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硕士、博士都是研究生。认为硕士是研究生而博士高于研究生,只是社会上不经意间的一种口传口误。例如,把考硕士说成是“考研”、把考博士说成是“考博”即为此类。这一点,趁此机会须先正名。
高等教育进入研究生阶段,学生为了适应独立思考、深入探索、亲手实践、开拓创新等方面的培养之需,都必须对以往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等进行大幅度调整。然而,由于在本科生阶段过分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和固有操作技能的提升,而缺乏个体的研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学术锻炼,研究生常常在选题、设计、研究、写作等环节束手无策,也常常陷入“不知道如何进行”的学习困境,使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纠结、无奈甚至痛苦不堪。
这种状况激发了丁志伟博士的挑战欲望。于是,他在反思自己研究生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经验,试图给出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水平的“利器”,以助力研究生在学术海洋之中遨游。经过三年的酝酿和两年多的打磨,终于有了这本《研究生是如何炼成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导引》。初看书名,我立刻想起苏联的青年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不同于他以往的科技类论文、著作的写作,具有鲜明的可读性特点,是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其一,语言极具亲和力。作者通过普适性的用语、诙谐风趣的口语和形象生动的漫画,将晦涩、拗口的学术语言转换为充满亲和力的兄弟姐妹式谈话,符合“快餐式”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生阅读方式,有助于他们迅速汲取其中的学术营养。其二,行文具有故事性。作者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讲故事的生动结合起来,通过名人典故、自身经历、反思启迪等具体案例,将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中的技巧、规范等轻轻松松地讲解出来,为提升研究生学术技能和论文写作水平提供了案例支撑。其三,分析具有启迪性。在进行文字论证、案例解剖、规范讲解的同时,在很多地方通过“启示”的方法引领研究生进一步深思,对培养研究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反思大有裨益,为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提供了“开悟”支撑。
以科学性与可读性为宗旨,笔者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学术理念引领篇(第1章,不管有没有兴趣,都要坚持下来;第2章,做好基本功,痴情学海中;第3章,研究生阶段的时间安排)。第二部分,写作指引与技能提升篇(第4章,撕开一个口子,敢于突破;第5章,怎样撰写学术期刊论文;第6章,学术论文写作的技术规范;第7章,当论文修改得已不是最初模样;第8章,“打扮得漂漂亮亮,将她嫁了吧”)。第三部分,交往提升篇(第9章,不尝试,永远不知道辛苦;第10章,与导师交流的法则;第11章,研究生如何高质量表现自己)。该书从理念、技能、交流三个侧面进行分析与论证,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提供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践指引。
作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年轻学者和教师,作者毫不犹豫地将自身的学术积淀与广大的研究生分享,绝对不是在资深学者和学术大家面前卖弄,而仅仅是用“自己怎么走过来”的心理路程式感悟为研究生排忧解难,实属难能可贵,我为之自豪!
作为河南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团队的骨干研究者,作者将自身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与具体案例进行总结,对指导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生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我为之点赞!
丁志伟博士6年修完研究生学历,肯定有一个比较丰厚的积累。但是他毕业留校任教仅5年,虽已顺利评聘了副教授、主持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培养了9名硕士生并已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但毕竟年轻,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我吃惊的是,他竟然在学术上升的初级阶段就已经关注到研究生培养的深层次问题,开始实践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初心,履行他人民教师的使命,实在令我感佩!
丁志伟博士完成这部著作,在我心目中是替身为他授业导师的我了却一桩心愿。我从事研究生教育多年,深知个中的酸甜苦辣。我时常想,如果能把当老师的一身本事传给下一代学子,多好;如果能把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沉淀为一本书而有助于更多的学子,更好!但是,在读的研究生完全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位论文和学位;退休的我想系统性地完成一本书的欲望强烈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丁志伟却在不声不响中做到了,他正在朝着合格的大学教师这个终身目标奔跑,他的这本《研究生是如何炼成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导引》是他教师生涯的一块重要路石,是他送给老师的一份沉甸甸的贵重礼物!我当然会为之动情!
该书提出的学理体系与论证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和重要的学术、科研价值,又符合研究生学术培养的现实之需和普及要求,是一本研究生学术进步和论文写作的基础“典书”。该书的面世,希望能像刮了点“无心云”,为迷茫困顿中的研究生走出困境提供“开窍风”;希望能像下了点“及时雨”,为研究生思想上的转变提供“醒脑液”;希望能像注入了些“磐石志”,为研究生追求止于至善的学术坚持提供“定心丸”。
《研究生是如何炼成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导引》即将付梓,希望读者诸君多多批评指正。
王发曾
2019年7月于河大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