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1995年8月从事律师工作至今, 我一直在珠三角腹地——广州、佛山、东莞、深圳四地与企业打交道, 林林总总为数千家企业提供过法律服务。其中, 参与过国企的改制, 目睹了村镇集体企业的兴衰, 见证了台资企业的进退, 体验了港资企业与内地的融合, 更深刻感受到民营企业的生生不息。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 企业从成立时起, 就要接受现有法律法规各种规则的规范、约束, 对内要进行管理, 组织经营, 对外要与市场中各种主体交往。企业在成立、经营、发展等过程中与股东、员工、客户、金融机构、政府等形成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 每个环节的每个法律关系中都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优秀的企业都是有足够的法律风险意识, 采取措施有效防控, 在专业的法律团队的辅助下踏过种种雷区而成长起来的, 而不是频频踩雷后才找律师“灭火” “疗伤”。
工作中, 我参与处理的法律事务多数是企业已经出现的纠纷, 少数则是企业主动规范, 采取防控法律风险的措施。许多因经营不善而关闭、停办、破产的企业除个别因经济转型被淘汰外, 无一不是前期官司缠身的企业; 而绝大部分主动规范, 积极防控法律风险的企业都穿越了经济周期, 顽强地存在, 有的IPO (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开募股, 以下简称IPO) 上市, 有的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 有的发展为知名企业。这就是众多企业样本中, 是否积极防控法律风险在长时间跨度中产生的不同结果!
为此, 十年前我就萌发了写一本指导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书。曾经以企业常用法律知识立题编写, 写了一部分, 总觉得内容枯燥、晦涩, 不是专业人员难有耐心研读; 也曾以归纳企业常用法律文书的方式希望通过规范的文书范本来防范相应的法律风险, 但在将范本陆续交给客户使用过程中, 常常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甚至重新设计有关条款; 还曾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方式来撰写, 但成体系地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成本过高, 并不现实。数年间就这样边思索边写作边否定, 再思考再找方向。
三年前, 我开始系统分析、归纳数千件发生在企业的案例。这些发生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案例, 案情往往纷繁复杂, 涉及法律关系错综复杂, 案例通常晦涩难懂, 非专业人员难有兴趣通读。但多数案例法律关系的主脉络清晰, 有其共性, 在企业中普通存在。于是, 我产生一个想法: 把案例中发生的在企业中普通存在的法律关系抽出来, 用通俗的语言描写涉及一个清晰法律关系的发生在企业的故事, 然后从律师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分析, 从而指导企业防控此类法律风险。
我感觉找到了撰写这本书的方法了。为了加快这本书的写作进度, 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的专业能力, 我让团队的部分成员加入这本书的写作中, 在我的指导下, 按照上述思路, 共同参与撰写本书。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了企业在设立、股东权益、印鉴管理、合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劳资、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税务、环保、经营、职务犯罪、决策、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IPO、清算等环节常见的160余种法律风险事件, 逐一从律师专业角度进行法律分析, 提出防控相关法律风险的建议。
本书围绕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事件, 分折防控, 紧贴实务, 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法务人员及相关岗位人员实用的防控法律风险用书。
本书中所写的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事件, 可能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得不再有普遍性, 不合时宜; 书中有关风险事件的律师分析, 可能由于新法的颁布、法律的修改、法规及司法解释的出台、理解偏差等存在错漏、过时的情况。我与我的团队将关注社会经济、法律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情势变化, 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收集、分析新出现的典型案例, 以三年为一周期, 适时补充、修正本书的内容。
本书中所涉企业、人物、地域和情节, 除公开信息或新闻报道的个别公众事件外, 其余均为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请勿对号入座。
感谢参与本书创作的团队成员罗华平、张宏莹、罗慧兰、潘国海, 大家发挥专业、诚信、勤勉和效率的团队精神, 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使得本书能够按计划完成!
感谢参与校对及提供后勤支持的徐琳女士!
感谢本书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专业、细致的工作!
程旭东
2019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