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序言
在第三版出版之际,我认为有必要回答一些围绕本书主旨产生的问题。该书自1934年出版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第一版很快售罄,1938年再版。该书近些年在墨西哥乃至整个美洲大陆获得了广泛关注,被研究墨西哥或美洲文化的文章著作多次引用。这些事实说明本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和思想领域。一些观点(比如有关墨西哥人心理的见解)在我国变得家喻户晓,说明它们被普遍接受。但是作为作者,我最为欣慰的是这部作品推动了对墨西哥心理和文化的研究,其中既有概说,也有针对某个论题的专著。
该书的新颖立意导致学界对其所属的学科类别意见分歧,不知应算作对墨西哥生活的激烈批评还是严肃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批评界需要再过些年才能准确地定义该书:一部关于文化特点和哲学的著作。
书中的基本观点源于作者迫切地想从理论角度阐释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的真正特点。这意味着解读历史,发现民族弊病,我认为这是严肃地开展墨西哥精神变革的起点。
只要意识到并重视其产生的心理原因,我从来不认为我书里揭示的那些弊病是不可改正的。只要接受该书的观点,自然就会认同,墨西哥各项改革的坚实基础应该是改造国民性。
有人将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解读为:墨西哥人感到自卑是由于墨西哥种族身体和心理上的低劣。这和我的看法相去甚远,我一直认为,自卑不是因为真的劣等。为了解释这一点,我认为有必要说明自卑感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支撑人类生活的必要情感之一是安全感,它基于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换言之,行为反复取得成功,才在个人意识里构建起安全感。不可否认,外界环境有利与否可以严重影响该情感,但是本质上它取决于内部因素,即主体的自信。相信自身能力的人不会被沿途的困难和问题吓倒;相反地,能够激发意志,战胜困难获得满足。我们常说,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得很好,只要他能适应并超越环境。但是人类的弹性毕竟有限,经常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需求。这并不是说世界向这些人关闭了大门。这时候人类还有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办法,即他可以改造环境适应其自身能力。人可以迁移到更易达成目标的地方,也可以改变职业从事更合适自己的工作。不幸的是,人类和劳动环境的和谐,不总是取决于智力或意志,而是受限于无可避免的社会经济秩序。但是我相信,在每个人固定的生活框架内都存在自由行为的空间。
人不是每天都能按需生活。对安全感的渴望使人试图获得远远大于所需的东西。没有比获得权力更好的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了。对权力出于本能的渴望扎根在人类本性中。这就难怪很多人被权力欲望驱使,野心勃勃地想要获得能力所及的东西。假设有这样一个野心家,让我们来看看当他想实现欲望的时候他的精神领域发生了什么。如果他的所想和所能相距甚远,那么他肯定会失败、悲观。他作出反思,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错误,而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于是就会产生不自信。总之,他会产生自卑情绪。如果一个身体孱弱的人想在体育方面出人头地,却没有那个能力,很可能会导致自卑。读者应该注意虽然个人的劣势是相对的,但他的自卑是绝对的。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是拥有的实际资源和想要实现的目标不相匹配。权力的本能把他推得太远了,妨碍了他准确判断自己的能力,导致了所想和所能之间的失衡。他将得到的结果和想达成的目标两相比较,觉得自己弱小、无能,或者说是个低劣的人。然而没有人能生活在这种压抑里,如果他不迅速作出反击,就有可能自杀。他有能力摆脱这种有悖于生活的思想。有时候,他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纠正夸大个人价值的思想,那么他就能和现实和谐相处,并认为在简单活动中自己和他人一样有能力。自卑感消失了,矛盾得以解决,他也认识到了客观情况。不幸的是,不是所有高估自己的人都可以抛弃自我膨胀的思想。有一种人的心理就是使“自我”在生活中占支配地位。主导这些人的本能是权力欲。爱情、金钱、文化,在权力面前只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手段。心理学家荣格将其称为“内向型”人格。(1)这种人怎样都行,除了最基本的一样:承认自己自视过高。这种心理正是自卑感发展的沃土。但是,如果他坚持己见,又如何摆脱压抑感呢?妄自菲薄和自视过高之间的张力有时候如此之大,以至于个体变成了神经病。但是,矛盾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以个人满意的方式得以解决,即便解决方法对他不利。唯一的出路就是抛弃现实,躲进虚构。如果我们注意到自卑感从幼年或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期就开始出现,就可以理解自卑者的性格倾向于补偿自卑感。该心理非常特殊,特征鲜明。他所有的态度都是为了营造一种高高在上的幻觉。他不自觉地用生活里的虚构人设代替了真实自我,并相信那就是真的。他生活在谎言里,但是得以摆脱自卑的痛苦。
我在此简单地勾画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2)的心理学说,他一开始是弗洛伊德的门生,后来与其分道扬镳发展出了关于神经症的观点。几年前,通过观察众多墨西哥人的共同心理特征,我得出结论,墨西哥人的心理可以用阿德勒的学说加以解释。我认为,墨西哥人一些性格是用来补偿无意识的自卑感的方式。那些了解到这种情感成因的读者不会推断说我认为墨西哥人低劣。我的意思是墨西哥人自我贬低,对自我认识有失偏颇。当然我并没有把这种心理分析推而广之到所有墨西哥人,因为有可能存在其他性格类型,它们的机制应该用其他科学理论加以解释。这意味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墨西哥人的心理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这项工作也不够完善,原因之一是我几乎没有找到任何前人的研究支持我的观点;但是,一旦揭开了冰山一角,也许探索该领域的其他学者会有更多斩获。我在此不想赘述书中内容,只想提示读者,我找到了一种墨西哥人,“混混”,他们补偿自卑感的行为绝对符合阿德勒所谓的“男性倾羡”。(3)另外社会各阶层的很多人都有不自信、激进、多疑的性格特点,无疑也出于同一原因。我觉得我们种族的自卑感有其历史根源,应该在征服和殖民统治时期寻找。而自独立战争以来,当我们必须开始探索自己的国家面貌之时,自卑感开始显露。一个尚且年轻的国家想一步跨进古老欧洲文明的高度,于是所想和所能之间爆发了矛盾。解决办法就是效仿欧洲,模仿其思想、机构,构建集体的海市蜃楼,我们一旦认作现实,就人为地解决了心理矛盾。
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观点富于智慧:“想你能做之事,做你所想之事”。这是对眼高手低之人再合适不过的生活准则了。首先付出最大的努力,然后追求力所能及的目标,莱昂纳多的训诫才不会变成懒惰和吝啬的借口。可能有人会认为:人越有野心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自我。不错,但必须保持心理平衡,监控自己每一步才能不忘却在所能和所不能之间的界限;需谨记《福音书》里的真理:“没人能用思虑使身量多加一肘”。如果一个人不惜代价一味追求卓越,以此控制他人,自我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将永不安宁,永远提心吊胆,害怕谎言被戳穿。
墨西哥是个年轻的国家,年轻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我们的意志力一定有利于完善人类,改善生活,发展国力。我指出了墨西哥人的心理弊端和缺陷,但我相信前途光明,未来是我们的。也许我们犯了年轻人的错误,成年后会改正。我们的心理是尚处于幻想年纪的民族的心理,屡战屡败,直到有一天学会正视现实。我相信墨西哥的救赎,因为我们的民族不缺乏思想和活力,唯欠学习。但是学习的智慧不是在学校习得的,而只能从经验中获得。我指的是生活的学问,书本里没有,只能从生活里学到。现在墨西哥人只会赴死,需要学习生的智慧。
毫无疑问,墨西哥许多着手尝试的变革都出于完善自我的良好意愿,这表明我们存在进步的动力。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不自觉的作用力,扯了后腿。心理分析有助于发现墨西哥人灵魂里的黑暗力量,它们伪装成对高尚目标的向往,实际上企图拉低个人。虚假的价值经常被吹捧成真理。有时候盲目抄袭外国,扼杀本国的发展潜能。有时则相反,拒绝墨西哥所需的外国价值,大谈民族主义的美好愿景,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但是在所有反作用力中荒唐的模仿最为要命,表现出我们天真急切地想要越阶发展。
我反对输入各种外国思想和体制,因为不符合我国需求,与墨西哥精神上的进步力量相违背。试图把人类变成畜群的政治思想和体制泯灭了自由;把人类当成纯粹本能生物的唯物主义观点将人类的心理机制解释为生物必要性(比如性行为、捕食、权力)的结果。所有这些政治思想体制和唯物主义观点都在将人动物化。
有关墨西哥精神的形成问题,本书的最后一章阐释了我们的文化理想应该是实现新的人文主义。关于这一点,有人问及“新人文主义”(nuevo humanismo)的含义。这个词包含了对人类本质的哲学探讨,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我写了另外一本书《有关新人文主义》。当然,人类本质是普遍问题,应该抽象研究,不应援引任何个例。但是后一部作品的思想源于前一本书,两本书相互联系,一本是另一本的结果。
文艺复兴认为执着于超脱尘世的存在剥夺了人类对真实生活、对人间的关注。人文主义是一场精神运动,把人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在真实世界里,使其符合自身能力。于是,人文主义变成了一个教育体系,在所有欧洲学校里得以推广,留存至今,比如我们研究绝迹的语言从而了解古籍里描述的生活。古希腊罗马世界的真正精神在传承下来的文化中被发掘出来,而这直接得益于对古典语言的学习。我们为希腊罗马著作所吸引不是出于考古兴趣,而是因为它们里面留存着鲜活的常新的精神,在那时首次展露出来。在新的历史意识中开始觉醒的生活的意义已经在这些作品中明确存在了。这种对生活的见解就是尼采几个世纪后定义的“尘世的意义”。笼统地说,人文主义是一场自上至下的运动,相反,新人文主义应该自下而上地展开。这是时代所需。我们的现代文明有诸多因素都在推动人类向下发展,向动物化发展。所有阻碍我们下沉的作用力都逐渐失去了力量,下降愈来愈迅速,毫无羁绊。观察者无需明察秋毫就可以从很多事件中察觉非人化就发生在眼前。若干日常事件清晰表明了人类有意愿想要沦为野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中提到每一个人都属于“内向”或“外向”性格。荣格将这两种心理类型以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比较。内向性格者被比拟成通情达理的阿波罗,他们喜欢独处、思考,深思熟虑并且善于自省。内向性格者有时可能对于参与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外向性格以狄俄尼索斯比拟,他们富有活力、生动并且喜爱参与活动。外向性格的人在意外在世界的感受、物体与行为。——译者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医生、心理治疗师。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核心人物,后因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本能而与他决裂,阿德勒对社会动机与意识思考的强调更甚于性冲动本能与潜意识,于是自创个体心理学,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译者
(3)男性倾羡(la protesta viril),阿德勒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羡。他把权力和力量与男性等同,认为变得更有力量就意指为获得更多的男性特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的男性特质称为男性倾羡。——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