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没有血脉就是不孝?
和“保”“学”一样,“孝”字也很能体现古人对血脉的重视。
你看,是金文中的“孝”。的下面很清晰,是“子”字,画出了伸着双手、脑袋大大的小孩子。那字形上面的部分是什么呢?
是“老”。
让我们来看一下“老”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中画的是一个面向右侧站立的老人,他手里拄着拐杖,头发很长。随着汉字的演变,今天的“老”字下面变成了“匕首”的“匕”字。但我们要知道,老年人手里拿的可不是锋利的匕首,而是长长的拐杖。
“老”最开始指老年人。对于步入老年的标准,古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七十曰老”,有的说“过五十六为老”。在今天,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标志着成为老人的年龄线越来越靠后,五六十岁的人恐怕还正当年呢。
现代汉语中,“老”是一个常用的形容词和名词,与“少”“幼”相对,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老人”“老大爷”“敬老院”中的“老”,都是如此。“老”还可以作为尊称,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比如“张老”“王老”。一个人岁数大,做事情往往更有经验,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是“老手”,表示他经常做某件事,富有经验。有时候岁数大的人容易保守,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是“老脑筋”“老顽固”,就表示他思想守旧,缺乏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讲完了“老”,让我们回头再来看“孝”字。
“孝”上面是“老年人”的“老”,下面的“子”就好像在背着“老”一样。因此,许慎先生说:“孝,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
这个解释很精彩!一句话就把古人的孝道讲清楚了。古人心目中的“孝”有两个基本含义。首先是“善事父母”,子女要好好照顾父母,为其养老送终。其次,“子承老”是指在养老之外,子女还要延续家族的血脉。古人特别注重家族的人丁繁衍、血脉传承。在死亡率高的古代,每个家族都要多生、猛生、尽量生,只有人口多了,家族才能强盛发达,血脉才能传承下去。
由于孝道的基础是血脉相传,《孟子》中才有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说的是五帝之一——舜的故事。
舜有一个糊涂的爸爸,一个狠毒的后妈,还有一个贪心的弟弟。后妈和弟弟想要抢夺舜的家业,没少陷害他。舜是个十分优秀的小伙子,上古帝王尧看中了他的品格,一心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让他做女婿。
这是天降喜事啊!但舜却为难了:爸爸妈妈都不喜欢自己,肯定不会答应这门亲事,但尧的好意又不能推却,怎么办呢?
在孟子看来,这有什么难办的呢?答案就是——娶!
为什么?古代的“不孝”有三种:第一,自己做坏事,连累父母;第二,自己没工作,没法赡养父母;第三,自己没有结婚生子,不能传宗接代。其中“无后为大”,是最严重的“不孝”。所以,舜娶媳妇虽然没有请示父母,但他是为了繁衍后代,这可是最大的孝顺!
你看,古人的孝道也挺有意思的,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