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起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古代的风景

一个人一生之中所看到的风景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我小时候,也就是东京塔刚刚建成的时候,东京的天空中还没有摩天大楼这种东西。偶尔到东京近郊的叔母家做客,她家的周边那时候仍保留着浓重的武藏野1风情。然而,现代化的发展风潮如海啸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势破坏了都市,然后连田园风景也毁坏殆尽了。

我的书架上有本名为《万叶图录》的古书,是十多年前我在神田的旧书店中购得的。此书由万叶学的大家佐佐木信纲2及新村出3两位博士编订,出版发行于昭和十五年。翻阅这本古书,便进入了万叶集的著名诗篇之中,那些名诗所歌咏的风景,用黑白照片添附于书中。这些以大和地方为首的插图中,有亩傍山、耳梨山、香具山,早春的原野上,悠闲地眺望远方,大和三山4的风景便展现在眼前。高中的时候,我和两位朋友到过那里旅游,当时的风景与照片上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一张名为淡海之海的琵琶湖照片上,附有下面这首柿本人麻吕5的诗歌:

淡海之海千鸟栖

夕波汝啼忆古昔

照片中的淡海之海,芦苇繁茂,湖面上薄雾密布,远处的伊吹山6依稀可见。湖水如镜,一叶扁舟静默前行。这张照片中的景色让我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万叶时代7的风景就这样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柿本人麻吕一边歌咏着淡海之海,一边也和我一样地怀古忆昔。也许是因为他想起了荒凉的大津宫遗址8,才创作了这首诗歌。在人麻吕的那个时代,壬申之乱9这个历史记忆,大概就相当于我们对之前那场世界大战的记忆吧。前不久,我去了与大津宫同时建成的崇福寺遗迹10。寺中遥望琵琶湖的高台上,有块美丽的奠基石,只是这里已人迹罕至、锈迹斑斑。昭和十四年,当时这本《万叶图录》尚在编纂之中,从崇福寺建塔之处的塔心基石中,挖掘出一套精美的舍利容器。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着迷于这几个小箱子。这套箱子的最底层放着一个带着金盖的琉璃小壶,里面放着珍贵的佛舍利,这个线条优雅的小壶装在一个边角浑圆的小箱子中,而这个小箱子又装在一个同样造型的小银箱中,最后再装在一个泛着千年青绿的镀金铜箱之中。这套舍利容器的精美外形让我想起大津宫,幻想着伫立于淡海之海的风景中的美丽佛塔。

0

崇福寺舍利容器│国宝 飞鸟时代 滋贺 近江神宫11

《万叶图录》是在昭和十五年,为了迎接日本纪元二千六百年的佳节而出版的。书里序文是这样写的:

皇军百万有余,为建立新东亚,跨海而战,已有三年。[中略]而今恭逢纪元二千六百年之佳年,编就上古日本国民淳朴雄健的精神结晶《万叶集》,[中略]半生钻研万叶学,喜不自胜,更值此佳节,仰尊吾皇威德,谨以此书,致皇军将士之忠诚以感激之深意。

当时是日美开战的前一年,整个日本正陷于日益窘迫的境地,而上古日本国民的淳朴雄健的精神,又如何能与战争扯上关系呢?这实在让我难以理解。日本的战败并不会让人失去一切,正所谓“国破山河在”,雄健的精神破坏殆尽了而淳朴的精神依然保留着。不过,随着战败后的经济复兴,那些残存的淳朴的日本古代风景也消失了。

我得到过一幅万叶时代末期的歌切12,这个歌切让我联想起古今和歌集13时期的景色。这幅歌切是以了佐切14而闻名的藤原俊成15手书的古今和歌集断简。

若菜16青青为君摘

春雪纷纷欲沾衣

春歌上17:仁和天皇为亲王之时以若菜赐人之歌

仁和天皇就是第五十八代天皇、光孝天皇,因为序文中有“为亲王之时”的表述,说明这首诗是他尚未继位还只是亲王的时候写的。即位之后改元为仁和,所以也被称为仁和天皇。这首诗歌,平实朴素却又意味深长。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

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春回大地、万物萌芽,到郊外为你采摘春草,春雪稀稀落落地飘洒在我的衣襟上。

诗歌先描述了春暖花开心情愉快的情景,可笔锋一转,以春雪来淡化情绪,凸显出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仍然想要为你采摘春草的意愿。这首诗歌像画一般生动地描绘出春天野外淡妆素裹的风情,诗情画意引人入胜。美妙的诗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决定给这个歌切配以合适的装裱。藤原俊成的书法风格独特,将平安假名的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断简的左手边留出大面积余白,那些文字仿佛是一片片从天上缓缓飘落的雪花。我以刷有云母微粒的古纸作为衬纸,象征了初春薄雪覆盖的原野。云母刷18又被称作绮罗刷,用这种技术装饰过的纸张,由于观看角度的缘故,会看到纸面上淡光闪烁,仿佛是一望无际的辽阔雪景。再将这张撒着金箔、以镰仓时代的绘画用纸制成的断简,就像霞棚一样地加在上面,那些细小的金箔如雪花一般,仿佛从高空中纷扬飘落。衬纸边缘用淡绿色的古纸包围着,象征了被薄雪所掩盖、若隐若现的春草。隔水部分用的是同一色系的萌黄地丸纹缎子。这样装裱大体上完成了。

0

我作为现代美术世界里的一员,接触西洋近现代美术的机会很多。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我身上那份日本人的感性之中也随处可见西方美术的影子。从欣赏角度而言,这个装裱构思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既能将罗伯特·莱曼19的白、蒙德里安20的结构、阿格尼斯·马丁21的淡色等这些要素浑然一体地融合起来,又不脱离日式表现风格的境界。而想不到的是,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们受日本影响的例子,甚至都不用提印象派这样的事例,就能举出找出很多。对本歌取22的作品再次用本歌取的手法进行创作,这样的艺术手法即便上升到当代艺术表现的高度也是可以的。

现在的日本,那些古代的风景几乎都已经全都消失了。对于那些只保留到上个时代为止的日本古代风景,我除了借这个歌切的装裱来缅怀之外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了。这首诗歌经过世代传颂,以灵动秀丽的假名墨迹展现诗歌之形,而将这墨迹包装,像绘画一样地加以装裱之后,春雪覆盖下原野便浮现在我的眼前。消逝了的古代风景就这样变成了一幅卷轴,委身于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向茫茫的远方。

[1] 武藏野:日本关东地区的一座城市。在东京都中部,大部分在武藏野台地上,东南部为低湿地。自古以来,在日本的文学、美术、工艺等艺术作品中,武藏野都是作为“绵延不绝的原野”、“赏月的名所”的意象出现的。

[2] 佐佐木信纲[1872—1963]:日本诗人、文学家。东京大学古典文学科毕业。1890年和父亲共同出版《日本歌学全书》12卷,致力于和歌史及万叶集的研究,编著有《校本万叶集》、《日本歌学史》、《和歌史研究》等。

[3] 新村出[1876—1967]:日本语言学家,号重山。东京帝国大学语言学毕业。曾留学英、法、德等国,研究语言学。京都大学教授。

[4] 大和三山:奈良县[旧大和国]奈良盆地南部、橿原市内三座山亩傍山、耳梨山、香具山的总称。

[5] 柿本人麻吕[约660—约720]:日本飞鸟时代诗人,是一位才气横溢、热情奔放、具有浪漫情怀的大诗人,在日本文学史上与山部赤人并称为歌圣,三十六歌仙之一。

[6] 伊吹山[いぶきやま、いぶきさん]:是一座标高1377.3米,位于岐阜县和滋贺县交界处,是日本百名山之一。琵琶湖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座灵峰。

[7] 万叶时代: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完成的时代,具体划分为四个时期,初期:舒明朝[在位629年—641年]至壬申之乱[672年]、第二期:壬申之乱至平城京迁都[710年]、第三期:平城京迁都[710年]至733年、第四期:734至759年。

[8] 大津宫:又称近江宫或近江大津宫,7世纪后半,天智天皇在近江国大津建造该宫。日本滋贺县大津市的锦织遗址被认为是大津宫遗址。

[9] 壬申之乱:发生于672年[天武天皇元年]。日本古代最大规模的内乱。是天智天皇的太子大友皇子[1870年被追封为弘文天皇]与得到地方豪族相助而揭起反旗的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日后的天武天皇]之间的战争。结果大海人皇子获胜,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叛乱者获胜的例子。672年[天武天皇元年]的干支纪年为壬申,故被称为壬申之乱。

[10] 崇福寺古迹:位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是飞鸟时代后期至室町时期的寺院遗迹。668年,受天智天皇之命,建于近江大津宫西北的山中。延历年间被选为十大寺庙之一。后因不断遭遇火灾而逐渐衰退。到了室町时代成为废寺。寺院遗迹于1928年被挖掘出来。

[11] 近江神宫:位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

[12] 歌切:日本古代和歌古墨迹断片。

[13] 《古今和歌集》:又简称为《古今集》,是日本最早的敕撰和歌集,由醍醐天皇下令,以纪贯之为首的宫廷诗人于公元914年左右编成,共收和歌一千余首,多为短歌。按季节和内容分为二十卷。

[14] 了佐切:这本歌切是藤原俊成手书的古今和歌集的断简,他的书法风格被称为俊成风,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因为其中附有日本著名墨迹鉴定家古笔了佐的鉴定书,因此称为“了佐切”。“切”,本来,古人墨迹应该以册子或卷轴的形式进行保存、鉴赏,以确保其完整性。但是,由于收藏鉴赏古人墨迹的风气高涨,古人墨迹的数量有限,因此将这些册子卷轴切断,分开收藏鉴赏。这种切断了的断简就叫切。

[15] 藤原俊成[1114—1204]:藤原道长的玄孙,藤原俊忠之子。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的歌人。据了解是《千载和歌集》的编者之一。平安末期歌坛“幽玄”之风的提倡者,作品风格绮丽温婉。

[16] 若菜:“若菜”指“春の七草”,即“芹”[せり]、“荠”[なずな]、“鼠麴草”[ごぎょう]、“繁缕”[はこべら]、“稻槎菜”[ほとけのざ]、“芜菁”[すずな]、“萝卜”[すずしろ]。日本在正月初七用这七种植物煮粥的民间风俗。也泛指春天的嫩菜。

[17] 春歌上:古今和歌集中的诗歌分类。

[18] 云母刷:用云母的细微颗粒对书法用纸进行装饰的技术。

[19] 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出生于1930年,美国极简派和观念艺术主要倡导者之一。

[20] 蒙德里安:[Pieter Cornelis Mondriaan, 1872—1944]: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

[21] 阿格尼斯·马丁:[Agnes Martin, 1912—2004]加拿大裔美国极简主义女艺术家。

[22] 本歌取:日本和歌、连歌、俳谐用语。日本传统诗歌形式——和歌的一种修辞手法。以从前的歌或句为典据,进行歌或句的创作,称本歌取。它以古歌为素材,赋予新的表现和新的内容,古素材起联想作用,表现造成个人的余情。与汉诗中的借典手法不尽相同。它产生于万叶时代,在历代御撰和歌集中鲜有收录。然而,在300多年后的《新古今和歌集》中,运用了本歌取的和歌却随处可见。这里,杉本博司将这种创作手法的定义拓展到艺术创作领域,类似于杜尚的“现成品”的创作手法。

0

偏光色
通过三棱镜使光线分散而产生的色带,用宝丽来相机进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