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六分第四
【正本】
六分第四
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
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不王,其谋臣外志则国不安,主失位臣不失处则国忧,主不失位臣失处则国颓,主暴臣乱则国危,主臣两失其明则国亡。
凡观国,有六顺。主不失位则国有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主惠臣忠则国安,主主臣臣则国强,主执度臣循理则国昌,主得位臣辐属则国王。
六顺六逆乃存亡兴坏之分也。主执六分以生杀,以赏罚,以征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于天地,覆载无私,故王天下。
不知王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驰骋而不荒,喜乐而不淫,玩好而不惑,俱与天下用,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故福生于内,国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与。不知王术者,驰骋则荒,喜乐则淫,玩好则惑,俱与天下用,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行,故福失于内,国贫民荒,圣人弗留,天下弗与。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者独知王术,故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轻土而重士,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知,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道,身贵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则之。唯王者能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原文】
六分
观国者观主,观家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悟则社稷残。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颓国。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嫡子父,命曰上曊,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壅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谋臣在外位者,命曰逆成。国将不宁:在强国危,在中国削,在小国破。主失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主失位,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主暴臣乱,命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国无小大,有者灭亡。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迷,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凡观国,有六顺:主不失其位则国有本,臣失其处则下无根,国忧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国安。主主臣臣,上下不䞣者,其国强。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主得位臣辐属者王。六顺六逆□存亡兴坏之分也。主上者执六分以生杀,以赏□,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而有天下矣。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顺,不敢蔽其上。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敌。文德究于轻细,武刃于□□,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荒,饮食喜乐则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则国富而民□□□□□□其□。不知王术者,驱骋驰猎则禽荒,饮食喜乐则湎康,玩好嬛好则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失□□□□□□□空□与天□□则国贫而民荒。□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师有道,则国人之国已矣。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独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天下□天下则之。霸主积甲士而征不服,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听。自此以下,兵战力争,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从来。夫言霸王,其□□□,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清源】
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
必须单独成段,并作为整章的主题句,才能对后文有正确的清源和见知。
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不王,其谋臣外志则国不安,主失位臣不失处则国忧,主不失位臣失处则国颓,主暴臣乱则国危,主臣两失其明则国亡
原文为: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悟,则社稷残。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颓国。主暴则生杀不当,臣乱则贤不肖并立,此谓危国。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主失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主失位,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在强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主暴臣乱,命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国无大小,有者灭亡。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
正本是从原文中综合提炼出来的,因提炼过程太过繁冗,故略去不论,读者单看清源后的正本经文可口可靠与否即可。
凡观国,有六顺。主不失位则国有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主惠臣忠则国安,主主臣臣则国强,主执度臣循理则国昌,主得位臣辐属则国王
原文为:凡观国,有六顺:主不失其位则国有本,臣失其处则下无根,国忧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国安。主主臣臣,上下不䞣者,其国强。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主得位臣辐属者王。
原文为何如此烂而破不得而知,清源后的正本是否可口可靠,读者自行判断。
六顺六逆乃存亡兴坏之分也。主执六分以生杀,以赏罚,以征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于天地,覆载无私,故王天下
原文为:六顺六逆□存亡兴坏之分也。主上者执六分以生杀,以赏□,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而有天下矣。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顺,不敢蔽其上。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敌。
不知王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驰骋而不荒,喜乐而不淫,玩好而不惑,俱与天下用,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故福生于内,国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与。不知王术者,驰骋则荒,喜乐则淫,玩好则惑,俱与天下用,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行,故福失于内,国贫民荒,圣人弗留,天下弗与
原文为:文德究于轻细,武刃于□□,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荒,饮食喜乐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则国富而民□□□□□□其□。不知王术者,驱骋驰猎则禽荒,饮食喜乐则湎康,玩好嬛好则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失□□□□□□□空□与天□□则国贫而民荒。□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师有道,则国人之国已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者独知王术,故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轻土而重士,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知,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道,身贵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则之。唯王者能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原文: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独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天下□天下则之。霸主积甲士而征不服,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听。自此以下,兵战力争,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从来。夫言霸王,其□□□,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以上三段原文因后人的妄解、妄注而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使得原本紧凑的经文显得支离破碎以致不可理解。清源后的正本经文应该大致恢复了经文该有的面目。至于清源的过程,因太过繁冗,就不在此啰唆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对照。
【见知】
其子父其臣主虽强不王
国家的最高追求不应该是“强”,而应该是“王”,强而不王,终将消亡。国家的理想政制是在形名已定的前提下确保子父臣主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如果一个国家的臣有了主的职分,那就像一个家庭的子有了父的职分,则国家即便一时强大起来,但要想称王就绝无可能了。
主失位臣不失处则国忧
本段“六逆”中的其他“五逆”都容易理解,唯独这句需仔细思考才能明白其中深意。难道“臣不失处”不是一种好的状态吗?难道天下一定需要主位吗?黄帝给的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事实也已经给出了明证。比如,某个民主国家,即使它每个领域都有极其顶尖的领军人物,但要是它在政治上是三权分立,也就是说它的主失位了,那其后果就是一系列内外政策都会建立在各派势力的妥协之上。这样的国家,就必定会有国忧。
主惠臣忠
无论原文作者的本意如何,后人在理解本句话时,还是应该将“惠”字作多重含义理解为好。“惠”的语境含义至少有三种,仁惠、恩惠和智慧。也就是说,真正的君王,至少应该有三种主要品质:一是仁惠,要有仁爱之心;二是恩惠,要能出手大方;三是智慧,要能见知天下而不惑。君王要是不能同时拥有这三种品质,则很难有真正忠诚的臣属。
主执度臣循理
非常伟大的思想!
作为君王,不单单只是“循理”就够,还得有比“循理”更高的品质,那就是执度,即对分寸的把握。“循理”更多指严格按规定和法理办事,为臣理应如此。但作为君王,需要对在理之外或之上的很多特殊事情进行最终裁决。这时,气度与胆略才是最要具备的,而不是“循理”。诚如《道称第二五》所言:“奇从奇,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
主得位臣辐属则国王
同样是非常伟大的思想!
国富可用民主,国强可用民主,唯独国王不能民主而必须君主。所谓君主,就是主得位臣辐属,即主在主的应该位置上,同时,臣属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主得位臣不辐属不配称为“君主”,只能称为“僭主”。
正以明德
正,就是“改正”的“正”。“明德”最好有具体所指,其具体所指就是前文的“六顺六逆”。
圣人其留,天下其与
还是非常伟大的思想!为王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通过王术而王了天下,就看圣人以及天下人的态度。如果圣人愿意留下,而百姓又全都愿意跟从,那就证明这是一个有王术的王国。如果只是圣人愿意留下,而百姓不愿跟从,又或是百姓愿意跟从,而圣人不愿意留下,则证明这不是一个有王术的王国,充其量只是强国或是富国而已。
王天下者有玄德
“玄德”不是指玄乎其玄的某种神秘之德,而是具体指下文的“轻土而重士”“贱财而贵知”“贱身而贵道”等君王品德。
唯王者能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君王品德的显著特征,是能覆载天下,因为万物都不能由自身成全自身,只有经由他者才能成全自身。老子也极度推崇“物曲成”的伟大思想。《老子见微》第23章指出:“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希言自然。”意思是说:“天下万有都唯有经由曲而后才能成全它自身。举例说,正要由枉来曲成正,盈要由洼来曲成盈,新要由敝来曲成新。不用举太多例子了,少则容易把握,多则令人困惑。所以,圣人只要怀抱曲则全这一个大道就能治理好天下。不仅凭一己之眼看,所以能看得完整;不仅凭一己之心想,所以能想得明白;不仅凭一己之才干,所以能干得成功。总之,圣人不仅凭一己之能统,所以能统领天下。正因为圣人凡事从不加入任何人为因素,所以,天下没有什么能够与他相冲突。古语所谓的曲则全,可真是大道之语啊!一语就囊括了全部大道。真传一句话。”
【今译】
看一个国家就要看它的君主,好比看一个家庭就要看它的父亲。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就能做君主,就好比能把一个家庭治理好的就能做父亲。
但凡看一个国家,逆着看有六个方面:一是做儿子的有了父亲的职权,做臣属的有了君主的职权,这样的国家即便一时强大,但终究无法称王;二是为国家出谋划策的臣属有了离职出走之心,则国家会不安定;三是君主虽不在其位,臣属却还能各司其职,则国家会有忧患;四是君主没有失职,臣属却不能各司其职,则国家会趋于消沉;五是君主暴戾而臣属作乱,则国家会陷入危险;六是君主和臣属同时失去其应有的明智,则国家就会灭亡。
但凡看一个国家,顺着看也有六个方面:一是君主尽了君主的职责,则国家就有了根本;二是臣属尽了臣属的职责,则国家就有了根基;三是君主仁爱恩惠,同时臣属忠诚不二,则国家就会安定;四是君主是君主、臣属是臣属权位分明,则国家就会强大;五是君主把握分寸同时臣属按理办事,则国家就会昌盛;六是君主地位稳固同时臣属万心归一,则国家就会称王。
六顺六逆可谓是国家存亡兴坏的分水岭。君主执掌好这个分水岭,可以用于生杀,可以用于赏罚,可以用于征伐。当天下处于太平之世时,君主用六顺六逆来匡正天下,同时效法天地的覆载无私,所以能称王天下。
如果一个君主不知道王术,就称王不了天下。知道王术的君主,虽然喜好狩猎,但不会荒废国事;虽然喜好女色,但不会陷入淫荡;虽然喜好珍玩,但不会为之迷惑。当他要调动全天下为其所用时,花费虽小,但功绩颇多,总处于战胜方并能令行禁止,所以,国家的福祉从内部就得以生成,不但国家富足,而且人口众多,其结果就是不但圣人愿意留下来,而且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跟从。而不知道王术的君主,因为喜好狩猎就荒废了国事,因为喜好女色就陷入了淫荡,因为喜好珍玩就陷入了迷惑。当他要调动全天下为其所用时,花费虽多但功绩全无,即便偶尔战胜一次也做不到令行禁止,所以,国家的福祉从内部就得以失去,不但国家贫穷,而且人口稀少,其结果就是不但圣人坚决不愿意留下来,而且全天下的人都坚决不愿意跟从。
称王天下的君主要保有一些基本的德性,保有了这些基本的德性就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王术,所以,当他称王了天下,而天下人却全都不知道他何以能称王天下。称王天下的君主,看重的不是国土,而是人才,其结果便是国家的强大和自身的安全。看重的不是钱财,而是知识,其结果便是国家的功绩和财富的生成。看重的不是出身,而是道术,其结果便是君主的尊贵和号令的畅行。所以,真正称王天下的君主,全天下人都自愿以他为准则。唯有真正的王者,才能覆载天下,因为万物都是经由曲才可成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