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猴子的“援交”市场
2009年11月5日,台北《中国时报》有则记者蔡鹃如的综合报道,新闻标题吸引了我的注意:《猴子“援交”经济学 生存有道》。现将该则新闻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学者指出,动物不会以言语协商,也无法缔约,但它们经常交换货物和劳务。研究猴子交配行为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动物学家古莫特(Michael D.Gumert)表示,这可称为“大自然经济”。
……
古莫特待在印度尼西亚丛林20个月,研究长尾猕猴群居行为,并观察其“交配市场”后发现,公猴努力为母猴抓虫洗脸顺毛,报酬就是可以交配,一小时四次,而且母猴一试成主顾,之后不太可能再跟其他公猴交配。如果公猴市场供过于求,公猴性交易的代价就会提高,清理门面服务的“汇率”,会随供给与需求改变。公猴奇货可居的地区,只要为母猴梳理毛发八分钟即可,但若竞争激烈,公猴得工作十六分钟才能一亲芳泽。
而性不是丛林里唯一可以交易的东西。猴群中有新生儿报到,雌长尾猕猴会排排站,帮猴妈妈清理门面,只为了抱一抱初生小猴。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诺伊(Nonald Noe)及汉默斯坦(Peter Hammerstein)创造了“生物市场理论(biological market theory)”,以解释灵长类动物的互惠行为和不成文交易。该理论主张,商品与交易对象的价值随供给而变动。古莫特的发现则和两人的研究不谋而合。
丛林市场与人类资本市场一样,供需才是主宰。诺伊的弟子塞西尔·弗如特尔(Cecile Fruteau)发现,群居的南非长尾黑颚猴中地位卑微的雌猴接受训练后,为猴群打开了苹果盒,地位也瞬间水涨船高,其他猴子对她巴结有加。
令研究人员更惊叹的是,尽管动物世界没有一套表面上的体系,但和人类系出同源的灵长类动物对于劳务与商品,却有与生俱来的概念。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猴群中无形的协商与交易,意味着“强者生存”的老调不见得正确,改为“合作才能生存”似乎更恰当些。
市场行为显露动物本能
事实上,除了猴子以外,从许多非灵长类的动物行为中,亦可观察到市场的供需变动,只是这个供需变动是通过市场的破坏为之。以狮子来说,一头公狮通常都配有数头母狮成为一个家族,在公狮的努力下,每头母狮都会生下小狮子。现若荒野中出现一头雄狮侵入原狮群家族的地盘,原狮群家族中的公狮就会奋不顾身地冲出,想把入侵的雄狮打跑。在两头雄狮展开血淋淋的争夺与保卫战之时,原来狮群中的母狮会悄悄地把小狮子藏起来,之后静观两雄战斗结果。若原来的公狮卫冕成功,入侵者铩羽而归,原狮群家族一切都归于平静。但若原狮群家族中的公狮不幸战败,而被赶出狮群家族,入侵的公狮不仅接收原狮群家族中的所有母狮,也会把原来母狮生的小狮子一一找出来,全部杀死,不留活口。母狮看到自己的小狮子被咬死,不久就会开始发情、受孕、再生下小狮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家族。这种生物的家族现象不仅出现在狮群中,河马的家族也很相似。
狮子家族的现象呈现市场经破坏后再产生供需的特殊情形。在此所说的市场是指幼狮的市场,入侵的公狮必须把原来公狮的子嗣全部杀死,才能创造与原来母狮的“交配市场”,也才有可能繁衍自己的子嗣。在狮子的世界里,“交配市场”是靠市场的破坏,而不是像猴子般,靠的是梳理毛发服务。
竞争手段的取向转变
在动物世界里,交配与繁衍常常是动物或生物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唯一关心的事,有些动物以激烈的体力竞争赢得“交配市场”,有些动物以优美的羽毛而出线,也有些动物以优质的服务胜出。不论是比体力、体态还是服务,都可视为生物界“交配市场”的价格,谁出的价格比较高、比较好,谁就有比较大的机会争取到“交配市场”;而在非一夫一妻制的生物族群中,出价越高的生物,在交配市场中的市场规模就会越大,当然也更有可能成为小区域市场中的垄断者。
生物世界中,不论经历多么残酷的方式争取“交配市场”,主要目的都是繁衍,留存自己优秀的DNA。而在人类的商品与服务市场中,厂商争取市场的主要目的则是在于利润最大化。当然,优质商品的DNA是厂商制胜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上,狮子般的掠夺竞争方式,在现代的商业社会里,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方面及法律方面的规范。相对地,像猴子般以优质服务为取向的市场竞争形态才是未来激烈竞争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