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能靠克隆技术复活吗
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以后,他的身体被火化,大脑被科研机构保存了下来。大脑中的细胞,无论是神经细胞还是胶质细胞,都是“体细胞”。如果这些细胞还完好无损,是不是能用这些体细胞制造全能干细胞,再用全能干细胞无性繁殖出一个爱因斯坦呢?这个爱因斯坦和一个多世纪以前出生的爱因斯坦是否一模一样呢?
遗憾的是,以目前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这是做不到的。原因就在于,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不仅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我们能通过无性繁殖得到爱因斯坦的身体,但是却无法复制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由此带来的他的精神活动。
遗传因素无疑是重要的,它能决定我们人体的性状,比如肤色、血型、容貌、身高,以及患各种病的概率等。那遗传因素会不会也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的特性,如性格、脾气、反应速度,以及在某些方面(如音乐、运动、数学、绘画等)的天赋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40天的人类胚胎
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几百亿个神经细胞彼此连成复杂的网络来实现的。这个网络的形成过程是由非常复杂的机制来控制的,涉及数百个基因的活性。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基因的活性也会有微小的差别,这些差别综合起来,就会使每个人在出生时脑中已经建立的神经联系彼此不同。
但是遗传因素只能搭建一个精神活动的“最初平台”,它本身并不能提供任何外来的信息。这就像一台刚刚组装好的计算机,有了硬件和软件,但是还没有任何数据输入。不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信息可以“加工”,也就生产不出任何“产品”,也就没有任何精神活动的产物。而在神经系统初步成形之后,即使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信号的接收也已经开始了。这些信号(比如听觉信号)就会沿着预先“设定”好的通路进入,并且在与此相关的回路中进行“加工”。胎儿出生以后,接收到的各种信号大大增加,脑中的各种回路也就“忙碌”起来。
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彼此连接,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突触是沟通神经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部位
所以当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外部刺激和信号处理过程对大脑的“改造”就已揭开了序幕。而大脑一旦开始接收和处理外来信号,自身也会同时发生改变。人一生的精神活动,其实就是在不断改变脑中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信号传递的路线及其强度)。由于每个人每天的经历不同,输入的信号不同,脑中所建立的联系也不同,这就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了。就算爱因斯坦的身体能够被“复制”,由于这个“替身”出生后的经历和原来的爱因斯坦不一样,即使他在逻辑思考方面有过人之处,也不一定会对物理学感兴趣。
而且像思想、经验、知识、技能这些后天形成的东西,是以神经联系和回路的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的。它们既不能被“发送”到DNA中,也无法输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通过无性繁殖能够传递下去的,主要是DNA所携带的信息。所以爱因斯坦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研究计划,都随着他的去世而灰飞烟灭了。新的“替身”不可能在爱因斯坦“真身”的知识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所以在精神活动方面,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已经逝去的“巨人”,而只能依靠现在活着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努力。(朱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