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因吸入外界过敏原而引起的以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常呈季节性,亦有常年发病者,属中医学“鼻鼽”。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肺脾肾三脏虚损以及风寒、戾气侵袭。现代医学认为其属于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给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不便,影响其生活质量,且易于复发。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尤其是外治法中针灸治疗、穴位注射等方法在临床上优势明显,可有效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操作简单易行,并可有效降低其复发率。
1.穴位贴敷
方药:炒白芥子10克,蝉蜕10克,石膏30克,防风20克,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黄芩20克,细辛3克,薄荷10克,乌梅20克。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20克,丁香10克。湿热者加鹅不食草10克,徐长卿10克。
取穴:肺俞、肾俞、大椎、膻中。
操作:用姜汁调药末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大小约3厘米×3厘米,用相同大小绵纸覆盖贴上,外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每穴每次药末量为0.5克左右。每日贴敷一次,每次2小时(于晚间贴敷),一周为一疗程,一般至少连续使用一个月。
方解:方中炒白芥子利气豁痰,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蝉蜕味甘性寒,入肺、肝经,善通鼻窍;石膏功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寒;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主治鼻渊头痛;辛夷善通鼻窍,引胃中清阳之气上升,直达鼻窍,使鼻腔通畅;黄芩味苦寒,可清热燥湿,除肺中余邪;细辛祛风止痛;薄荷、乌梅共奏通窍敛涕、疏风清热之功。诸药相伍,共奏温经散寒,补虚通窍之功。
2.中药熏洗
方药:黄芪20克,生白术20克,防风12克,金银花15克,黄芩12克,丹皮8克,白鲜皮10克,赤芍15克。
操作:将上述药物加水500毫升浸泡10分钟,再煎至400毫升,趁热用药液蒸气熏鼻。熏时嘱患者尽力深吸气,使药液蒸气充分进入鼻腔内,待药液温后用药液冲洗鼻腔,每日熏洗2次,每次30分钟,连用5~7天。
注意熏洗完不宜马上外出,以防着凉感冒;禁食辛辣有刺激性食物。
方解:黄芪能益气升阳固卫;生白术健脾补气;黄芪和白术同用则固表祛邪而不伤正;防风可走表祛邪;金银花、黄芩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丹皮清热泻肺凉血;白鲜皮可清热化湿;赤芍能活血化瘀。
3.针刺
取穴:迎香、上迎香、列缺、印堂、合谷、足三里。
操作:各穴常规消毒后,迎香、上迎香朝鼻根方向平刺1寸左右,印堂朝鼻根方向平刺0.5~0.8寸,列缺朝肘部方向平刺1寸左右,合谷、足三里垂直进针,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常规按压针孔。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方解:局部取迎香、上迎香,可疏通肺气,通利鼻窍,治标缓解症状;列缺为手太阴经络穴,可开宣肺气,通鼻窍;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疏风解表,宣肺通窍;印堂为督脉穴,振奋阳气;脾虚而致肺气不足,发为本病,故取足三里益气健脾。诸穴相配,可扶正祛邪,通利鼻窍。
4.艾灸
取穴:督脉正中线(上自大椎,下至腰俞),宽度为后正中线旁开1.5寸区域。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先蘸新鲜生姜汁擦拭施灸部位,沿督脉及膀胱经区域均匀撒铺灸药粉(肉桂、丁香、麝香、斑蝥)覆盖局部皮肤,将捣碎的新鲜生姜泥铺在药粉之上,厚约0.5厘米,宽约3厘米,从大椎至腰俞铺成带状。将陈细艾绒均匀地铺在生姜泥上,点燃所有艾绒,让其自然烧灼,燃尽后易炷再灸,以铺灸3壮为宜,灸毕移去生姜泥及艾灰,将背部擦干,灸后皮肤潮红属于正常现象。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
方解: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皆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而阳气为人之根本,是人体抗御病邪的主要物质。通过艾灸督脉可振奋机体的阳气,扶正祛邪。同时施灸部亦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范围。膀胱经与督脉密切相关,通过在膀胱经第1侧线上施灸可使督脉振奋阳气的作用更强,还可发挥通调全身脏腑气血的作用。从铺灸的材料上来说,大致由陈细艾绒、新鲜生姜、铺灸的药粉等组成。陈艾叶辛温性烈,能通行十二经,振奋阳气,祛寒逐冷,调理气血。肉桂、丁香、麝香、斑蝥具有芳香走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作用。多种刺激共同作用于施灸部位后,热力更加集中、均衡、温和、持久,借以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①铺姜泥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过薄则灼热感太强,过厚则热力不够而渗透较差;②药泥带四周的低凹处如腰部两侧用干棉絮垫平,以免汁液外溢;③若铺灸后起水疱,可根据水疱大小进行处理,可以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挑破,局部涂抹碘伏消毒液;④灸后后背宜避风寒;⑤不食用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
5.耳穴埋豆
取穴:肺、脾、肾、神门、风溪、内鼻、外鼻。
操作:患者取坐位,选用备好的王不留行籽,将其贴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天按压3~5次,每次30~60 秒,3~7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视患者情况而定。
方解:耳穴肺具有推动气血运行、补虚清热、利皮毛、疏水道的功能,主治肺脏和与肺有关的病证;鼻炎日久易伤脾肾,故取脾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取肾益肾降火;神门、风溪现代研究可治疗过敏性疾病;内鼻、外鼻疏风开窍,主治鼻部疾病。
6.其他疗法
除以上疗法外,还可配合滴鼻法。用辛夷、白芷、百部、白蒺藜、鱼腥草、牛蒡子、地肤子、鹅不食草各100克,荆芥120克,加清水7000毫升,浸泡5小时,煮沸后文火熬1.5~2小时,加入薄荷70克,再煮30分钟,滤过冷却,加硼砂,调节pH值至8.0,加3%苯甲酸钠防腐,然后静置3天,取澄清液备用。每日用药液滴鼻4次。另一法取黄连、苍耳子各3克,煎取药汁半茶杯过滤2遍后贮于瓶中,用以滴鼻,每日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