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欧洲参观任意一座宏伟的中世纪大教堂,比如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或者林肯大教堂,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些建筑在数百年前竣工时是何等的恢宏壮观。即使对我们这些见惯了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科技的人来说,进入哥特式大教堂的回音空间后,也会产生强烈的敬畏感和惊奇感。
毫无疑问,一方面,这是因为它拥有广阔的封闭空间,高耸的垂直线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那高不可及、无比壮观的拱顶。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中对光和距离的巧妙运用,以及人们进入建筑时环境的突然变化所带来的感受差异。当你离开喧闹的街道,进入教堂静谧的内部空间,被绚丽的彩色玻璃、挂毯和雕塑围绕,所有这些因素累积在一起,即使你是一个来自现代社会的无神论者,也会产生强烈的感受。和中世纪的人们一样,初入教堂,你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整座建筑带来的那种浩瀚澎湃的美学冲击。
中世纪宗教建筑中华美壮丽的内部空间并不只是吸引眼球而已,其特殊的声学结构所产生的混响和共振能带来听觉上的永恒感,这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建筑内部的共振使声音听起来不断延伸,而非逐渐消逝,而这正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滥觞。人们发现,在其他地方熟悉而平凡的人声,在教堂里却会呈现出新的音色。那时,宗教文本的歌唱,比如素歌或单声圣歌这样简单的无伴奏旋律,似乎能将单纯的语言转化为更加神秘的东西,如今听来亦然。
宗教音乐和建筑的精神特质都根植于世俗世界,又由此升华。就如教堂高耸的拱顶由深植地面的束柱支撑,素歌悠扬的旋律也是从吟唱的音符中逐渐升起的。这些旋律线的广度虽然受到人类音域范围和呼吸长短的限制,但它们叠加累积形成余音绕梁的回声,似乎达到了超越人类所能企及的境界。
中世纪时期,人们在声学领域进行了惊人的探索。虽然仍然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出发点,但精心设计的宗教音乐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繁荣发展的见证。在那几个世纪,通过不断创新,演唱者和作曲家创作出了丰富而复杂的音乐作品。他们的音乐就像大教堂宏伟的外观一样,有力地冲击着中世纪听众的心灵。鉴于中世纪的大多数基督教信徒都目不识丁,更无法阅读用拉丁文写成的礼拜文字,这些高耸的建筑中不断萦绕、回响的美妙音乐所产生的感观美必然和我们如今听来一样,甚至比如今更加令人陶醉。
现代生活中充满了来自声音、色彩、商品、食物、速度等各种方面的刺激,这让人很难理解宗教建筑中丰富的感官体验对中世纪民众产生的强大影响。对现代人来说,单一、无伴奏且没有和声或明显节奏的音乐可能一开始会显得有些奇怪和单调,但只要仔细聆听,人们仍然会感受到有力的冲击。或许正是因为相对简单,它似乎能帮人排除杂念,让人在充满喧嚣的现代文化中寻得一片难得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