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爵 照着雀的样子制成的饮酒器

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许慎

《说文解字》:“爵,礼器也,象爵之形。”

爵,甲骨文字形A,果然如同许慎所说的,是个象形字,下面有足,中间是盛酒或温酒的器腹,器腹里面的圆圈表示盛的酒,器腹的左边开口叫“流”,便于吸饮。“爵”的上面一定要有两柱,这是礼制所规定的,因此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那个箭头就用来表示两柱,两柱的形制通常为帽形柱。甲骨文字形B,器腹里面的酒用一横来表示。

爵,金文字形C,上面的两柱稍有变形,器腹里面也没有了酒。金文字形D,简直就是“爵”的画像,只不过在右侧添加了一只手,表示以手持爵。金文字形E,变得复杂起来,除了右边的手之外,左边依次为:上为帽形柱,中为器腹和“流”的变形,下面添加了一个“鬯”字,“鬯(ch3ng)”是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一种香酒。《说文解字》:“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许慎的意思是,爵中装着鬯这种香酒,用手持之而饮。小篆字形F,直接从金文演变而来。

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和饮酒,出土的殷代酒器之多,表明殷人饮酒的风气之盛。纣王有酒池肉林的宴会,可见一斑。古代酒器很多,本文略举几例。郑玄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觚(g$)呈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觯(zh#)多为圆腹敞口,圈足有盖;角,形状像爵,但是没有上面的两柱和出酒的嘴,两尾对称,有盖;散,只以漆涂面,不用别的装饰,为地位卑贱的人所用。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虢公请器,王予之爵。”虢公向周王请求赐酒器,周王赐给他了爵。爵既是祭祀和宴饮时的礼器,于是引申出爵位的意思。据《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后世把官职统称为官爵。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时,为了奖励军功,设置了二十等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据《韩非子》载:“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意思是战争中斩一个敌人的头颅授予一级爵位,做官的话可做五十石之官;斩两个敌人的头颅授予二级爵位,做官的话可做百石之官……以此类推。一首一级,后来干脆简称作“首级”,这就是“首级”一词的来源。首级制度直到北宋方才废除。

古人为什么把爵制成这种形状呢?《说文解字》:“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节节足足是鸟雀鸣叫的声音,古人认为这种鸣叫的声音是一种劝诫,节是节制,足是知足,所以许慎说爵制成雀的形状,是对饮酒之人的一种劝诫。因此古人说:“取其能飞而不溺于酒,以寓儆焉。”又说:“取其鸣节,以戒荒淫。”都是劝诫饮酒之人不要贪杯的意思。因此,“爵”和“雀”其实是通假字,爵的样子跟雀非常相像。

阅读古籍的时候,如果遇到含有“爵”的句子,并且按照“爵”的意思读不通的时候,可以试着用“雀”来读。比如《孟子》中有“为丛驱爵”的话,这个“爵”当作爵位、爵禄就讲不通,而当作“雀”就可以讲通了,即为丛林驱赶来鸟雀。还有“爵室”一词,《释名·释船》:“在上曰爵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还有“爵弁”,这种帽子是用赤黑色的布做的,像雀头部的颜色,故称“爵弁”。

《帝王道统万年图》册之“汉明帝”明代仇英绘,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约1494—1552),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江苏苏州)人。初为漆工,长于彩绘栋宇,后改事画艺。被誉为明代四大家之一。

《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共二十幅,分别描绘伏羲至宋仁宗等名主的事迹,对幅有顾可学题记。应是仇英应顾氏请托而绘,用以进献朝廷,求得仕进。 全册落笔纯熟,色调以青绿重彩为主,间或掺用泥金钩边,鲜艳华丽。

这幅画的是汉明帝的事迹。明帝在位时,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史载永平十七年春正月,甘露降于甘陵。当年,甘露再次降临,树枝内附,芝草生殿前,神雀五色翔集京师。于是公卿百官以明帝威德怀远,祥物显应,乃并集朝堂,奉觞上寿。画面表现的就是百官带着各种祥瑞齐集殿前,向皇帝恭贺的场景。当中大臣向皇帝“奉觞”所用器物便是“爵”,其中不知是收集的甘露,还是美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