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人的幸福快乐程度与物质财富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却与人的道德修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与快乐的时候,通常不是得到物质财富的时候,而是在精神上摆脱一切人为的束缚与烦恼的时候,或者超脱自己的七情六欲而不被其奴役的时候。所以,永恒的幸福与快乐不是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得到,而是靠“品德高尚”得到。
一个小沙弥,化缘时与一个农妇发生了争吵,双方互不相让,最后竟撕扯起来,结果把对方的脸都给抓破了,其他和尚赶来,才把他们劝开。
老师父得知一切之后,并没有教训小沙弥,反而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农妇送布匹赔礼道歉。这样一来,那个农妇也通情达理了,说这个事情都怪自己,不该和来化缘的小沙弥争吵并动手。
从农妇家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很难看清道路,一个没注意,老师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沙弥扶起师父后,狠狠地踢那块石头。老师父制止了小沙弥的行为,对他说:“石头本来就在那里,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去的,不能怪它啊,我应该向它道歉才对,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
小沙弥愣了一会儿,终于领悟了,他非常自责,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今天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加强个人修养的提高,学会吃亏,乐于吃亏。”
德是万福之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认为,人世间的大善莫过于修德。修德之人,修养会很好,自有容人之量,不会为身外之物左右心境。而且,厚德之人的朋友也多,因为他们能包容别人的过错,能理解别人的想法,更会以默默的爱心去原谅和感化对方。
北宋名相张齐贤当年由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几个银器藏在怀中,张齐贤在门帘后看得清楚,却不过问。
后来张齐贤晚年做了宰相,他家里的奴仆也有很多都做了官,只有这位偷银器的奴仆一直没有官职俸禄。
一天,这位奴仆趁空闲时间跪在张齐贤的面前,说:“我侍奉相公您的时间最长,凡是比我后来的人都做了官,相公唯独漏了我,这是为什么呢?”他一边说一边不停地哭。张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却埋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了我几件银器的事吗?我把这事藏在心中已经三十年了,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位居宰相,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么可以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的份上,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的家,到别处去自己选择个安身之所吧。因为我既然揭发了你过去的事,你必定愧对于我,就不能再留下去了。”仆人听后非常震惊,大哭着告别而去。
看,这就是有德之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智慧。德与利相比,利轻如鸿毛。厚德载物的人不做空虚的说教,是真正不计前嫌地谅解对方,理解对方的难处,是有德之人。
从前,有个小徒弟,他对所有的事都有怨气,整天都在喋喋不休怨这怨那。他的师父看在眼里并不去说。
有一天,小徒弟又开始了埋怨,师父过来让小徒弟去取一些盐来。小徒弟唠叨不断:“拿个盐这么小的事儿也让我做!”尽管不情愿,小徒弟还是把盐取了来,师父看了看他,说:“去拿个水杯,倒上水。”小徒弟噘着嘴照做了。
“喝下去。”师父说。小徒弟撇撇嘴,虽然不解,还是喝下了那杯盐水,但是一口又吐了出来。“味道如何?”师父看着他问。“很咸。”小徒弟老老实实地回答。师父笑而不语,让小徒弟又拿了一把盐和自己一起到湖边去。
来到湖边后,师父让小徒弟把手中的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他说:“舀点湖水,现在你喝一口。”小徒弟遵照命令,喝了口湖水。师父问:“有什么味道?”小徒弟说:“没啥味,很清凉。”师父接着问:“有咸味吗?”小徒弟说:“没有。”
此时,师父对着这个常常抱怨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其实人生的牢骚就如同这些数量有限的盐,而这些牢骚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承受牢骚的容积的大小,即心胸大小。当你感到要发牢骚时,就把心胸打开吧,让承受的容积放大些,当心胸的容积不是容纳一杯水,而是一片湖的时候,你就不觉得要发牢骚了。”小徒弟点点头,醒悟了。
厚德载物的人心中有一片广博的湖水,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为善并不难,重要的是要“以德润身”,好品德如同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所以,要成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把自己修炼成为有大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