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翡翠参数:你所不知道的翡翠档案
1.1.1 翡翠的基本档案
(1)化学成分 硅酸盐铝钠——NaAl[Si2O6],常含Ca、Cr、Ni、Mn、Mg、Fe等微量元素。铬与铝的类质同象转换使得翡翠绿色鲜艳(图1.1)。
图1.1 铬与铝的类质同象转换使得翡翠绿色鲜艳
(2)矿物成分 以硬玉为主,绿辉石、钠铬辉石、霓石、角闪石、钠长石等为辅。具体成分:
氧化钠(Na2O):13%左右;
三氧化二铝(Al2O3):24%左右;
二氧化硅(SiO2):59%左右。
根据翡翠中的主要矿物的组成,可将翡翠分为三大类:硬玉质翡翠、钠铬辉石质翡翠、绿辉石质翡翠。
(3)结晶特点 单斜晶系,常呈柱状、纤维状、毡状致密集合体,原料呈块状,次生料为砾石状。
(4)莫氏硬度 莫氏硬度为6.5~7.0,高于大部分玉石。翡翠的韧性好,雕刻时相对于水晶等晶体类宝石容易实现。
(5)解理 细粒集合体无解理;粗大颗粒在断面上可见闪闪发亮的“苍蝇翅”。
(6)光泽 油脂光泽至玻璃光泽。不同通透度、致密度的翡翠呈现的光泽会有很大的差别。
(7)透明度 半透明至不透明。
(8)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为3.30~3.36,通常为3.33,在二碘甲烷中会悬浮或下沉。
(9)折射率 折射率为1.65~1.67。
(10)颜色 颜色丰富多彩,有绿色、红色、黄色、紫色、蓝色、黑色、白色等。由于致色成因不同,含有的元素不同,同一颜色的色宽变化很大。
按颜色成因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 次生色:其颜色形成与后期风化作用有关,这类颜色为各种深浅不同的红色、黄色和灰色等,其特点是在靠近原料的外皮部分呈近同心状。
② 原生色:原石形成时就有的颜色,为深浅不同的白色、油色、藕粉色、灰色、绿色等。
(11)发光性 浅色翡翠在长波紫外线中发出暗淡的白光荧光,短波紫外线下无反应。
1.1.2 翡翠的基本特征
(1)表面特征 在宝石显微镜或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大多数天然翡翠的表面有橘皮效应,当翡翠的晶粒或纤维较粗时,其表面很可能会有一些粗糙不平或凹下去的斑块,但未凹下去的表面显得比较平滑,无网纹结构和充填现象。
(2)翠性特征 翠性指的是翡翠的未抛光面呈现出来的晶体,类似苍蝇翅膀的反光效应,这种性质在岫玉、石英等玉石中都是没有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抛光翡翠成品中,当翡翠晶体颗粒较大时,翠性凭肉眼清晰可见,如果晶粒细时,须借助于放大镜才可见到翠性。可见,翠性虽然是翡翠的鉴定特征,但翠性越不明显,则说明翡翠的品质越高。
(3)颜色分布自然 天然的翡翠颜色往往是顺着纹理方向分布的,有色的部分与无色部分呈自然过渡,色形有首有尾,颜色看上去仿佛是从其纤维状组织或粒状晶体内部长出来的(又称色根),和晶体是结合在一起的,沉着而不空泛(图1.2)。
图1.2 天然翡翠色根变化自然
1.1.3 鲜有人知的翡翠个性
(1)绿随黑走 翡翠原料内部,绿色色根往往伴随着黑色的杂质存在。原因是含有铬致色的翡翠,在形成色根时,大多是在高温条件下铬沿着裂隙侵入,往往会夹杂着其他物杂存在,于是常存在黑色与绿色同在一条色根的情况(图1.3)。
图1.3 铬夹杂着杂质进入翡翠内部
(2)豆种易出色 豆种的翡翠容易有较多的颜色,细密的老坑种翡翠则不易存在整片颜色。这主要是因为豆种晶体密度不大,空隙相对较大,易被原生色渗透,而结构致密的翡翠则不易渗透,行内称“好种难生色”(图1.4)。
图1.4 豆种晶体密度低
(3)场口影响品质 有经验的行家,经常可以通过一块玉料的特征来判断场口。每个场口都有自己的DNA,有着自己生成时的特别地理和环境条件,于是形成了不一般的外貌特点和内在特征。所以在赌石的时候能否正确判断原料场口会影响输赢的概率。选成品时场口好坏也会影响稳定性进而影响价格。玉料比较著名的场口有:帕敢场区、后江场区、木那场区、会卡场区、达木坎场区等(图1.5)。
图1.5 不同场口翡翠都有自己的DNA
(4)翡翠会变种 翡翠成品由于晶体内部结构稀松,品质不佳,佩戴一段时间后,表面会磨损,结构会破坏,会有越来越干的感觉。由于原本的水头和光泽没了,翡翠有时会显得发黄、发干。这种现象行家也常称之为变种。这里讲到的变种与原石的变种不一样,要注意区别(图1.6)。
图1.6 晶体内部结构不够致密的翡翠会变种
(5)翡翠会变色 翡翠的绿色是铬元素与铝元素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类质同象置换而形成的,形成时间上亿年,这样形成的颜色是难以在我们平时的佩戴中发生变化的。然而部分坑口较新的翡翠,翡翠内部结构不够结实,佩戴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体等外来的温度,加上汗水等外在的酸碱性成分会通过翡翠裂隙渗入到翡翠内部中,使得绿色会相对扩散,或变淡。这种变化是非常细微的,非专业人士难以鉴别。
(6)翡翠需调水 翡翠的调水是指通过对翡翠的雕刻和镶嵌设计来达到让翡翠的水头更足,更具卖相的过程。翡翠的雕刻过程中,通常会通过增加受光面,扩大受光面积,让翡翠吸收更多光线的方法来提高透光性和透明度,比如观音头部的背面、佛的肚子和头部的背面常常挖薄即是采用此方法调水。镶嵌时常用K金封底调水,封底后,利用封底聚集光线反射到翡翠上,提升翡翠表面的光泽度,起到调水的效果。
(7)翡翠需调色 翡翠的调色是指通过对翡翠的雕刻和镶嵌设计来达到让翡翠的颜色更浓更艳的效果的过程。对于绿色偏深、色块偏厚影响透明度的情况,在雕刻过程中通过勾勒剥离绿色与无色的分界,适当削减非重要部位绿色的厚度,使透光性更好,透明度清晰,达到有水的效果,映衬出绿色的冰清鲜嫩来进行调色。作薄也是调色的一种办法,近几年市场上出现危地马拉的翡翠,由于含铁过多显得色暗,只有薄到一定程度,翡翠的颜色和水头才会好。镶嵌时常用不同颜色的镶嵌封底调色,不同浓淡的绿色在不同颜色的封底下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比如偏蓝的翡翠就需要使用黄色的封底,以达到视觉上翡翠绿色更正的效果。
(8)光源影响颜色 翡翠在不同光源下观看的色度是不一样的,在灯光照射的情况下,翡翠给人的视觉感会更加有光泽、更加通透。尤其是色浓、种干的翡翠,比较吃光,黄光灯下比自然光下漂亮许多。通常在黄光灯下,翡翠颜色会显得鲜艳一些,饱和度也会变得较好,特别是绿色的翡翠。在白灯光下,翡翠会显得暗淡些,颜色总体上比较差。翡翠最真实的颜色是在太阳光下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光线中所含有的光的波长会有所不同,最好是在上午10点至12点观察最为准确。
(9)背景影响颜色 在不同的背景下,翡翠的颜色会有很大的区别。通常来说,豆种翡翠在白底上会显得比较好看,因为豆种里面有许多白色的小结晶颗粒,在白底上,这些白色的结晶颗粒会变得不明显。这时观察翡翠,眼睛往往会被绿色吸引,翡翠中的绿色也会显得更绿。白色种好的翡翠在白底上也会显得比较好看,因为翡翠的棉和白点不易被发现而显得干净。在黑底上,绿色的翡翠显得更绿,饱和度更高。种好的翡翠则会显得比在白底上更透。如玻璃种的翡翠,尤其是白色的玻璃种翡翠会显得更透明,但是在黑色的底上,翡翠中的白棉会比较明显。有人选择用橙色底放白色玻璃种翡翠,这样棉絮会显得少,而且其光效也会很好。种水特别好的绿色翡翠市场上常会以反光强度高的锡箔纸为底,翡翠的颜色就会显得突出,有起光的感觉,特别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