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ì)三(sān)计(jì) 借(jiè)刀(dāo)杀(shā)人(rén)
敌(dí)已(yǐ)明(mínɡ),友(yǒu)未(wèi)定(dìnɡ),引(yǐn)友(yǒu)杀(shā)敌(dí),不(bú)自(zì)出(chū)力(lì),以(yǐ)《损(sǔn)》推(tuī)演(yǎn)。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是指该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立场不明不定。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本卦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敌人和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不如诱导友方去消灭敌人,自己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了。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攻破敌阵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小故事】
春秋末期,齐简公命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
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
子贡便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在齐国攻击弱鲁的过程中,被异己趁机侵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齐国若能转而攻打吴国,倒是可以轻易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
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做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于是,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必定强大起来,之后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这样一来,吴国不就可以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
之后,子贡又马不停蹄地说服越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这样一来,鲁国还是不能真正解危。
于是,他又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愿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
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
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
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
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又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如此一来,鲁国不仅从危难中得以解脱,而且损失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