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2.4.1 中国近代建筑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建筑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末和20世纪3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末。
2.4.1.1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早期。该时期虽然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城市中的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部局、银行、商店、工厂、仓库、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等建筑,但新建筑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却很有限。该时期的建筑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故步自封的状态,迈开了现代转型的初始步伐,随后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逐步形成。
2.4.1.2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末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末的建筑类型种类有所发展,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已基本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也有明显提升。另外,近代建筑工人的队伍也壮大了。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形成。1927年—1937年,近代建筑活动进入繁荣期,如图2-93所示。
图2-93 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园
2.4.1.3 20世纪3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末
1937年—1949年年间,中国由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内战,其战争持续了12年之久,因而,建筑活动很少。但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却为保护历史建筑做出了不懈努力。总之,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的停滞期。
2.4.2 中国现代建筑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的历史中,中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由于历史环境的原因,中国人民不得不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与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任务,因此该时期称为自律时期;第二个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因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转型期,即开放时期。
在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1959年10月,即我国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北京兴建起一系列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两馆属同一建筑内,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民族饭店建筑,即“十大国庆建筑”。这些建筑凝结了当年建筑师的智慧与汗水,也显示出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最高成就。
开放时期的建筑设计水平迅速发展,再加上外国的建筑技艺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从而促使中国建筑设计的多元格局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建筑代表作非常多,其中有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美国SOM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等,如图2-94、图2-95所示。
图2-94 北京香山饭店
图2-95 上海金茂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