丽(2011)、祁华(2011)、余叶盛(2011)、缪经(2011)、余义勇(2011)、何静蕾(2011)、严红红(2011)、张娴(2013)、徐倩倩(2015)、章石(2016)、庄佳(2016)的学位论文,主要是对翻译理论、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又有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欧美赋学研究概观》(2014),郭晓春、曹顺庆《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2014),以及张淑娟、何文静、郑友阶、文军、刘瑾、冯俊、王宏、林宗豪等对楚辞在欧美传播史的梳理与评述。
国内学界对欧美楚辞文献情况的掌握,已有一定学术积淀。但我们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德国学者白马(Michael Schimmelpfennig)博士论文《屈原从“真人”到真诗人的转型》参引西语文献227种,其中很多不为国内楚辞研究者所知。由于地域与语言局限,我们长期以来对海外学者研究成果缺乏了解,这成为中西对话的绊脚石。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对欧美楚辞文献调查不够深入,既不能全面反映欧美楚辞研究面貌和发展动态,也不能系统发掘欧美图书馆收藏楚辞文献的孤本、善本和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搜集数量太少,且信息不准确。
(2)对欧美各国楚辞文献研究很不平衡,仅涉猎汉语、英语、俄语文献,而拉丁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法语、德语、波兰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捷克语等楚辞文献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3)对国外学者的优秀成果未能及时整理、准确翻译,使中文学界无法了解原貌,难免断章取义,以讹传讹。
(4)对学术史上重要问题缺乏考证,没有依据第一手资料进行辨析。由此可见,欧美楚辞文献有着广阔的再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