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容忍自己的不爽
困扰管理者的另一个“心魔”是自己的不爽。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偏好和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画等号,从而影响了做事效率。
我曾服务过的国内某知名IT 解决方案公司中的一位项目经理每次都会要求团队成员对项目标书的封面、封底进行艺术化设计,标准是必须“好看”,这导致团队成员在设计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团队成员因为不擅长设计,所以经常加班加点,忽略了对标书内容的把关,导致几次投标都是因为标点符号出错、客户名称出错等低级错误,没有取得成功。
当我和这位项目经理谈起此事时,他说自己很不喜欢看简单粗糙的封面,他认为好的封面设计会让标书看上去更舒服。
“那么制作标书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问。
“是内容,是技术参数。”
“那如果我们把搞设计封面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研究技术参数上,留下看上去粗糙的封面,是会提高中标概率还是会降低中标概率呢?”
“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们把所有精力放在研究技术参数上,是会提高中标概率的。”
“你看,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
如此看来,“设计不好看”这个不爽的点其实只是管理者个人的“心魔”。因为自己的强迫症,所以必须要做哪些方面的事情。就像案例中的王新力,他的不爽来自他认为转化车行老客户这项工作成效不大,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必须做出改变。问题的关键是转化车行老客户本身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王新力应该做的其实是围绕这项工作充分调配资源,提升效率,而不是因为自己对这项工作感到不爽而放弃。很多时候对某件事情感到不爽,并不等同于做这件事情不对,一味地放大自己的不爽会蒙蔽自己。
我曾经有过一位喜欢吹毛求疵的上级,他总是会在细节中发现他人的问题,如错别字、用茶壶倒水的姿势等,并且乐此不疲。这种工作风格导致当时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把关注点放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并且会掂量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合适,殊不知过度地沉迷于细节,会错过最好的时间节点。就像当你把目光聚焦于该用什么颜色的马鞍能让马看上去更雄壮时,汽车早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你的“心魔”往往来自自己的某些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它并不等同于“客观需要”,有时候它反而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你要做的是学会接受不爽的情绪。如果一位爱迟到的员工或和你说话时直接称呼你的姓名的员工没有影响你完成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你就要学会暂时接受他。容忍自己的“不爽”,不是为了息事宁人,而是为了将精力聚焦于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如何解决客户的不爽。
克制自己的不爽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建立原点思维
原点思维是指做一件事始终需要回归到做这件事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一思考上,从而审视自己是不是已经偏离了原点。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曾经说过,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一定会用到原点思维,就是怎样做对客户更有利,亚马逊一切业务的开展都是围绕这个原点思维进行的。而王新力的原点思维应该是保证100万元的营业收入可以顺利达成,而不是寻找令人兴奋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后来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人们经常会被自己的某些情结或习惯“绑架”,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原点。
小米在创办之初,正逢中国手机市场被国外大品牌占据,所有人都知道做国产手机是件不爽的事情,几乎没人看好这件事情。但雷军和他的团队始终思考的问题不是做这件事情有多困难,而是中国消费者需要性价比更高、每个人都能用得起的智能手机,小米始终坚持这个原点思维,孵化出一系列质量高、价格低的优质产品。每一项产品都聚焦解决用户的不爽。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小米手机取得了成功。
作为管理者,你需要时刻回到你工作的原点“公司为什么雇佣我”上,重新思考,你是在做为这个原点服务的事情,还是在做自己臆想出来的与原点无关的事情?
2.使用“鲁莽”策略
很多时候,管理者的问题是想法太多而做得太少,习惯用自己有限的主观认知分析复杂的客观世界,却不知即便思考得再多,也难以参透事情的真实情况,而真正能让你逐渐接近真实情况的只有行动。
“鲁莽”策略是指把一件事情做对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真正去做时却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极其幼稚,事情的真实情况原来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了解螃蟹是什么味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品尝一次。虽然“鲁莽”会让我们遇到困难,甚至经历失败,但能让你接近真实情况。很多事情,开始做就对了,谨慎的人通常正确,但“鲁莽”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有两位大学同学,毕业后同时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其中一位同学在和我们聚会时经常“吐槽”国企的单调重复,总是说自己想辞职出去闯闯,可每次真要到辞职的时候,却总说“等过完年,拿到年终奖吧。”“现在大环境不好,等市场再稳定一下吧。”“明年我可能要升职了,等那时候看看再说吧。”,其实他也不是不想走出去,但总是在等待那个更好的时机,等待那个“万事俱备”的时刻。现实中,他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离开那家国企,当时设想的升职加薪也没有如期到来,甚至面临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的尴尬。而另一位同学,同样对国企的安逸感到了危机,于是第二年就辞职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当时包括他的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劝他不要这么“鲁莽”,但他依然离开了那个舒适的环境,现在已经创办了自己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那个“鲁莽”的决定。
很多时候内心的不爽并不真的是精益求精,只是你不愿逃离舒适区的一种借口。很多时候,对细节的关注可以让你逃避面对未知的抉择,对问题的反复思考可以让你逃避行动带来的压力。总能听到很多人说“等到我⋯⋯的时候,我就⋯⋯”这样的话,可结果往往是这样的时刻始终没有到来。
3.克服人设思维
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会认为自己时刻被别人关注,从而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建立一个满足假想观众需求的人设(人物设定的简称),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假想的观众。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会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人设。
这种心理现象同样存在于许多管理者身上。这样的管理者通常喜欢给自己贴上一个人设标签,来适应自己假想中的观众,如细心、严谨、勤奋,为了维护这种人设,甚至会做很多无用的行为。例如,为了加班而加班,是在维护自己“勤奋”的人设。为了挑错而挑错,是在维护自己“严谨”的人设。
可现实却是没那么多人关注你,除非你真的出色。我们有时候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从而忽略了每个人真正关心的其实只有自己的事实。我经常在公共场所看到不少人很细致地整理自己的头发,可整理之后的发型在他人眼里真的没有什么变化,但他们却觉得自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真的要给自己一个人设,没有什么比“高效”这个人设更适合管理者了。
4.简化你的工作清单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情,如围堵猎物或制作武器。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情已经写入了人类的基因。
所以事情越清晰,完成的概率就越高。你需要做的是简化你的工作清单。
简化工作清单的工作方法在我服务过的很多团队中发挥了作用。每个月月初,团队成员共同围绕关键任务列出这个月必须完成的3件事情,然后本月所有工作围绕这3件事情开展,其他工作暂时延缓,直到它们能被排进这3件事情里。例如,你的团队一直缺少一位实习生做打印、复印的工作,但不影响你们完成这个月的重点工作,你们就需要忍耐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方法能让团队始终聚焦在重要问题的解决上。
当然,为了避免由于忍耐引发的潜在冲突和矛盾,你还需要一个“停车场”,将这个月搁置的问题贴在上面,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你们忍耐了哪些事情,而不是让这些忍耐被压抑。在最显眼的地方把它们贴出来,让所有人看到,这样能保证你和你的团队始终围绕着关键点行动。(见表4-1)
表4-1 围绕关键点行动表
聚焦和控制自己的“心魔”,并不容易做到,也正因为不容易做到,一旦你做到了,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