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第一节 解析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如今已经广为流传。许多心理学派都在使用这一概念,并广泛应用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但是,他们并不能保证能够充分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概念。正如一位医生告诉他的患者,对方存在自卑症结,这么做只会加重他的病情,并没有任何好处,也达不到什么治疗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导致这种自卑心理的根源,看看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有什么误区,并针对这一误区进行修复鼓励。
自卑心理在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上也有所体现,但是我们无法根据这一点把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患者区分开来。唯一的办法是从他们对生活态度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区分。如果仅仅是一句“你现在正在遭受自卑的折磨”,这句话毫无意义,起不到鼓励的作用。正如对一位头痛患者说,我知道你这是什么病症,你这是头痛。这对治疗毫无作用。
很多情况下,精神疾病患者会矢口否认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甚至一些人会说自己比普通人要强大得多。其实,面对这类情况,我们不必提问,只需要耐心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他们的日常行为会将那些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小花招充分暴露出来,这些人依靠此类小花招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举个例子,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可以做如下推测,他一定会认为:“我必须彰显出自己是一个重要人物,才能防止别人轻视我。”如果看到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总爱辅以强烈的手势,也可以断定他的心理:“我必须强调一下,以显示我说话的分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一个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动背后,都隐藏着某种自卑感。这就如同一个担心自己身材矮小的人常常踮起脚尖走路,以显示自身的高大威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两个孩子比较身高的时候看到这种行为。那个害怕自身矮小的孩子总会努力挺直身躯,绷紧双腿,甚至踮起脚跟,使自己显得比平时更高。如果采访这个孩子,他一定会矢口否认自己个子矮小。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患有自卑心理的个体是那个看起来平静、柔顺、和善、自制的人。因为自卑的表现形式成千上万。对此,我们可以举例证明。有三个孩子第一次被妈妈们带进动物园去看狮子。其中一个孩子吓得躲在妈妈的身后,说自己想回家。第二个孩子吓得浑身发抖,脸上苍白,一动不动,却硬着头皮说自己一点都不害怕。第三个孩子凶狠地盯着狮子,问妈妈是否可以向它吐口水。其实,这三个孩子都非常害怕狮子,但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和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总能在现实的环境中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假如我们保持勇气,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消除这种感觉。没有人可以长期忍受自卑感,一定会在压力的迫使下采取某种行动。但是假如一个人丧失了信心,不能够脚踏实地,就算采取办法也是徒劳的。他们的目标发生了扭曲,不再是跨越障碍,而是试图说服自己,甚至强迫自己,产生虚幻的优越感,来营造凌驾于困难之上的假象,长此以往,他们的自卑心理会越发严重,因为造成自卑心理的根源从未消除。
他们已经深陷自卑的旋涡,并且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多,最后作茧自缚,把自己困入牢笼。因此,看到类似的行为,我们要进行解析,否则会忽视这种行为的目的性。要看到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在追求一种虚无的优越感。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也不去改变环境,只是在伪装强大。他们也没有真正理解生活的困难,他们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习惯于把气撒在家人身上,成为暴君,用于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威严。长久下去,这种自卑感会深入骨髓,形成阴暗的自卑心理。
接下来,我们可以给这种自卑心理进行定义: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个体无法正确认识和面对,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面对问题时的愤怒、哭泣、辩解等,都可能是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应对这种自卑感带来的压力,他们常常做出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行为,这些行为并不是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是试图掩盖问题。这一点恰恰是对生活毫无意义的一面,真正的问题从此被搁置起来,假装看不到。这些个体会通过限制外在的活动范围和发展条件,规避可能遭遇的失败,他们犹豫不决、故步自封、掩耳盗铃,甚至被困难吓得落荒而逃。他们已经丧失追求成功的信心,而是努力保住不愿失败的颜面。
在患有广场恐惧症的患者身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表现。这些患者有一个相同的执念,那就是只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避开陌生的环境,也就避开了潜在的危险。如果这种想法一直存储在脑海,他们就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房间里,发展到最后,甚至不愿意下床活动。逃避困难的最极端表现,就是自杀。当一个人选择自杀的时候,他已经放弃了任何寻找解决办法的可能,他们已经对周围的一切无能为力。如果把自杀这种行为看成他们对外界的指责和报复,那么完全可以认为,这种自杀方式也是为了获得一种优越感,把一切责任推给活着的亲人们,突出自身的敏感脆弱,彰显别人的残忍。
通常来说,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他们刻意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遮掩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把自己放在可以掌控一切的位置上。通过这种行为,他们小心翼翼地为自己构筑起一个小小的房间,紧闭门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论是喋喋不休,还是恃强凌弱,这些外在表现取决于他们的教养。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管用什么手段,他们的目标始终不变,那就是在不费心尽力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轻易获得心理的优越感。
就像那些怯懦的孩子,当发现眼泪可以帮助他们更快达到目的,从此他将变成一个爱哭的孩子。爱哭的孩子会成长为忧郁的成年人。这些眼泪和抱怨,我将之称为水性的力量,有可能成为干扰正常合作、奴役伤害别人的最好武器。其实,这些爱哭的孩子和那些胆小内向有负罪心理的孩子一样,他们的自卑心理非常明显。这些人会主动坦露自己的弱点,自己不会照顾自己,支配他人彰显优越感的目的被深深地隐藏起来。与之相反的是,那些爱吹嘘的孩子首先表现出看似优越的情绪,但是仔细观察他们的举动,也能发现他们不敢承认的自卑心理。
神经官能症患者有一种特殊的异常表现,那就是恋母情结。在他们无法摆脱这种情结的时候,也就无法彻底治愈神经官能症。这些人把自己的活动区域限制在家庭中,他们也只想在这个熟悉的、感觉安全的区域内解决自己的性欲问题,因为安全感的缺乏,他们习惯了控制周围熟悉的人,害怕接触陌生人。这些孩子大多生活在娇宠的家庭氛围内,他们从小到大认定了一点,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圣旨,父母必须服从。他们想不到去外界寻找自己的爱情对象,只会在家庭里寻找,很自然,母亲成了他们的最佳猎物。
在这些人的爱情观念里,他们并不是寻找一个地位平等的爱人,而是想寻找一个可以被奴役的仆人,而母亲这个角色就是最适合的人选。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习惯于纠缠母亲,不让她与父亲亲近,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有恋母情结。
神经官能症患者身上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行为容易受到限制。例如,口吃症患者在与别人说话交流的时候,总是吐字不清。他们其实非常想与外界正常交流,但是自卑心理使他们无法做到。他们甚至害怕别人厌恶和自己说话,导致他们在开口说话的时候,缺乏自信,犹犹豫豫。
那些学校里的后进生、步入中年的失业者、有结婚恐惧症的人、总是重复固定动作的人、时常失眠的患者,其实他们都有自卑心理,这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那些患有阳痿、早泄、自慰甚至性变态的患者,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总是非常局促不适。如果询问他们为什么产生这种不适感,他们的答案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不切实际,对此毫无信心。
前文已经提及,自卑感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是人类改变自身环境的动力源泉。按照正常发展,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无知时,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迎接未来的生活,这同样是促进人类科技进步的根本原因。只有科技不断进步,我们的生存现状才能不断完善,我们才能探索宇宙,不断拓宽生存的环境。因此,自卑心理的存在是人类进步的基本因素。
设想一下,假如外星人造访地球,他一定惊讶人类的保守:构建团体和制度,全力保障自身安全;修建房屋避雨,做衣服御寒,铺设道路方便行走;等等。人类一定是最脆弱的群体。从某种方面来说,人类确实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物种,我们没有狮子或大猩猩的力量,许多动物拥有比人类更强大的天赋,可以独自面对生存的困难。有的动物利用成群结队来弥补个体的弱小,但我们人类所进行的合作,远远比这一切还要复杂多样。
人类的孩子是最弱小的,他们生长缓慢,需要给予多年的抚养和保护。所有人的生命之初都是最渺小的生物,人类一旦离开合作就只能仰仗大自然的慈悲才能存活,这也就是为什么没学会合作的孩子会常常陷入悲观,沉沦在自卑心理的阴影中。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即便是最擅长合作的人们,也常常陷入生活的难题。
没有任何个体会认为自己绝对安全,可以完全掌控周围环境。面对生命的短暂、身体的弱小、人生的三大问题,大家都在寻找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顺利地找到一个临时的应对方案,却永远不会对我们的成就感到完全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继续努力,唯有合作,才会给人们带来充满希望、富有意义的推动力,持之以恒地改善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
没有人会因为无法实现最终极目标理想,而变得惶恐不可终日。可以假设一下,无论是个体还是全人类,如果达到无丝毫困难的终极之境,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一切事情均可预知,未来再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要知道,我们对于生活的兴趣,就在于不可预测的未知。假如我们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世间将再无争论,再无创新发明,科学事业也走到了尽头。我们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不断重复的故事,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那些为我们带来完美想象和完美理想的艺术和宗教信仰也将变得毫无意义。综上所述,生活的挑战无穷无尽,这是我们的福气。人类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虽然不断遇到或制造各种难题,但是也同样开拓了新的合作空间、增加了做出贡献的机会。
可惜的是,那些神经官能症患者从一开始就被阻断了发展的可能。他们对生活的解读始终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个人的小难题被不断放大。我们要为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更有效办法,让他们自发前进,学会解决新的难题。让这类人也做出有益社会的奉献,而不是成为掉队者或同伴们的负担。通过不断调理患者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正常需要,赋予这些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坚信,他们一定会激情满怀地前进,拥抱全新美好的人生。
第二节 解析优越心理
优越感人人拥有,人人独有。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源自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描绘,会贯穿人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从来都是含蓄委婉的,很少直白地表现出来。我们只能通过这个人生活方式中的蛛丝马迹来寻找推断。解析一个人,就仿佛解析诗人的作品,诗人虽然只是运用了一些简单的词汇,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这些字词本身。必须通过研读领悟,才能真正把握。同样的道理,对于个人的人生观,这样一个意义复杂深远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家也必须像解析诗歌那样,不断研磨推敲,逐渐熟悉这种寻找隐喻的技艺。
前文已述,人生之初四五年间,就依靠那些不完整的经历感受、抓住点滴暗示和拼凑出的解释,得出生命的意义。遵循同样的逻辑,我们也是依靠猜测和摸索,渐渐确定自身的优越感目标,这是人一生的推动力,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努力方向,不是图表或者地理上的一个标点。人们对自身优越感的认知是不完整的,虽然他们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但是这不过是追求的一小部分罢了。就像“罗马”这个明确清晰的目标,有千万条道路通向它,实现路径却千差万别。
举个例子,一个人想成为一名医生,意味着全方位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一颗仁爱之心。我们要了解他对别人的关心能达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到他能帮助别人到什么程度。其实,这种职业是他对自身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我们只有了解他从事这个工作实现的成就,然后才能推测他进行这种补偿的心理动机。
经过调研发现,许多成为医生的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面对死亡这个残酷现实。死亡给人们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生是不安全的。或许是双亲中或兄弟姐妹中有人去世,于是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致力于为自身或亲人寻找对抗死亡增强安全感的办法。也有些人把教师职业作为他们的人生目标,但是我们必须弄明白背后真正的心理动机。如果这个人的社会奉献情感很低,那么他优越的人生目标可能是通过教师这个途径,成为一定范围内受人尊崇的大人物。或许,他只是想在封闭的环境里彰显自己的优越感。而那些拥有高度社会情感的人们,则会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们,因为他们是真心希望为人类社会福祉做奉献。因此,我们要明白,教师与教师之间,能力和兴趣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言行就代表着他们的人生追求。当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可以清晰勾勒,其个人的生命潜力就会按照需要进行修剪压缩,以适应这个目标,至于他的终极目的并没有改变,只是通过这个途径来实现个人设置的生命意义,最终实现优越心理的终极理想。
因此,我们看待每个个体,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看到一个人总是频繁地更换工作,我们要找到这其中蕴含的根源,分析这个人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行为。好比拿出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通过变换位置,看上去变得不一样了。其实,它始终是相同的三角形。
一个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一件事或许不能看出问题,需要进行整体把握分析。一个人的优越感绝对不是一件事或某些方面取得成功,就完全得到满足。因为这种优越心理是不固定的,是动态的。事实上,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状态,他的精神就会越好,面对问题时越容易找到应对之策,因为他们的思维空间是多元的,而不是局限在单一方向。只有神经官能症患者才会死盯住一个固有目标不放。
我们不可以草率地通过某些事情轻易地对此人做出评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追求优越心理这个过程,发现他们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人上人。时常会有孩子说自己想成为上帝,许多哲学家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在古老的宗教活动中,这样的目标十分常见,因为教徒们努力修炼的目的就是成为超凡脱俗的圣人,在这里,圣人就代表着上帝。尼采发疯之后,曾在给斯特林堡的信件中这样署名——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由此可见,尼采也有类似的思想。
精神失常的患者总是肆无忌惮地宣扬他们获得了神灵一样的权力。他们总是坚持自己是皇帝,或者被拿破仑附体。这些举动不过是映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他们想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万众崇拜的对象,拥有超凡的力量。也有一些人,会用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想成为主宰的想法。无论是长生不老,还是世代轮回,或者预知世界,这些都代表了主宰的意图。在宗教的理念中,上帝是永远存在的,可以穿越时间长河的阻隔,实现永垂不朽。
姑且不论这类想法是否正确,起码这都是人们对人生的解读,都代表着一种人生的意义。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接受这类定义,接受神或者圣人的存在。即便是无神论者,也渴望超越神灵,成为更高级的存在,这是一种十分强烈又普遍存在的优越心理。
一个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优越心理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将随之定型,一切行动都会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个体的习惯和行为举止都将精确无误地反映这个目标的存在。就像那些存在问题的孩子、神经官能症患者、酗酒者、犯罪分子和性变态者,他们的行为也是服务于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只是泛泛指出,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毫无用处。只有当这些人的人生目标发生转变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才会发生转变。
举个例子,有一个男孩是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成绩为什么这么糟糕?他的回答是,只有我表现出懒惰,你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我的身上,而那些学习成绩好、自律能力强的孩子却得不到这种优待。由此可见,这个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懒惰就是他最好的武器。从这个目的来看,他的做法十分完美,如果他改变了这种做法,才是最大的傻瓜。
还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家里非常乖巧,甚至有些愚钝,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好。他的哥哥恰恰相反,性格活泼还很聪明,但是举止鲁莽经常惹是生非。有一天,有人无意中听到这样的对话,弟弟对哥哥说:“我宁愿自己很笨,也不愿像你那样常常犯错。”所以,显而易见,弟弟的做法只是为了避免招惹麻烦,由于愚笨,人们对他的要求更低,纵使他犯了错,也不会遭受更多指责。事实证明,他其实非常聪明,他的行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时至今日,人们常常针对表面的问题喋喋不休而抓不住根本。无论是医学,还是教育,个体心理学都坚决反对这种片面的做法。就像一个数学成绩非常差的孩子,我们只是单纯地要求他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其实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抓住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或许他只是想通过糟糕的成绩来为难老师,或许他不想学习。如果我们单单揪住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也会有新的问题等着我们。实际上,这些孩子和神经官能症患者有着类似的问题逻辑。
比如一个人总说自己头痛,或许头痛只是他的一个手段,他用这种方式达到目的。所以,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说自己头痛,这样就可以逃避很多问题。在接触外界陌生人或者面临选择的时候,也会头痛,甚至利用这一点,胡搅蛮缠或者横行霸道。头痛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武器,他怎么舍得撒手扔掉呢,于他而言,这甚至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他可以利用头痛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也许只有当他听说头痛可以致人死的时候,他的这种症状才会不治而愈。这就好比一个害怕上战场的年轻战士,当看到电击或者军事演习,这种恐惧就会消失。当然,进行药物治疗,也可以缓解折磨,促使他们放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想法。但是只要他们的目标未曾改变,他们还会利用其他症状来继续“勒索”,比如失眠,或其他病症。
有些神经官能症患者会以惊人的速度,摆脱一种病症,然后又迅速地患上新的毛病,这些都是患者中的老手。他们就像收藏家,不断扩充自己的收藏目标。如果给他们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只会助长他们学会新的患病武器。如果我们想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必须找到他们患病的目的,然后找到这种目的和获取优越心理的一致性。
假如在课堂上,我放置一架梯子,然后爬上去,坐在黑板之上。任何看到我这种举动的人,一定会认为阿德勒博士疯了。因为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拿架梯子,为什么爬那么高,坐在那样一个并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如果他们明白我的目的,也就会理解我这样做的举动了。因为他们理解我这么做是因为内心的自卑心理,知道我希望自身变得高大,只有在这种俯瞰全班学生的环境下,内心才会有安全感。明白目的之后,大家不仅不会认为我发疯了,反而会赞赏我的办法,就这样,我如此怪异的举动也就符合情理了。
造成我如此疯狂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对优越心理的追求。如果我可以认识到自身此前设置的目标是一个糟糕的决定,我才有可能改变行为方式。如果目标没有改变,就算梯子被人撤走,我也会尝试用椅子,或者蹦跳、攀爬等,靠这些办法驱赶着自身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下去。其实那些神经官能症患者,他们的行为本身毫无错误,错在他们追求的目标。只有当他们的目标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会发生改变,在新目标的指引下,渐渐养成新的行为方式。
接下来,要介绍一个大龄女青年。她因为没有朋友、长期焦虑,来寻求我的帮助。她无法自食其力,导致成为家庭的负担。她也曾断断续续做过秘书的工作,但是因为那些老板总想骚扰她,使她被迫辞职。事实上,她也有过一份安稳工作,那个老板对她很规矩,可是她却把这种正常行为,当成对自己的轻视,最终她还是放弃了这份工作。之后,她接受了长达8年心理治疗,很可惜,这些治疗对她毫无帮助,她的社交能力毫无长进。因为她无法和别人合作,也就无法找到一个养活自己的工作。
在我接手治疗的过程中,我对她的早期童年生活进行追溯。因为不了解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就无法理解这个人的成长。这位女士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长得漂亮,极其受宠。那个时候,家庭条件优渥,她有什么愿望都能顺利实现。当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感叹,你就像一个公主那样被抚养长大。她说,确实如此,当时家里人都称呼她公主。
之后,她又说出自己的早期记忆,记得在4岁的时候,出门看到一些孩子在玩耍,他们一边跳一边说,“巫婆来了”。当时她吓坏了,跑回家询问一个女用人,世界上是否真实存在巫婆。那个女佣告诉她说,是的,这个世界不仅有女巫,还有各种坏人,他们都会跟着你。
从此以后,她就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被抛弃,这种恐惧心理被带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不敢独自离开家庭,她认为只要自己待在家里,就会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另外,她还有这样一个早期记忆。她小时候有一个钢琴老师,是个男人,有一天这个老师想亲吻她,她当时立即停止弹琴,跑去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后来,她再也不想弹琴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她在自己和男人之间刻意划下一道鸿沟。她把身体发育、自我保护和排斥异性联系在一起。让成年以后的她觉得恋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会变得敏感脆弱,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在爱情的滋润下,我们会变得温柔起来,因为喜欢对方,也会使自身容易受到来自对方的伤害。只有一个人坚信自身强大、能够自我保护才能逃脱这种感情的依赖。当然,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打算恋爱,也不可能接受他人的爱慕。并且,这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堕入情网,他们会选择亲手毁灭这段感情。他们嘲笑戏弄付出情感的对方,通过这种方式摆脱自己的软弱心态。
这个女人就是这样,但凡涉及爱情和婚姻,她就会烦恼于自身的软弱。因此在工作中一旦遇到男人对她感兴趣,她就反应过敏,除了选择逃避,没有其他办法。当她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她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她也丧失了公主待遇。虽然她曾经得到亲戚们的照顾,但并未如愿。一段时间之后,亲戚们也烦透了,不愿意关心她。于是她开始愤怒地指责,质问他们,孤单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多么危险。依靠这样的索求,她才勉强摆脱悲惨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的亲戚们彻底拒绝她的恳求,这个女人会彻底疯掉。因为获取优越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强迫亲人们照顾她,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她时常陷入这样的思想误区:“我不属于这个地球,我属于另外一个星球,在那里我是一位高贵的公主。这个地球上所有可怜的人们,都不理解我,不知道我的重要性。”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女人就会彻底精神失常。之所以还没有变成精神病,就在于还有一些亲人在关心和照顾她。
还有一个事例,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自卑心理和优越心理。曾经有一个16岁的女孩来到我这里。她从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偷窃,从12岁的时候就夜不归宿,常常和一些男孩子厮混在一起。在她2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她被判给妈妈,从此和外祖母一起生活。正如常见的隔代祖孙关系,外祖母对她非常宠溺。因为她出生的时候,父母矛盾最为激烈,她的妈妈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出生之后,妈妈也不喜欢这个女儿,母女关系非常差。当这个女孩来到我这里,我们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她告诉我说,她其实一点都不喜欢盗窃,也不喜欢和那些男孩子厮混,这么做只是为了向妈妈证明,她妈妈无法控制她。
我问,你这么做是为了报复妈妈吗?她回答,可以这么认为。
她想要证明自己比妈妈更加强大有力量,但是这个目标只能证明她害怕自己弱小,她能感受到来自妈妈的恶意,因此形成自卑心理的困扰。为了实现自己的优越心理目标,她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制造麻烦。应该认识到,如果孩子们有偷盗或其他不良行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出于报复心态的驱使才那么做的。
曾经有一个女孩,15岁的时候,失踪了8天,在被找到后,人们将她带到少年法庭。在法庭上,她编造了一个故事,说自己被一个男人绑架了,在一个房间里被关了8天。但是,没有人相信她。在接受医生治疗的时候,医生敦促她说实话。她变得十分愤怒,狠狠地扇了医生一个耳光。当我见到这个女孩的时候,我问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可以给她的幸福追求提供帮助。之后,我让她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梦。她告诉我这样的一个梦。当时,她在酒吧里,出门遇到了妈妈,很快,父亲就要来了,情急之下她恳求妈妈把她藏起来,这样父亲就看不到她了。
从这个梦中可以得知,这个女孩非常恐惧自己的父亲,为了逃避父亲暴力的责罚,她选择撒谎。应该认识到,当我们遇到一个习惯撒谎的孩子时,在他的身后很可能存在严厉的父母。正因为说出真相会带来危险,所以才要费尽心机进行掩盖。另外,也可以看到,这个女孩和她的母亲存在一定的协作关系。之后,她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有人把她引诱到酒吧里,她在那里待了8天。一方面,她害怕一旦告诉父亲,会遭受严厉责罚;另一方面,她又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彰显战胜父亲的渴望。因为长期以来的压制,让她只有通过伤害父亲才能实现心理的优越。
我们必须帮助这些追求优越心理不幸误入歧途的人。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共性,要学会换位思考,努力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把力气用在了错误的目标上。社会的进步就在于我们每个人对优越心理的正确追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哪怕点滴贡献,都构筑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但是,也只有那些在努力中展现造福他人的意愿,愿意为大众利益锐意进取的人,才能真正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如果我们运用这样的正确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
归根结底,合作是人类一切有关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根基。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共识,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所谓的行为、理想、目标、活动和性格特征的一切诉求,全部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有效合作。
没有谁生来就缺乏社会情感,包括那些神经官能症患者和罪犯。从他们懂得为自己辩解、习惯推卸责任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没有,而是丧失了改变的勇气,在自卑心理的反复暗示下,他们渐渐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在虚幻的勾画中自我安慰。
人类社会分工不同,各行贡献也不尽相同。正如所见,对于每一种目标多多少少都存在理解偏差,总能找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是人们进行合作,正需要这种取长补短。例如有些孩子擅长数学、有些孩子擅长美术、有些孩子擅长运动。一个孩子消化不良,会格外注意食物营养,在兴趣的驱使下,未来他很可能成为一位营养师或厨师。在所有这些特殊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们对自己的缺陷进行补偿的时候,他们有可能成就常人无法成就的事情。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作家这个职业需要安静的环境进行思考和创作。只要一个人的人生优越目标和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即便是与世隔绝、没有和别人的合作也没有关系,因为他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