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 口舌如刀的贪食恶兽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苏轼
饕、餮并举。
先说饕。“饕”读作t`o,金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从口从刀,会意为口舌如刀,喋喋不休。“饕”和“叨”本为一字。《庄子·渔父》篇中说:“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意思是:喜欢管理大事,变更常规,以网取功名,这就叫“叨”,也就是贪婪之意。小篆字形B,变成了上声下形的形声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字形C,大同小异。籀文又称大篆,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再说餮。“餮”读作tiè,小篆字形D,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楷体字形从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上声下形。
《说文解字》:“饕,贪也。”“餮,贪也。”两个字都是贪婪之意,区别在于: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来人们把美食家称作“老饕”。比如苏东坡有一篇著名的《老饕赋》,其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严格地说这应该是一种错误的称呼,改称贪食的“老餮”才符合本义,不过“老饕”的叫法早已经约定俗成,一直延续到今天,无法更改了。
俗话说“龙生九种,九种各别”,古人认为龙性最淫,生的种也就最多,一龙所生的九条小龙,往往形状性格各异,因此,“龙生九子”用来比喻同胞兄弟良莠不齐,爱好各不相同。虽然民间关于龙生九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一直没有定论,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汇集历代文献中记载的神异动物,将龙九子的称谓和功能确定下来。
不过即使如此,每位学者所记载的也有差异,其中一种说法来自明朝学者杨慎所撰的《升庵外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一、赑屃(b# x#),形似龟,古碑下的驮龟其实就是它;二、螭(ch~)吻,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今日很多建筑殿脊上的兽头就是它;三、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四、狴犴(b# 3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也用作牢狱的代称;五、饕餮,好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六、,性好水,所以立于桥柱;七、睚眦(y1 z#),平生好杀,有“睚眦必报”这个成语,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八、狻猊(su`n n!),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九、椒图,性好闲,立于门首,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相传尧当政的时期,国家有四凶:一个叫混沌,到处结交盗贼,行凶作恶,杀人如麻;一个叫穷奇,喜欢散布谣言,诬陷忠良;一个叫梼杌(t1o w&),独断专行,谁的话都不听;最后一个就是饕餮,“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入不敷出就去打家劫舍。四凶后来全都被继位的舜给流放了。由此可见,饕餮自古以来就是贪财贪吃的恶兽,不招人待见,今天还把贪吃的人称作饕餮之徒。
《神异经》对饕餮的长相有更加详细的描述:“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古人因此将饕餮的形象铸在钟鼎彝器之上,据《吕氏春秋》解释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报更,即报应。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鼎上铸饕餮的形象,是为了警示吃饭的人不要贪得无厌,以免最后撑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