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收纳:井井有条又热气腾腾的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6 餐厨:在这里每个人都抢着做饭

在我的家乡,关于搬家有一种说法:不管你今天搬了点儿什么东西,明天又装了个什么设施,只有从你在房子里开火做饭那一刻开始,才算是真正住进了这个家。

一个家的烟火气,就是我们在厨房里烧煮食物的温度和气味。即使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那一桌饭菜的香气,也能够一瞬间把我们拉回那熟悉的感觉当中。要说家里最热气腾腾的地方,非厨房莫属,但它却也是最难做到井井有条的地方,各种琐碎的大件小件至少也有上百样之多,顿顿要用,餐餐要洗……就算对精通收纳的高手来说,把这一切搞定也是个大工程。

我给自己这个只有6平方米多的小厨房定了一个小目标——让每个人都喜欢在这里做饭:洗切炒炖如行云流水般自如,不需要憋屈地挤在一堆锅碗杂物中难以施展身手;锅里炒着菜需要加点儿调味料,伸手立刻就能拿到;做好的饭菜能方便地转移到就餐区;打开柜子,不会有一堆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发出奇怪的味道;锅碗瓢盆各就各位,台面水池易于清洁……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饭的人在厨房里不会觉得孤单和无聊。

这个听起来简单的小目标,想要实现可一点儿都不简单呢。

厨房的位置在进门之后的右侧,一扇门里面是规规矩矩的一字形空间,灶台在靠近窗户的最里侧——没什么硬伤,但距离“人人都喜欢在这里做饭”的理想还是有差距的。收纳空间不足,操作台面不够,从厨房走到就餐区的路线很长,和客厅之间的交流也被一堵墙完全阻隔,在这里做饭,似乎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劳动。

仔细想想,“做饭”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活动,它是和吃饭、喝水、饮茶、切水果、吃零食、交流之类的事情无缝衔接的,是我们生活当中被统称为“饮食”的场景。既然生活本身就不是那么界限分明,那厨房为什么必须是一个关着门的、与其他一切都无关的地方呢?

只需把墙拆掉一半,这个厨房就可以变成餐、厨、水一体的自由空间。

拆除一部分原有的墙,改造为相互连通的餐厨区。

无论什么样的厨房,无论你在厨房里有多复杂的作业和多琐碎的物品,都离不开三件事:清洗、准备、烹饪。按照这三个主题来决定我们的收纳,准错不了。烹饪区油烟较多,上有油烟机,下有灶具,空间也有限,因此,我们把大部分的收纳功能都安排在清洗和准备的区域。

厨房内部结构一览无遗。

预留了可以调节层板高度的小孔,可以根据实际放置的物品来调整需要高度。
放在高处的东西,穿上一层“收纳盒”,贴上标签,往下拿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根据使用频率从下往上依次是:杯子、烘焙工具、备用的厨房工具和用品。

碗盘按照使用频率从下往上收纳,最高处为收藏或者客用的碗盘。

直立收纳的碗盘架总是要小心翼翼地拿取,盘子还是直接摞起来放更踏实。单数量就不能太多,如果一口气堆七八个,下面的几乎就不会用了。用碗盘收纳架分层,每层只有三四个碗,想拿哪个就拿哪个。

空的保鲜盒和食物储藏罐放在最旁边的柜子里,盒子和盖子分开收纳,能够节省50%的空间。

抽屉本是收纳厨房琐碎物品的利器,但由于空间狭小和水电管道的限制,这个厨房没有办法做抽屉。所有先天的不足,后天都是可以适当补救的。用悬挂收纳篮配合几个PP盒,不但可以很好地把备用筷子、勺子等零碎小物品收纳起来,而且还充分利用了橱柜内部多余的高度空间。

距离炒菜区最近的地柜放的是锅具。橱柜本身只有两层,但我们的锅没有那么高,就用免钉搁板给它再增加一层,放一些小锅。把锅放在下面,是因为它们比较沉,不适合收纳在腰部以上的位置。

水槽下方的地柜,因为有下水管道,还要放净水器,垃圾处理器等,剩下的都是不规则的空间。用专门的水槽置物架来创造灵活的收纳:洗菜盆、垃圾袋、备用洗碗棉、清洁剂,以及旁边的洗衣机要用到的洗衣凝珠……这里只能放不怕潮湿的物品。

和洗手间一样的是,厨房经常需要清洁。和洗手间不一样的是,厨房需要清洁的除了水,还有油。我们常常觉得厨房难以打理,其实,顽固的水渍和油渍往往都是长时间未清理才会积重难返,只要处理及时,它们并不是多么难以对付。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及时清洁水渍、油渍呢?想想吧,每次想要打扫,是不是都要把那些碗盘、调味罐、刀架、筷子筒一件一件拿起来,挪开,擦干净台面,再一件一件放回来——噢,想想都很辛苦!如果没有这些复杂的步骤,台面上空空如也,清洁本身也并不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不是吗?

因此,厨房和洗手池一样,再多的琐碎杂物都不用怕,只有一个目标是重点,那就是台面无物!

台面无物不等于“把所有的东西都藏到柜子里”,对于每天都要反复使用的东西来说,还是要收纳在方便拿取和归位的地方:

洗洁精、锅刷、碗布、刀具菜板、保鲜膜、饭勺……

架、杆、钩、篮……

钉、挂、粘、吸……

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一个不剩,通通都离开了操作台面。

不怕空间小,不怕杂物多,只要台面是空的,做完饭后轻轻一擦就干净,厨房用起来就没有了压力。

水槽上方挂了需要沥水的菜板刀架。

洗碗布和洗碗刷直接挂起来。

清洁剂、肥皂收纳在悬挂的小托盘里,日常吃水果用的菜板和小盘子也挂起来。

碗盘沥水架也挂在墙上。

饭勺挂在电饭锅旁边。

冰箱侧面用吸盘收纳架收纳保鲜膜、保鲜袋和厨房纸。

这个内部是管道,从来不需要打开的柜门也被用上,挂上吊篮,收纳封口夹、电子秤、刨丝刀、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水果叉……这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小杂物。

大部分物品都“上墙”后,厨房台面空无一物。

对于经常做中餐的家庭来说,油盐酱醋这些顿顿要用的调料究竟是放在柜子里面还是外面,又是一个堪比“咸豆花和甜豆花”的不解之谜。在“方便”和“整洁”天平的两端,我再次把自己的砝码放在了“方便”这一边。做饭的时候需要“添盐加醋”时,就如同在战场上的士兵等着给枪装上子弹,最好一秒钟都不要等待,立刻拿到。

我又在厨房对着空气演练了一下做饭的过程,发现了一个差点儿被忽视的需求:不论是洗菜、切菜,还是炒菜,我都需要随手放下那些盛了菜的碗或者盘子。如果在清洗、准备、烹饪的区域分别配备一个空的台面,那就再完美不过了。对于我的这个小厨房来说,虽然灶台侧面只有十几厘米的空间,也不能放过它。做成一个带台面的开放式收纳区,下面存储常用的食材,上面就可以摆放盛菜的盘子了。

铲勺挂在灶台的一侧,随时拿取。

油盐酱醋用统一的容器来装,看上去更整洁,也比原包装更易于清洁,贴上标签进行区分。

灶台一侧的台面用来摆放盛菜的碗盘。

辅助操作台的下方原本是等分四格储物,过于死板,我们根据实际收纳的物品尺寸,重新改造了结构。

根据要收纳的物品尺寸进行结构改造,充分利用空间。

左边用来放米面和面条等主食,一半落地, 一半悬挂。
右边收纳香菇、木耳等干货食材,根据储物
罐的高度分成了三层。

蒜头和姜放在台面上靠窗通风的小筐里。

食用油和清洁台面用的小苏打溶液放在托盘
里,再放上一小盆“让做饭变得更愉悦”的花。

灶台下方烤箱侧面这个只有10厘米宽的位置也不想浪费,找到一个尺寸刚好的缝隙收纳柜,存放油盐酱醋的备用。

灶台背后的墙面,安排了放锅盖的架子、早餐锅、隔热手套、篦子等杂物。

记得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厨房里除了锅碗瓢盆,只有个电饭锅。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家里,都配备了搅拌机、厨师机、面包机、咖啡机、料理机、辅食机等一大堆的“机”。但我们的厨房,竟然还是原来的老样子。生活变了,收纳却没有跟着发生改变。

很多人都说厨房的小电器是鸡肋一般的存在,买回家一年都用不上几次,所以就塞到了柜子里。但究竟是因为它们不常用所以放在不好拿的位置,还是因为它们被放在了不好拿的位置所以才不常用呢?它们不是被塞在高处或者角落里,就是被关在柜子深处,或者常年被油污灰尘覆盖。就算某天突然打算使用,是不是只要一想到拿出来很麻烦,放回去很麻烦,清洁也很麻烦,就懒得用了呢?

要提高物品的使用频率,可以从改变它的收纳方式开始。好的收纳方式不但可以迁就我们的习惯,还能引导我们去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厨房小电器都好拿好放好打理,使用频率变高,自然就不再是“鸡肋”一般的存在了,说不定你也会因此变成十八般武艺精通的百变厨娘呢!

如果你的厨房空间很大,能够打造一个专门的电器收纳空间,就可以把它们集中安置在一个多层的高柜或者置物架上。但我的这个小厨房,现在只剩下冰箱侧面这只有20厘米的空间可以利用一下了。

厨房侧面的小空间,收纳了小家电和其他干货食材。

两层置物架,下层厨师机、榨汁机、多士炉、电炖锅一字排开。
上层放的是不常用的烘焙材料、备用的干货、中药等。

搁板下方的空间也不放过,用倒挂的粘钩和竹筐DIY了两个可以“打开”和“关闭”的收纳空间,里面放上纸袋和帆布袋。这个位置距离玄关也很近,出门要用包袋时也很方便。

下方的空隙正好放下这辆小推车,用来放一些不用冷藏的食材、饮料、零食。因为靠着暖气,所以它夏天是放在这个角落,冬天则被推到气温较低的厨房阳台中。这就是移动式收纳的好处。

冰箱是“饮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角,采购食物进门后把食材放入、做饭的时候把食材拿出来、日常生活拿取冷饮和水果……这些都是我们使用冰箱的场景,所以,它被安放在了距离大门、厨房、客厅都很近的位置。

冰箱安排在最方便的位置。

食物即使放在冰箱里,也是有保鲜期限的。一个塞满了食物的超级大冰箱对我这样的一家三口而言只能意味着一直都在吃不新鲜的食物。因此,我家只有一个单开门274L的小冰箱。

你也许期待着看到一个像阅兵式般摆满了漂亮收纳盒的冰箱收纳示范,但在一个看到了生活真相的规划整理师家里,是不会有那样的冰箱的。

虽然不提倡吃剩饭剩菜,但我很清楚的是,“吃到一半先暂时存入冰箱”依然是我们日常频繁发生的冰箱使用场景。在最好用的位置空出一个小区域,作为“留白”,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放入暂存的碗盘和食物,这样的冰箱用起来才没有问题。

冷藏区收纳

高处用托盘和带把手的筐子收纳罐装调味料和一些长期保存、不常使用的配料及食物。
最下方用两个透明收纳盒分别装水果和早餐这两类包装零散、需要快速消耗的食物。
中间除了偶尔放一些待使用的蔬菜,尽量保持留白。
最底下的抽屉放的是鸡蛋。有的人可能习惯把鸡蛋放在门上,实际上鸡蛋宝宝是很喜欢安静的哦,冰箱门总是开开关关不利于鸡蛋宝宝的健康。

冰箱门的收纳
高处用盒子装了黄油、酵母、益生菌等一些长期保存、不常使用的物品。中间透明收纳盒装的是豆子。
收纳盒要根据数量和食用方式来分配才不会浪费。同时使用的可以混装,例如我的四物汤的几种配料就是装在一个盒子里的,节约了不少空间。
最底下放的是一些常用的需要冷藏的调料。适当留白来存放牛奶、饮料等。

保鲜区收纳
带盖子的沥水盒可以让蔬菜保持干燥,把盖子盖上更利于持久保鲜。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菜都是要迅速吃掉的,盖上盖子反而没办法一眼看见有什么可以吃的,所以通常都这么敞开收纳。

冷冻区收纳
三个抽屉自上而下分别是:随意箱、主食、肉类。
随意箱存放的是像冰格、夏天的冰激凌以及一些需要冷冻的小零食之类。
肉类最好放在冰箱最下层的位置,不会影响到其他即食的食品。
肉类都是在买来的时候按照一顿的分量分割好之后,放入盒子或者袋子当中。这样就避免了反复解冻带来的问题。最底下的抽屉比较深,所以采用直立收纳,从上面就能看见大概有哪些食材。

如果你像我一样,每天做饭都是自己的必修课,不妨想一想,当我们做饭的时候,让我们感到最麻烦的事情是什么呢?对我而言,最大的麻烦并不是做饭本身,而是“今天吃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关于吃饭的计划。

我的冰箱门上挂了一个小本子和一个记事板,常吃的菜谱记录在这里,然后每个周末花上十几分钟提前列出下周的菜谱,做好计划,定期定量采购,就不需要反复花心思去琢磨买菜做饭的琐事了。让冰箱里的食材维持在一周左右的数量,然后把楼下有着大冰柜的超市和每天供应新鲜蔬果的菜市场当成我们的备用大冰箱,多好!

冰箱门上是各种旅行带回来的冰箱贴,还有记录菜谱的小本子。

在这个小小的房子里,只要稍做调整,餐厨客三区就水到渠成地连为了一体。做好的菜,走两步就能端到餐桌上;吃完饭,转个身就能把碗筷扔进水池;吃饭的时候要从冰箱里拿饮料或者调味品,都不需要从椅子上起身……在这里,关于饮食的生活动线几乎可以缩短为零。

筷子、叉子、勺子挂在餐桌旁边,无论吃饭的时候拿取,还是洗干净之后放回都很方便,桌面只有一个纸巾盒,备用插座留给吃火锅。

茶叶收纳在双层托盘里。

茶具放在置物架的第二层。

事先为电水壶预留了电源。

半圆的小桌收纳日常的水杯、水果、零食,家里每个成员都能自给自足。

我们本来打算将厨房和就餐区完全打通,墙全部拆掉,结果因为一根无法避开的燃气管道,只能拆一半。没想到的是歪打正着,成就了这个我们全家都无比心动的“餐边辅助区”。酒、咖啡、茶叶、茶壶、热水壶放在这里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无论是在客厅的人需要喝水,还是做饭的人需要用开水,都能随时取用。

这个小窗口,是不是像极了餐厅的吧台?

“你要买什么呀?”在窗口这边的服务生问。

“我要一杯果汁。”在客厅的顾客回答。

“好的,给你果汁。”服务生递上榨好的果汁。

“谢谢,付好钱了。”顾客从窗口接过果汁,端去客厅享用。

这个游戏让我们一家三口乐此不疲,就算玩过一百次,依然觉得趣味无穷……

和小朋友一起玩餐厅游戏。

从厨房看客厅,即使忙碌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共享欢乐。

一切安置妥当,这就是我想要的那个“让每个人都喜欢在这里做饭”的厨房。在这里,客厅里的人可以看到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厨房里的人也可以分享客厅的欢乐。

当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把一盘蒜头递给客厅里的父子俩:“剥蒜啦!”朋友来家里做客,也总是忍不住冲进厨房撸起袖子一起动手;偶尔和亲朋好友一起包饺子吃,有人在餐桌上擀皮,有人在客厅里和馅,有人在厨房里烧水,一边看着孩子们在屋子里奔跑玩耍,一边聊着天,一顿饭转眼间就准备好了。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每个人付出的辛劳都能够被“看到”,无论做什么都能被“陪伴”,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家的样子吗?

放在餐边置物架上的小音箱:做饭的我,和在客厅的你,可以听着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