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人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思维,如何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正确地表达给他人,并能够使他人理解。这是逻辑学要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逻辑学的含义
“逻辑”一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λόγοζ (逻各斯),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思维”或“推理”等意思,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
“逻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意义,例如:在“历史的逻辑是无情的”里,“逻辑”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霸权主义奉行的是强盗逻辑”里,“逻辑”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在“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里,“逻辑”指人们思维的规则、规律;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必须学习、掌握逻辑”里,“逻辑”指逻辑学这门学科。本书就是在这种逻辑学科意义上使用“逻辑”一词的。
逻辑学有狭义与广义的理解。狭义的逻辑学就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体的反映,来自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客体进入人脑后,通过人脑对各个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综合处理,在人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模糊的思维。这时,大脑再进行最后的筛选和强化,最后形成思维。
思维是专属于人类的。即使是最被人看好的类人猿、猴子、海豚等都不能有思维的属性,因为思维是和语言相连接的,没有语言的动物是不能有思维的。当然,也有人会说,动物有动物的语言,只是你不懂罢了。但是动物没有文字,只有文字才能说明思维的存在,文字表达了感知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和感受,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对客体的反映,除了反映客体之外已经打上了感知者本人的烙印,并能够把这种烙印传达、表述出来,这是任何聪明的动物都没有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思维专属于人类。
就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在许多具体方面不如动物,人类的嗅觉、视力、体能、反应速度等均不能和某些动物相比,但人是世界的主宰,原因就是人有思维。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做了大量的试验,试图从动物中找出它们能够思维的根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在最早的巴甫洛夫试验中,首先把食物放在箱子中锁好,再在食物箱前燃起一堆火,旁边放好开箱的钥匙和一杯水。在人的多次引导和演练中,黑猩猩能够在多次被烫到爪子的情况下,取水浇灭火苗开箱取食。这是相当精彩的试验,已经反映出黑猩猩对取食的分析过程,但是这仅仅说明黑猩猩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较高的智力水平,并不能说明它有思维,巴甫洛夫用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来区别动物的反应特征和人类特有的意识、思维能力。黑猩猩的这种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较为聪明的本能表现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其实动物和人共同具有感性知觉的能力,记忆的能力,甚至某些动物已经开始具有智能。这是一种原始的学习能力,是进化的产物。仅仅是适应行为,这种适应行为是在有机体(动物)对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毫无预见,而且对它的行为或行为习惯的成败原因毫无认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行为是出于本能,出于通过一系列的适应与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反映模式。
因此,思维是思和想,是在人的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对客观世界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过程。
1.思维的起源
从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脊椎动物的感觉知觉,再到高级动物的低等意识,人类是如何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物世界发展变化的途径和图景。但是就思维的具体发展途径,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或是令所有人信服的说法,这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迫切想明确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说法是:人的思维是在动物的感觉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最低等的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脊椎动物的感觉知觉,再到高级动物的萌芽意识状态,这些都为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动物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感觉阶段。它是最低阶段,表现为对信号刺激物的稳定反应。如蜘蛛能反映蛛网同食物(落入蛛网里的苍蝇)振动的联系;蜜蜂能够反映事物的气味与颜色等。第二,知觉阶段。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时,出现了知觉的反映形式,脊椎动物不仅能对信号的个别刺激物进行反应,而且还能够把标志着一个完整客体的各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应。第三,具体思维阶段。哺乳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到达思维的萌芽阶段。
动物达到思维的萌芽状态,但终究不是思维。动物的这种发展过程给人类思维的进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和模板,也为人类思维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量的准备过程。
2.思维的发展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物质的发展是基础,在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基础上人类产生了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第一,人的劳动促进了大脑的发展;第二,语言的产生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这两方面为人类思维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起到了质的改变作用。
在高级动物的萌芽思维状态下,人类的劳动促进了人自身的器官特别是脑器官的发育,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学会了交流,传达了各自的感受和对事物的不同见解,在这个基础上人类积累了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流传到后代人身上,后代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以此反复,提升推进了人类的思维进程。
3.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人们长期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促进了人脑的进化,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能力,因而人类认识的第一阶段就产生了,那就是人在接触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就是人的认识的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直接感受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人的认识的第二阶段就是理性思维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加工、整理和改造,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形成概念,构成命题和推理。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的思维阶段。与感性认识不同,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思维具有概括性。人的思维具有从个别的事物中总结出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再推广到这一类事物中去的能力。
第二,思维具有间接性。人的思维可以借助于经验、知识,不必事必躬亲,同样可以获得间接性知识,并凭借已有的经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认识和猜想。
第三,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人的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因为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只有通过语言材料才能进行和表达。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
(二)思维的形式结构
所谓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思维形式(概念、命题、推理)的组成要素之间一定的联系方式,是其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我们先分析一下命题这种思维方式。例如:
①所有金属是导体。
②所有商品是劳动产品。
③所有货币资金都是流动资产。
这是三个命题(或判断)。它们分别断定三类不同对象(即金属、商品、货币资金)各自具有的相应属性(即导体、劳动产品、流动资产)。虽然这三个命题的具体内容是不相同的,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一般的形式结构,即它们都是由一个反映命题对象的概念(主项)和一个反映命题对象属性的概念(谓项),以及一个表示对主项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都做了断定的概念(量项)通过联系词“是”(联项)而构成的。如果我们用S表示主项概念,用P表示谓项概念,那么这种命题或命题的逻辑结构及逻辑形式就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所有S是P。
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命题形式:全称肯定的直言命题形式。
我们再分析一下推理这种思维形式。例如:
④凡金属都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是导体。
⑤所有货币资金都是流动资产,银行存款是货币资金,所以,银行存款是流动资产。
这是两个推理。虽然它们推理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一般的共同的推理结构,即都是由三个概念两两组合形成的三个命题而构成的。如果我们用S、P、M分别表示推理中的三个不同概念,那么这种推理的逻辑结构就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所有M都是P,
所有S都是M;
所以,所有S都是P。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推理形式,即直言三段论推理的逻辑结构,也叫作直言三段论推理的逻辑形式。
(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在思维形式结构中有其构成的固有因素或是框架分子,也就是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的。而思维形式结构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的。正如上面所举的例子,虽然我们表述了不同的对象和内容,但都可以有一部分是共通的。这其实就是逻辑学中的常项与变项。
逻辑常项是指思维的形式结构中含义不变的词项,如公式“所有S是P”中的“所有…… 是……”,无论其中S和P代之以什么具体内容(概念),它都保持不变,因而它是区分各种不同种类的逻辑形式(如命题)的唯一依据。
逻辑变项是指思维的形式结构中含义可变的词项,如公式“所有S是P”中的“S”和“P”。它们在思维的形式结构中可以表示任一具体的内容,不管人们用什么具体内容去替换它们,都不会改变其确定的逻辑形式。
必须指出,在逻辑学所研究的逻辑形式中,推理性形式是最主要的。这是因为命题不过是推理形式的组成部分,是作为构成正确推理形式的要素、前提而被研究的。因此,逻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这种推理中各个命题形式之间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关系,以使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这种逻辑形式,从真实的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实的结论。因此,对思维的各种形式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对推理形式的研究,就成为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