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读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译自维基百科)
早年
1832年11月29日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父亲33岁生日,这天她出生在日耳曼敦,这里的部分地区现在属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家中四姐妹中她排行第二,父亲阿莫斯·布朗森·奥尔科特是位超验主义者和教师,母亲阿比盖尔·梅是位社会服务者。安娜·布朗森·奥尔科特是长姐,伊丽莎白·休厄尔·奥尔科特和阿比盖尔·梅·奥尔科特是妹妹。1834年全家搬到波士顿,奥尔科特的父亲建立了一间实验学校,并且加入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和亨利·大卫·梭罗[2]所在的超验俱乐部。布朗森·奥尔科特的教育观念、强硬的育儿观点以及他精神不稳定的表现造就了年幼的奥尔科特追求完美的心理,这也是超验主义者的目标。路易莎·奥尔科特性格张杨、行为独立。他对她的态度以及他无力养家造成自己和妻女之间的冲突不断。母亲阿比盖尔不满丈夫忽视她的付出与牺牲,把他的冷漠和性别不平等这个大议题联系在一起。她把这种看法灌输给路易莎,渴望她能够避免妇女遭受的不幸。
父亲的实验学校遇到种种挫折后的1840年,奥尔科特全家搬进两英亩(8100平方米)土地上的一处农舍,地处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萨德伯里河边。全家在这处租住的霍斯默农舍生活了三年,悠闲自在,其乐融融。1843年,奥尔科特全家还有联合家庭[3]的六名成员搬到乌托邦公社弗鲁特兰兹,在1843年到1844年间住了不长时间。乌托邦的弗鲁特兰兹解散之后,他们租房生活,几番周折后用阿比盖尔·梅·奥尔科特的继承财产和爱默生的资金援助在康科德购买了一套住宅。全家人于1845年4月1日搬进住宅,并且取名为“山脚”(Hillside),1852年又搬走了。纳桑尼尔·霍桑[4]买了这套住宅并更名为“路边”(The Wayside)。奥尔科特一家30年间搬家22次,1857年再次回到康科德,并于1858年春天搬进奥查德宅,一座内部由隔墙板分隔的两层农村住宅。
奥尔科特的早期教育有来自博物学家亨利·大卫·梭罗的课程。他鼓励她写作《梭罗的长笛》(Thoreau's Flute),写的是她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时光。她的教育主要来自深信“克己带来满足感”的严厉父亲。此外她还受到了一些作家和教师的指导,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纳桑尼尔·霍桑、玛格丽特·富勒和朱莉娅·沃德·豪,都是她家的朋友。这些早年经历她后来写成一篇小品文发表在一份报纸上,名为《超验派野人》(Transcendental Wild Oats)。这篇文章后来编入1876年出版的文集《银水罐》(Silver Pitchers)。文集讲述全家在弗鲁特兰兹实验性的“朴素的生活和高雅的思想”。
奥尔科特家庭贫穷,早年就必须工作,做过教师、裁缝、家庭教师、家庭帮工和写作。她的三姐妹也做裁缝支持家庭,母亲则到爱尔兰移民中从事社会服务。四姐妹中只有最小的妹妹梅上了公立学校。种种压力之下,写作成为奥尔科特想象力和情感的出口。她的第一本书是《花儿寓言》(1849),原先是写给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女儿艾伦·爱默生的故事集。引用奥尔科特的原话“我希望我富足、安好,全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现实生活中她却为了摆脱贫穷四处辛劳。
她们全家在1847年收留了一个逃亡的奴隶一个星期,并且跟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5]交流过,此后她们家就成了地下铁路[6]的一个车站。塞尼卡福尔斯大会[7]上签署了关于女性权益的《主张宣言》(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主张女性参政。奥尔科特读到这篇宣言十分钦佩,立即登记参加选举马萨诸塞州康科德一家学校的管理委员会,成为该州第一位女性选民。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全家生活艰难。1854年她在波士顿剧院完成《对抗的首席女歌唱家》(The Rival Prima Donnas),后来由于女演员争夺角色她把文稿烧毁。这件事让她产生了些许慰藉。1857年的某个时候,奥尔科特找不到工作,心情沮丧,曾经考虑过自杀。这一年,她读到了伊丽莎白·加斯克尔[8]写的夏洛特·勃朗特[9]的传记,发现书中的描述和她的生活有许多相似之处。1858年,妹妹伊丽莎白去世,姐姐安娜嫁给了约翰·普拉特。奥尔科特感觉到姐妹情谊不再。
文学成就
成年后,奥尔科特成为了一个废奴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1860年,奥尔科特开始为《大西洋月刊》[10](The Atlantic Monthly)撰文。美国内战爆发后的1862年至1863年的六周时间,她在华盛顿特区乔治敦的联军医院服务,担任护士。她本计划服务三个月,但是中途因患上伤寒病情严重危及生命不得不结束服务。她的伤寒后来康复。这期间她的家信修订后在波士顿反奴隶制报纸《联邦》(Common wealth)上发表,后来收集在《医院速写》(Hospital Sketches)(1863年出版,1869年增补再版)一书中。这些家信中体现的观察力和幽默感让她首次获得了评论界的认可。她描写了医院的管理不善,她遇到的那些外科医生有的冷漠、麻木。书中的主角,特里比莱申·佩里温克尔经历了从天真到成熟的转变,是一个“严肃而有说服力的见证人”。她的小说《情绪》(Moods)(1864),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很受欢迎。
她在军中作为护士服务结束后,父亲为她写了一首真情流露的诗,名为《致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父亲作》(To Louisa May Alcott.From her father)。她当护士帮助受伤的士兵,给他们的家庭带去欢乐和爱。诗作中父亲表达了对女儿行为的由衷自豪。诗作结尾,他告诉路易莎·奥尔卡特她在自己心中是一个无私忠诚的女儿。这篇诗作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生活、信件和日记》(Louisa May Alcott:Her Life,Letters,and Journals)(1889)一书的重要篇章。《孩子们的朋友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the Children's Friend)一书写的是她的童年以及她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也收录了这篇诗作。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奥尔科特用A.M.巴纳德的笔名写出几本激情奔放的小说和耸人听闻的故事。比如《忘爱天涯》(A Long Fatal Love Chase)和《波莱恩的情与罚》(Pauline's Passion and Punishment)。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坚强而聪明。她也写儿童故事,大受欢迎之后没有再回去为成年人写作。她还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如《现代魔鬼》(A Modern Mephistopheles)(1875),有人认为这本书是朱利安·霍桑[11]写的;还有一本半自传小说《工作》(Work)(1873)。
《小妇人》(Little Women)的第一部分《小妇人:梅格、乔、贝丝和艾米》(Little Women:or Meg,Jo,Beth and Amy)出版后大获成功。这是一本半自传小说,描写的是她和姐妹们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童年生活,由罗伯茨兄弟出版社出版。路易莎·奥尔科特当初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为女孩写故事,尽管出版商托马斯·尼尔斯一再敦促,她还是推迟了这本书的写作。第二部分也叫做《好妻子》(Good Wives)(1869)继续描写马奇姐妹,描写她们第一部之后以及成年后的生活和婚姻。《小绅士》(Little Men)则集中描写乔在普拉姆菲尔德学校的生活。这所学校是《小妇人》第二部分结尾部分乔和丈夫巴尔建立的。《乔家的男孩们》(Jo's Boys)(1886)是马奇家族传奇的最后一部。
《小妇人》中,她的主人公“乔”的原型就是路易莎·奥尔科特本人。书中的乔在故事中最后结婚了,然而奥尔科特却终身未婚。她在跟路易丝·钱德勒·莫尔顿[12]的对话中这样解释:“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我拥有的是男人的心灵,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女人的身体……因为我爱上了这么多漂亮的女孩,从来没有一点点儿爱上哪个男人。”不过,奥尔科特在欧洲跟一个波兰男人“小伙子”拉迪斯拉斯·维希涅夫斯基的浪漫经历在日记中有详细记载,但是她在去世前删除了这一段。路易莎·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以这位“小伙子”为原型塑造劳里。类似的,书中每个角色似乎都有现实的映照,如贝丝的死对照丽兹的死,以及乔和最小的艾米的竞争,奥尔科特常常觉得自己和母亲阿比盖尔·梅有些竞争。最小的妹妹梅在1879年因产褥热去世,终生未婚的她收留了梅的女儿路易莎小“卢卢”直到自己去世。
《小妇人》大受欢迎,评论界和普通读者都觉得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精选杂志》(Eclectic Magazine)的评论员称之为“非常好的书,能够触动六岁到六十岁的年轻的心”。书中忠实记录了清新的日常生活。《小妇人》获得成功,路易莎·奥尔科特却有意避开人们的关注,书迷来到她家,她有时甚至假扮女佣。
路易莎·奥尔科特与伊丽莎白·斯托达德、丽贝卡·哈丁·戴维斯、安妮·蒙库尔·克雷恩等等女性是“镀金时代”[13]重要的女作家,她们用现代的、坦率的方式讨论女性问题。她们的作品正如当时一位专栏作家所评论,是“‘时代符号’的重要标志”。
晚年
1877年,奥尔科特成为妇女教育和产业工会的创始人之一。她最小的妹妹梅1879年去世,路易莎把侄女卢卢接到身边照料,她的名字也叫路易莎。晚年的路易莎·奥尔科特患有眩晕等多种慢性疾病。她自己以及她的第一位传记作者都把疾病和死亡归因于汞中毒。她在美国内战服役期间患上风寒,治疗的药物中含有汞。不过,最近对她患病的分析表明,她的慢性健康问题可能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并不是汞接触导致。现在医学研究认为汞是这种自体免疫疾病的诱因。此外,她晚期的肖像显示她的脸颊上有一种皮疹,这是狼疮的特征。
路易莎·奥尔科特55岁在波斯顿死于中风。那天是1888年3月6日,两天前她的父亲去世。那天她的侄女卢卢才八岁。世人皆知路易莎最后的一句话是:“不是脑膜炎吗?”她葬在康科德的斯里皮霍洛公墓,和爱默生、霍桑、梭罗一起长眠在叫做“作家山脊”的山坡。
日记中,路易莎经常写下“要不停向上跑”,一生未断。她也鼓励年轻女性读者向上跑,以此挑战社会对女性的规范。
她在波士顿的家是波士顿女性遗产遗迹(Boston Women's Heritage Trail)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童年生活的家奥查德宅现在改造成了博物馆,向倾心教育的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和她的家人表示敬意。另外,美国当代女作家哈丽埃特·赖森写出《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书后的女性》一书。《小妇人》后来改编成电影,由南希·波特执导,PBS[14]电视台播出。1996年,路易莎·奥尔科特入选国家女性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