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礼记治要
【题解】
《礼记》,研究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是为注解说明《仪礼》而作,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西汉戴圣对先秦礼仪著作加以选编辑录而成,可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共49篇,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讲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其中所阐述,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诸多方面,内容广博,门类杂多,集中体现了先秦时的儒家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所选篇章出自众手,可能是孔子弟子及其学生作品,兼收先秦其他典籍。
《礼记》一书用记叙的方式编撰而成,其中一些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兼具哲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书中有大量哲理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原文】曲礼曰①:毋不敬②,俨若思③,安定辞④,安民哉!
【注释】①曲礼曰:“曲礼”相当于幼仪,古代士大夫的子弟到了十岁,就要学习这些礼节。曲,委曲婉转。礼,为行事的准则。礼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的。②毋不敬:毋,动词,通“无”,没有。敬,恭敬,要一切恭敬。③俨若思:端庄持重。若思,若有所思的样子。④安定辞:言语要审慎、安定、柔和而肯定。
【译文】《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要端庄持重,就像端坐思虑的样子,言语要安详审慎、淡定从容,这样天下老百姓才能安定和乐啊!
【原文】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①,乐不可极。
【注释】①志不可满:志,心志。满,自满。
【译文】傲慢不可让其滋长,欲望不可任其放纵,心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不加节制。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注释】①狎:亲密,亲近。
【译文】对有德的贤人要亲近并且敬重他,畏服而又爱慕他。对于喜爱的人要能分辨出他的短处,对于厌恶的人要能了解他的长处。
【原文】夫①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②,别同异,明是非也。
【注释】①夫: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②决嫌疑:决,断定,判断。嫌疑,指易于混淆及是非难辨的事。
【译文】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的嫌疑之处,分辨物类的同异差别,辨明道理的是非曲直。
【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①;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②,非礼不亲③;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④;祷祠祭祀⑤,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注释】①成:实现。②宦学事师:宦,学习仕宦之学。学,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或指礼、乐、射、御、书、数。③亲:接近,接触。④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班朝,在朝廷中按照职位品级以定位次的仪式。班,次。朝,朝廷。治军,军队的组织管理。莅官,官员到职就任。行法,公正执行法令。⑤祷祠祭祀:祷,祈求得福而祭。祠,酬谢神恩而祭。祭祀,定期按例举行的祭。
【译文】弘扬道德,倡行仁义,没有礼就不能顺利成就。教学训导,移风易俗,没有礼就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没有礼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各尽本分。为官从政,求学亲师,没有礼就不能相互亲近。朝班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行,没有礼就不能彰显威严。祈祷酬谢神灵,祭祀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诚敬庄严。
【原文】富贵而知好①礼,则不骄不淫②;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③。
【注释】①好:喜爱,爱好。②淫:过分而不合礼的。此指淫侈,极度的奢侈浪费。孔传:“淫,过也。”③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慑,畏怯困惑。
【译文】富贵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做到不骄傲、不淫侈。贫贱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守持,就能在任何场合都做到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惧。
【原文】国君春田不围泽①,大夫不掩群②,士不取麛卵③。
【注释】①国君春田不围泽:国君,指诸侯。春田,春时狩猎。泽,此处指猎物。春天是万物生育的季节,不能杀害万物的生命,因此不能包围整个猎场。②大夫不掩群:掩,全数捕取之。③士不取麛卵:麛,幼鹿,泛指幼兽。卵,鸟卵。生育和哺乳的时候这样做,会严重地伤害动物的生命。
【译文】诸侯国君在春天进行田猎时,不可包围整个猎场;大夫不可捕杀整群的鸟兽;士人不可掠取幼兽或鸟卵。
【原文】岁凶①,年谷不登②,君膳不祭肺③,马不食谷,驰道不除④,祭事不县⑤,大夫不食粱⑥,士饮酒不乐⑦。
【注释】①岁凶:遭遇水旱等灾害。②年谷不登:庄稼没有收成。登,成也。③君膳不祭肺:膳,美食之名。祭肺,以肺祭之,美食时必杀牲以祭祖先,周人重肺,故以肺祭之,不祭肺,亦即不杀牲。④驰道不除:驰道,国君驰走马车的大路。除,修治、整治。⑤祭事不县:县,通“悬”,指悬挂钟磬等乐器。孔颖达疏:“乐有县钟磬,因曰县也。凶年,虽祭而不作乐也。”⑥大夫不食粱:《集解》:“食以黍稷为正,以稻粱为加,故《公食大夫礼》设正馔后乃设稻粱。不食粱者,去其加也。”⑦士饮酒不乐:乐,泛指音乐舞蹈。孔颖达疏:“士平常饮酒作乐,今凶年犹许饮酒,但不奏乐也。”
【译文】遇到水旱灾年,农作物收成不好时,国君用餐时,不得杀牲取肺祭祖;马匹不得吃谷类;国君的马车所驰走的大路暂停修治;祭祀不能奏乐;大夫们主食之后不再以稻粱作为副食;士人宴客时也不允许奏乐。
【原文】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①。
【注释】①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举废、赏罚之事,必须慎重。郑玄注:“必共之者,所以审慎之也。《尚书》曰:‘克明德,慎罚。’”
【译文】授予爵位要在朝廷和士人前公开举行,处以刑罚亦要在公开场合当众进行,这样可使大众知道赏罚都是公正无私的。
【原文】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①。
【注释】①举以乐:举乐,即奏乐。
【译文】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可以说是不够充裕。如果没有六年的储蓄,可以说是很窘迫了。如果连三年的储蓄都没有,则已不称其为国家了。耕种三年,才能积下一年的食用;耕种九年,才有三年的食用。以三十年的全部积累,虽有大旱、凶荒和水灾,老百姓也不至于挨饿。那时天子才可以每日享受美食与音乐。
【原文】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
【译文】乐是陶冶熏陶内在心性的,礼是恭肃修治外在言行举止的。礼与乐交互涵养于内心,相应于外则表现在行为当中。
【原文】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所以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怎样做一个好臣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国君;懂得怎样侍奉他人,然后才能差使他人。
【原文】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
【译文】所以说古圣先王的一切教学,教的就是父子之道、君臣之义、长幼之礼。明白了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家就太平了。
【原文】大道之行也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③。是故谋闭而不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⑤。
【注释】①大道之行也:郑玄注:“大道,谓五帝时也。”行,实行。《集解》:“大道,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也。行,谓通达于天下也。”②与能:推荐有才能的人。与,通“举”。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身上有残疾、疾病的人。养,奉养,事奉。④是故谋闭而不兴:谋,阴谋诡计。兴,兴起。孔颖达疏:“‘是故谋闭而不兴’者,夫谋之所起,本为鄙诈。今即天下一心,如亲如子,故图谋之事闭塞而不起也。”⑤是谓大同:大同,和平统一、团结和谐的世界。《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天下。因此人们不仅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慈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都有赡养终老的地方,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鳏夫、寡妇、孤儿、没子女的老人以及身体有残障或疾病的人都能得到抚恤和疗养。这样一来,人们不再有钩心斗角、损人利己的想法,强盗、小偷、乱徒、贼党都不会产生。这就叫作“大同”世界。
【原文】夫礼者,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
【译文】所谓礼,是古圣先王秉承上天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的法则来调治人的性情的,所以人失去礼就不可以再称之为人,如同他已经死了一样;人活着只有遵循礼才算像个人的样子。《诗经》说:“人如果没有礼,何不早点去死呢!”所以圣人用礼来昭示天道和人情,天下国家才能得以回归正道。
【原文】是故礼者,君之大柄①,所以治政安君②。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
【注释】①是故礼者,君之大柄:指君王治国需要礼,就如同能工巧匠制造器物需要手执斧的手柄一样。②所以治政安君:孔颖达疏:“用礼为柄,如前诸事,故治国得政,君获安存。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由此可见,礼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用以治理国政、巩固君权。所以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的心性。
【原文】四体既正①,肤革充盈②,人之肥③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⑤,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⑥,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注释】①四体既正:《集解》:“四体既正者,天君泰然,而手容恭,足容重,无不从令也。”②肤革充盈:肤,指外面的薄皮。革,指皮肤内的厚皮。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则神色肌肤清和润泽,是仁德修养由内而外的自然表现。③肥:富裕。④相正:互相勉励为善,匡正过失。⑤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行孝悌之事须用礼乐,就如同车辆行驶需要有驾车的人一样。孔颖达疏:“‘天子以德为车’,谓用孝悌以自载也。德,孝悌也。‘以乐为御’谓用要道以行之。御,要道也,行孝悌之事须礼乐,如车行之须人御也。”⑥考:成就,成全。
【译文】一个人四肢完好灵活,肌肤丰满润泽,这是身体的健康;父子亲爱笃厚,兄弟和睦相处,夫妇和顺敬爱,这是家庭的健康;大臣秉公守法,小官清正廉明,官职分工明确、各尽职守,君臣之间能互相勉励,匡正过失,这是国家的健康;天子以德行为车乘,以乐教来驾驭,诸侯之间以礼让互相交往,大夫们以法规维持秩序,士人们以诚信彼此成就,百姓们以和睦共同相处,这是全天下的健康。这就叫大顺。
【原文】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译文】如果君子有礼,就能待人接物无不和谐,内心安和而无所怨恨。因此,万物无不归向于他的仁德,连冥冥中天地鬼神也向慕他的德行。
【原文】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义理,礼之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译文】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礼,既有其深刻的本质内涵,又具备了优美的形式。忠信是礼的本质,完备的仪式和制度是礼的形式。如果没有了忠信的本质,礼就不能够成立。如果没有完备的仪式和制度,礼就无法在现实中推行。
【原文】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①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注释】①忠养:指尽心奉养父母,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身体而已。
【译文】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备礼乐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悦,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方面,都要尽心仔细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钟爱的自己也应当钟爱,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应当恭敬,就是对父母钟爱的犬、马也是如此,何况对父母所敬爱的人呢!”
【原文】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庖厨①,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②。
【注释】①君子远庖厨:庖,屠杀牲畜的地方。厨,烹煮牲畜的处所。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远离庖厨也。”②弗身践也:弗,不。践,当作“翦”,杀的意思。
【译文】诸侯国君没有特别的祭祀时不杀牛,大夫没有祭祀时不杀羊,士人没有祭祀时不杀狗、猪。君子要远离杀生、烹煮的厨房,凡是有生命的禽兽,君子都不亲自宰杀。
【原文】圣人南面①而听天下,所且先者有五,民不得与焉。一曰治亲②,二曰报功③,三曰举贤④,四曰使能⑤,五曰存爱⑥。五者一得⑦于天下,民无不足⑧、无不赡。五者一物纰缪⑨,民不得其死⑩。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注释】①南面:古代君主之位坐北朝南,故称“南面”。②治亲:指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③报功:酬报有功者。④举贤:选用有德者入朝为官。⑤使能:任用有专长的人。⑥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有善心善行之人。孔颖达疏:“存,察也。爱,仁也。治亲、报功、举贤、使能,为政既足,又宜察于民下侧陋之中者,若有虽非贤能而有仁爱之心,亦赏异之。”⑦一得:指统统做到。⑧无不足:《集解》:“无不足,力皆足以自给。”⑨纰缪:错误。⑩不得其死:不能够寿终正寝。死,此处指人的正常死亡,即自然衰老尽其天寿,无疾而终,古称寿终正寝。
【译文】圣明的天子君临天下,必将先做好五件事情,治理百姓这件事还不在其内。这五项是:第一是治亲;第二是报功;第三是举贤;第四是使能;第五是存爱。这五件事如果能统统做到,天下的百姓就什么都不缺了,从此家家都将会过上丰裕的日子。如果这五件事有一件做不到,那么人民就将无法尽其天年而终。圣明的天子治理天下,必须从人伦之道做起。
【原文】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①,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②。礼乐刑政,其极一也③,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④。
【注释】①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孔颖达疏:“既六事随见而动,非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在上制于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故云‘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②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古代的圣人在上,制定正礼正乐以防止邪恶,不希望外面环境的污染,败坏世道人心。同时用政令和刑罚来加以疏导和约束。③其极一也:其目的是相同的。极,归。一,一致。④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孔颖达疏:“结四事之功也。言民心所触,有前六事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
【译文】因此古代的圣王,对于能够触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在环境事物特别注意,所以他们用礼仪来引导人心,用音乐来调和人声,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止人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人心同归于和,因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原文】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译文】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它的政治是宽和的。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是混乱的。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愁,因为他的百姓是流离困苦的。
【原文】音声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懘①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②;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③。
【注释】①怠懘:怙懘,敝败,不和谐。②商乱则陂,其臣坏:陂,音卑,倾斜。臣坏,臣不治于官,故称臣坏。③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曰矣:孔颖达疏:“迭,互也。陵,越也。若五声并和,则君臣上下不失。若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为慢也。崔氏云:‘前是偏据一乱以为义,未足以为灭亡。今此以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矣。’”
【译文】声音的内在精神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与君相对应,商与臣相对应,角与民相对应,徵与事相对应,羽与物相对应。如果君、臣、民、事、物这五者都能协调而不乱,民间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乐。宫音乱就会显得荒散,表明国君骄恣,贤者离去;商音乱就会显得倾颓不正,表明臣道败坏而国事倾危;角音乱就会显得忧愁,表明人民愁怨而隐忧四伏;徵音乱就会显得哀伤,表明百事烦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就会显得危迫,表明物资短缺而国用匮乏。如果五音皆乱而交相侵犯,就成为一种倾压陵越的“慢”音。国事到此,那么离灭亡时日就不远了。
【原文】乐之隆,非极音①;食飨之礼,非致味②。是故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③。
【注释】①乐之隆非极音:孔颖达疏:“隆,谓隆盛。言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于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案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②食飨之礼非致味:食飨,宗庙之祭。此礼的隆重,在于祭祀者有孝敬的心,而不在于祭品有多么的美味。致,极,登峰造极。③反人道之正:反,返归。反人道之正,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
【译文】音乐的隆盛,并非崇尚极致的钟鼓之音。盛大的祭礼,不一定要有登峰造极的美味。因此古圣先王制订礼乐,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在于教导人民辨别好恶、爱憎,而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
【原文】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大乐必易,大礼必简①。乐至则无怨②,礼至则不争③。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注释】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最盛大之乐仅一唱而三叹。最盛大的祭礼只用玄酒及生鱼、生肉而已。《集解》:“乐之大者必易,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而不在乎幼眇之音也。礼之大者必简,玄酒、腥鱼而有遗味,而不在乎仪物之繁也。”②乐至则无怨:孔颖达疏:“至,谓达也,行也。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矣。”③礼至则不争:孔颖达疏:“礼行于民,由于谦敬,谦敬则不争也。”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揖让,拱手相揖,互相谦让。百姓没有怨恨纷争的心,则君王无为而治,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这个功效都是缘于礼乐的教化。
【译文】乐是内心的表现,礼是外在的行为。盛大的音乐必然是平易的,重大的典礼必然是简约的。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君王拱手揖让之间,而天下自治,说的就是礼乐的政治。盛大的乐像天地一样一团和气,可以生养万物;隆重的礼像天地一样上下各就其位,尊卑有序。因为有和谐,所以能兼有万物而不失其本性;因为有秩序,所以能够祭祀天地。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五帝①殊时,不相沿乐;三王②异世,不相袭礼。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③。
【注释】①五帝: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颛顼、帝喾、尧、舜。②三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③天地官矣:官,各得其职。孔颖达疏:“官,犹事也。言圣人能使礼乐显明备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利矣。”
【译文】王者功业成就,才开始作乐;社会安定时,才开始制礼。五帝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所以各不沿袭前代的音乐;夏、商、周三王世事相异,也不沿用前代的礼制。所以圣人作乐,以对应上天冲和虚静、涵容万象的胸襟;制礼,以对应大地尊卑有序、万物生长各循其道的法则。礼乐一旦明达完备,天地万物便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原文】故乐行而伦清①,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②。
【注释】①伦清:伦,伦类。清,清美。孔颖达疏:“伦,类也。以其正乐如上所为,故其乐施行而伦类清美矣。”②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颖达疏:“人听之,则耳目清明,血气和平也。乐法既善,变移敝恶之风,改革昏乱之俗,人无恶事,故‘天下皆宁’矣。”
【译文】因此正乐通行而人伦正位,万类清美,使人耳聪目明,心气为之和平,良善的风俗随之潜移默化而蔚然形成,天下因此而太平。
【原文】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①。”此之谓也。
【注释】①诱民孔易:引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诱,引导。孔,甚。
【译文】作为一国之君,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要谨慎自己的好恶而已。君王所喜好的,臣下一定会效仿;上面的人做什么,下面的百姓都会跟着去做。《诗经》上说:“引导民众其实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②。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③之心入之矣。
【注释】①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斯须,须臾、俄顷、片刻。去,离开。孔颖达疏:“言礼乐是治身之本,不可斯须去离于身也。”②致礼以治躬:致,深审。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③易慢:轻忽怠慢。
【译文】君子说:“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礼乐。致力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致力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卑劣而虚妄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也会乘虚而入。”
【原文】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也,贵贵①也,贵老也,敬长也,慈幼也。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②;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
【注释】①贵贵: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第一个贵是动词,第二个贵是名词,指有社会地位的人。②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集解》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人有一德,虽未必遽尽乎道之全,然亦道之所散而见也,故曰‘近乎道’。”
【译文】古圣先王特别重视以下五项来治理天下:一是尊重有德行的人;二是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三是尊重年老的人;四是敬重比自己年长的人;五是爱护晚辈。这五项是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方法。尊重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道;敬重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于大众拥戴的国君;尊重老人,是因为老人近似于父母;尊敬年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兄长;慈爱晚辈,是因为晚辈近似于子女。
【原文】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①君子,其仪不忒②。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悦,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注释】①淑人:善人。②忒:疑惑,差错。
【译文】日常起居有优美的礼仪,进退有一定的法度,百官便能各得其所,万事都能有条有理。《诗经》上说:“善人君子,威仪完备。因其威仪完备,故能匡正天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发号施令而能使百姓喜悦,这叫作“和”;
上上下下的人都能亲爱互助,这叫作“仁”;百姓有所需而不必去求,就能得到满足,这叫作“信”;消除天地间的灾祸危害,这叫作“义”。义与信、和与仁是推行王道、君临天下的必备工具。如果只有统率治理百姓的愿望,而没有统率治理百姓的工具,那是不会成功的。
【原文】故朝觐之礼①,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②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③,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④;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⑤。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⑥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⑦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⑧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⑨之败起矣。故礼之教化也微⑩,其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注释】①朝觐之礼:诸侯谒见天子之礼。觐,会见,拜见。②聘问:指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遣使访问或大夫访求诸侯之礼。③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礼的制定是为了防止逆乱之事的发生,对于可能产生逆乱的地方,则事先有所预防和禁止。④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水败,毁灭的祸患。孔颖达疏:“譬言旧礼不可去也。防以止水,忽有无知之人,谓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防坏则水必来,败于产业也。”⑤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孔颖达疏:“礼本防乱,忽有愚人,谓旧礼为无所用而坏去之者,则必有乱患之事也。”⑥淫僻之罪:淫乱苟合的罪行。⑦斗争之狱:不明伦常,不知礼让,所以容易发生冲突。狱,官司。⑧背死忘生:背死,人们对死者忘恩负义。忘生,孙云,当作“忘先”,忘记其祖先。⑨背叛侵陵:背叛,指背叛天子。侵陵,指侵陵邻国。⑩故礼之教化也微:微,看不见的地方。孔颖达疏:“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又教化之时依微,不甚指斥。”
【译文】所以设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大义;设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设丧祭之礼,是用以表达为臣为子的感恩之情;乡饮酒之礼,是用以明确长辈和晚辈间的秩序;婚姻之礼,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职责分工的。如此种种的礼节,都是为了从源头上禁绝祸乱发生的根由,就像堤防是为了预防和阻挡洪水的泛滥。因此倘若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什么用处而毁弃了它,必定会遭受水灾的毁灭;倘若认为古老的礼教没有什么用处而废弃了它,必定会产生混乱与祸患。所以如果废掉婚姻之礼,则夫妻之道不明而变生诸多痛苦,且淫乱苟合的罪行就会多有发生;如果废止了乡饮酒之礼,则长幼之序就会被忘失,而争夺打斗的官司就会频繁发生;如果废弃了丧祭之礼,则为人臣、为人子者将变得薄情寡恩,背逆祖先、不孝父母的人就会大量增加;如果废弃了聘问之礼、朝觐之礼,则将失去君臣各自应有的身份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邻国的祸乱就会随之产生。由此可知,礼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它能够在邪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古圣先王都特别尊崇礼教。
【原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①以千里。”此之谓也。
【注释】①谬:错误。
【译文】《易经》说:“君子总是特别谨慎地对待事物的开始,因为开头有了毫厘的差错,结果就会错到千里之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①?譬如终夜有求幽室②之中,非烛何以见之?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③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④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丧纪失其哀,政事失其施,凡众之动失其宜。”
【注释】①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瞽,盲人。相,扶助者。伥伥,茫茫然,无定向的样子。《集解》:“伥伥,狂行不知所如也。”②幽室:暗室。③揖让:古代宾主相见时,入门三揖,升堂三让的礼节。④三族:指父、子、孙。
【译文】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准则和规矩。如果治理国家而没有礼,就好像盲人没有扶助者,茫然无助不知会走向何方;又好比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灯烛怎么能找见东西呢?若是没有礼,那么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耳、目也不知道该听什么看什么。前进后退、行礼避让,处处不知道该以什么准则去做。所以说,若像这样没有礼可以遵循,在日常起居当中,长辈和晚辈就会失去尊卑区别了;在家族中父、子、孙三代就会失去和睦;在朝廷里,官爵组织秩序就会紊乱;军队行军打仗就会失去纪律的保证;宫室建筑就会不合法度规模;丧事中悲哀轻重就会失去标准;政事便会因混乱无序而得不到实施。所有的行为举措都会失去其应有的分寸。”
【原文】天命①之谓性,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④,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⑤,故君子慎其独也⑥。
【注释】①天命:天赋。天,指客观存在的本体。赋,赋予。②率性之谓道:率,依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③修道之谓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④睹:看见。⑤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同“现”隐,暗处。微,细微之事。⑥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译文】上天赋予一切事物原有的本质叫“性”;事物遵循其自身本性的客观规律去运行叫“道”;君子能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使其合乎自然生命的客观规律,同时令大众有所效法,这就是“教”。“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的。如果是可以轻易抛弃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君子即使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都会时刻小心谨慎,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偏离了正道。不会因为地点隐蔽而有所放纵,也不会因为情节微细而有所疏忽。所以说真正的君子,是指那些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虽然没有大众的督促,也同样能够谨言慎行的人。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①。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②。”
【注释】①君子不以辞尽人:辞,言语。尽人,认定人是否贤明。孔颖达疏:“言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或发言善而行恶也。”②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孔颖达疏:“‘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者,言有道之世,则依礼所行外,余有美好,犹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也。‘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者,无道之世,人皆无礼,行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耳更有枝叶也。”《集解》:“天下有道,则人尚行,故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人尚辞,故辞有枝叶。行有枝叶,则行有余于其言;言有枝叶,则言有余于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是不会因为一个人说话动听与否,而断定他贤明与否。当社会有道德的时候,人们的修养大都体现在行为方面;当社会道德沦丧时,人们的修养大多就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原文】故君子之接如水①,小人之接如醴②。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不以口誉人③,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
【注释】①君子之接如水:接,相交。《集解》:“君子与人以实,一时若无可悦,而其后不至于相负,如水之淡而可久。”②小人之接如醴:醴,甜酒。《集解》:“小人悦人以言,一时虽可以结人之欢,而其后致于相怨,如醴之甘而必败。”③誉人:让人高兴。誉,欢愉、安乐。
【译文】所以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那样。君子的交情虽淡泊,却能相辅相成;小人的交情虽甘甜,但是日久就会败坏。君子不以空话讨人的喜欢,则人民就会兴起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问人是否觉得冷,同时就会送衣服给他穿;问人是否饥饿,同时就会送食物给他吃;称赞某人品德高尚,同时就会授予他相应的爵位。
【原文】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①。”
【注释】①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好,喜好。恶,憎恶。表,外貌,此处指楷模。《集解》:“令之被民也浅,行之感民也深。故上之所好,民亦好之,非令所能禁也。上之所恶,民亦恶之,非令所能劝也。吕氏大临曰:‘国之风俗,出于上之好恶。好恶之端,其发甚微,其风之行,或至于不可止,其俗之成,或至于不可败,此不可不慎也。’”
【译文】孔子说:“部下为上级办事,并非只是机械地服从他的命令,而是看着上级的行为来效法他。上级爱好的东西,下级必然会比他更爱好。所以居于上位之人,自己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都事关全局,切不可不谨慎啊!因为这一切都将成为人民的表率。”
【原文】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①。王言如纶,其出如綍②。故大人不唱游言③。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④。则民言不危⑤行,而行不危言矣。”
【注释】①纶:青丝绞合而成的带。古代低级官吏用以系印,称为“绶”。②綍:音福,牵引棺柩的粗大绳索。③故大人不唱游言:大人,指居高位者。言“大人”,取其不以一己之私为念而心系天下苍生之义。唱,提倡,引导。游,浮动的。游言,浮游不实的言辞,即如空话、戏言等。④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能说做不到,属于过高的言辞,这类的话,君子是不会说的。而君子和贤人可以做得到的事,但是不可以说出来给普通老百姓效法,像这一类的情况,则君子不当行。例如曾子在服母亲之丧的期间,“水浆不入于口七日”。子思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以给普通老百姓效法的,所以君子不这么做。⑤危:高峻,高过于。
【译文】孔子说:“君王说的话像细丝,到了百姓那里就成了布带了;君王说的话像布带,到了百姓那里就成了粗壮的绳索了。所以身居高位的人平常不可以带头随便说一些无益的空话、戏言等。可以说而做不到的话,君子是不会去说的;可以做却又不可说的事,君子是不会去做的。能够这样,百姓就不至于言过其实,也不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的情况了。”
【原文】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①,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②,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③。’”
【注释】①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道,通“导”,以引导向善。禁,通“谨”,谨防其为恶。②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出言必须要先考虑它的后果,行动必须要先考虑它的弊端。所终,后果。稽,考校。《集解》:“人之言行,有其初本善,而其流不能无失者,故君子之于言,于其始而遂虑其所终;君子之于行,于其成而先稽其所败。故其见于言行者,皆可法于当时,传于后世,其民则而效之,而于言无谨,于行无不慎也。”③《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诗》,指《诗经·大雅·抑》篇。威仪,尊严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尔,汝,你。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语教导人们向善,以身作则防止人们作恶。所以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后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虑到它可能会造成的弊端,这样人民才会说话谨慎而行事小心。《诗经》上说:‘言出于口,务必谨慎;仪态端庄,威严恭敬。’”
【原文】尧舜率①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②。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③。
【注释】①率:与“帅”通用,领导的意思。②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诸,之于。非,责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③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藏,隐匿,怀着。喻,使人通晓,开导。指自身不能行恕道,而能晓谕他人,这种事是没有的。
【译文】尧王、舜王以“仁”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好恶正好相反,那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他的话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去教导别人;先克服掉自身的毛病,然后才去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自己尚且不能推己及人以仁恕存心,却能够教导别人明白事理,这种事是从来没有过的啊!
【原文】民之所好好之①。民之所恶恶之②,此之谓民之父母。好人之所恶③,恶人之所好④,是谓拂人之性⑤,灾必逮夫身⑥。
【注释】①民之所好好之:孔颖达疏:“谓善政恩惠,是民之顾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若发仓廪,赐贫穷,赈乏绝是也。”②民之所恶恶之:孔颖达疏:“谓苛政重赋,是人之所恶,己亦恶之而不行也。”③好人之所恶:孔颖达疏:“人,谓君子。君子所恶者,凶恶之事。今乃爱好凶恶,是‘好人之所恶’也。”④恶人之所好:孔颖达疏:“君子所好,仁义善道。今乃恶此仁义善道,是‘恶人之所好’也。”⑤是谓拂人之性:拂,违逆,悖逆。孔颖达疏:“若如此者,是谓拂戾善人之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仁之甚者也。”⑥灾必逮夫身:逮,到来。夫,指示形容词,彼、此。
【译文】老百姓喜欢的事情我们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事情我们也厌恶,这就可以算作是老百姓的父母了。喜欢做人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而不愿意去做人人都喜欢的事,这就叫悖逆人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原文】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①;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注释】①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集解》:“礼运曰‘夫义妇顺’,此不言‘顺’而言‘义’者,夫妇之道,不患其不顺也,患其苟于顺而伤于义也。失义则顺亦不可保矣,故曰‘立夫妇之义’。物之苟合者,亲也不可以久,故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译文】男女各有分工且各尽其责,则夫妇之间才有道义;夫妇间的道义建立起来了,然后父子才能亲爱和睦;父子之间有了亲爱,然后君臣才能各正本位。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