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自有力量:学校心理咨询师讲述的99个成长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离家出走的隐痛

近年来,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离家出走的学生还是极少数,但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不仅对他们本身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也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后果也无法预测。

16.逃避不可行

【案例】

这几天,小菲爸爸急疯了。孩子在上中学九年级,可是,突然不见了!小菲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小菲和爸爸生活。这个周一,一早小菲和爸爸说再见后就一直没有回来,小菲爸爸到处寻找,没有任何结果。后来爸爸在小菲的书桌上发现了小菲留下的纸条上面写道:“爸爸!我很痛苦!我真的真的尽力了!可还是没有用!不给您添麻烦,我走了。”小菲爸爸拿着这张纸条泪流满面,他知道小菲说的尽力是指她在学习上已经很努力,可成绩却总是不如人意。最近一次一模考之后,家长会上小菲爸爸被留了下来,老师表示这样的分数进高中有点困难,建议小菲爸爸考虑其他的更加适合孩子的学校。回到家,有些失望的小菲爸爸把自己一个人带大小菲的难处说了,也把老师的话说了,小菲听了哭了很久,爸爸也很难受,但不知道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想到杳无音讯的小菲,小菲爸爸天天以泪洗面。

【分析】

逃避心理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或者面对不能解决的矛盾冲突时,就想躲避、逃避的心理现象。虽然说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人们通过逃避可以尝试另外寻找慰藉与解脱,但是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处于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他们面对问题与困难所采取的逃避行为,往往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令自己遭遇到更大的难题。

学生离家出走属于偶然事件,家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是避风港,若不是矛盾积累到相当程度,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一般是不会离家出走的。上面案例中的小菲,本来就因为父母离异造成生命中有缺失的部分,学习不好又让她的内心倍感痛苦,加上父亲的失望,更是让她有了负罪感,最后一走了之。如果父母能够细心留意孩子,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并适时给予一些心理支持,离家出走是可以防止的。

【支招】

给予情感支持:对于孩子,特别是情感细腻的孩子,作为家长要与之多沟通,多交流,交流的议题也不要仅仅只是学习,可以采取拉家常式的漫谈,不要有太多目的性,这样的谈话会让孩子感觉是相对安全的,能让孩子有一种被关注感。在漫谈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流露出自己的困扰和难题,此时家长亦不用急急地给出意见,而是要与孩子一同慢慢深入主题,一同探讨,更多的是运用鼓励,引导孩子运用自身的力量去克服问题。

克服自身脆弱:一般说来,孩子离家出走,很多都是因为家庭、学校的共同疏忽与失误而造成的。作为父母,在这之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很多孩子在遭遇失败之后渴望在家里得到休憩与抚慰,如果此时家长能够理性管理自身情绪,给予孩子一些正面支持,也许能够陪伴孩子渡过难关。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孩子可能就会学会如何应对。如果作为家长,却常常表达出一种非理性的忧虑与无措,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内心雪上加霜。

17.任性的代价

【案例】

凌晨,凌玲家门口驶来一部警车,让彻夜灯火通明的家一下子骚动起来,两名女民警扶着凌玲走进家门,凌玲身上穿着不合体的警服,看见凌玲,爸爸、妈妈、奶奶迎上去就七嘴八舌地说:“宝贝你总算回来了!”“是你爸爸不好!”“是我们不好!让你吃苦了”……在一旁的民警说:“现在不要这么早定谁对谁错,忙着道歉!把事情说说清楚,孩子在外面苦倒是没有吃到,只是她这样衣不遮体地出去了,万一碰到坏人怎么办?”一家人听到这里也是万分后怕。凌玲生活在一个没有原则的家庭,大人们对凌玲的态度也是妥协为主,时间一长,凌玲养成极度任性的个性,什么事情都要随她心意,否则,她就是豁出去什么都不管。这一次不知道爸爸说了她什么,十六七岁的她就二话不说,也不顾自己头洗到一半,穿着单薄的睡衣睡裤就离家出走了。

【分析】

任性是指听凭秉性行事或者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的某种目标,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有时候甚至表现为无理取闹。此时,父母作为孩子的一个重要他人,如何应对是非常重要的,是权威?溺爱?专制?还是忽视?

权威型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专制型父母,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接受孩子的反馈,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做不到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变得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忽视型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问题。

本案例中的凌玲的父母是溺爱型,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家长采取妥协的姿态,几次下来,孩子就愈来愈任性,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娇纵妥协的结果。

【支招】

要做合格的家长:我们一直在呼吁要做理性的权威性的父母,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做不到,做不到有时候不是不想做,而是自我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很多时候没有一种觉察力,没有应对力,不知道自己做的合不合适,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所以父母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家长需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

引导孩子拥有预见性:任性的孩子在言行上往往有各种不恰当的地方,他们不会审视环境、同伴、老师的状态,也辨不清自己眼前的冲动的后果。跟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他们只顾满足自己随时而起的兴趣和需要。如果家长能够引导他们,使他们拥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初步预见自己肆意言行的后果,可能他们就会变得自控一些,自律一些。

18.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案例】

亚伦的父母都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小时候亚伦在海外待过,父母离异后,他独自和父亲一同回国生活。国内的小学一下子让他适应不了,他的父亲以前也是靠努力读书再到海外留学的,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懈怠,于是就把亚伦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还有各种兴趣班。然而,作为外企高管,亚伦的父亲平时工作很忙,一个周六,他把亚伦送去练击剑,却没想到亚伦就此失踪了。整整5天,家人亲戚、老师同学包括警察全员发动寻找亚伦。终于,在5天后找到了他,看到灰头土脸的孩子,谁也不敢多问这5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和亚伦比较亲近的班主任老师问他:“你能告诉老师和爸爸,我们今后要注意点什么?”孩子低着头说:“我只是要自由!”老师又问:“听说你是主动找的警察叔叔?”孩子点点头说:“嗯!饿!”老师抱了抱他说:“找警察叔叔这就对了!还是家里好吧!”

【分析】

自由,好像对现在很多学生来说是奢侈品,于是也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听很多这样的家长说:“我们是散养,什么都不学。”“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但是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一定是不自由的吗?是不是什么都不学,什么都没要求孩子就自由了?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个体一旦进入了社会状态,只有在各种社会约束与自我约束中才能够体会真正自由的快乐。上述案例中的亚伦以为离开父亲就自由了,而恰恰相反,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到最后连吃穿都成了问题,何谈真正的自由?

【支招】

注重沟通了解需求: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注重沟通,了解孩子需求,与孩子设置一些共同的、符合实际的目标,只有当孩子认为自己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他才会真正付诸行动。同时家长应该在过程中给予孩子一些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策略,让孩子体验到奋斗与付出之后的成就感,他们才会越来越起劲地变被动为主动。

适度调整保持平衡:学习与成长从来就不是云淡风轻,一路坦途地获得成功也是如此,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都需要不断付出。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像填鸭子那样将孩子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成长目标的平衡,把握好孩子的自身兴趣与所学内容的平衡,不要让自己的一厢情愿造成孩子的成长天平失衡。

以上陈述了离家出走的3种原因及对策,当然,中小学生离家出走重在预防!孩子出走之后,头等大事是把他找回来,要告知孩子的社交人群,并且及时报警。同时也要提醒媒体注意分寸,不要过度介入,以免给孩子的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孩子回来之后,切忌马上惩戒,也不要无原则让步。先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看看家长和孩子彼此如何调整,从而走向快乐和谐的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