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艺术
2012年3月7日 周三
昨晚鸿晟看到樵叟最后的那段话笑个不停,之后又和我说,这些话恐怕要拿掉才好,因为以这种态度去说那些无知的考生,似乎有些“不作兴”吧。我却不以为然,樵叟说过莎士比亚在骂那些没有乐感的考生吗?哪个读者会这样联想啊?真是的。然而,没有美感的脑袋,这“粗鄙的灵魂里”——这是什么人说的,忘了——还能有什么充满情爱的灵魂么?
【山寂樵叟】
真抱歉,昨晚写的话,让你们争论起来了。鸿晟的忧虑是有道理的,从来就有读书斜着看的人,万一他们以为我们说那些毫无审美经验的考生就是坏人,这就麻烦了。可我们说的是美感与心灵的问题,优雅和自尊的生活追求的问题,用不着对号入座啊。
因此关于这些问题,应该做几句总结:习乐者的自尊心,恐怕还来自于他对艺术音乐的社会意义所持有的认识。这实际上和我们前几天讨论的关于教师心理素质涉及的问题是同样的。
学习艺术音乐之所以让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那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崇高性:它让听众感到精神的愉悦,体验到来自于生活中的美;它让听众从音乐声中反思自己的存在现状,以及反思人生的价值,这是触及人的灵魂塑造的艰巨工程,因而也是最有意义的事业。
毫无疑问,在一个拜金主义猖獗的时代,可以说越是能满足人之现实基本欲望——感官满足、娱乐搞笑——的写作和表演越是能够得到市场的青睐;而鼓励人们超越现实、追问存在意义、追求自由精神的艺术,必定是门前冷落,少人问津的。
前两天看到一则报导,谓一个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一定名声的数学博士生,拒绝了导师为他安排的深造,决定从事能够尽早地挣钱的职业。这一决定竟然还得到不少青年伙伴的支持,但这却使得导师和他的同事们唏嘘不已。这则报导使我想起俄罗斯钢琴家雅布隆丝卡雅[1] 在回答焦元溥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雅布隆丝卡雅
许多极具天分的亚洲钢琴家,他们在学校里是顶尖的学生,也能在国际大赛上得到很好的名次,但他们往往仅止于此……这可能是古典音乐对他们而言,只是学习科目,而不能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价值与生命。[2]
我想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段话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对事业的态度,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乡音无改】
关于学习音乐的学生入选条件,这几天来已经说了很多了,但不及你的这几行字:要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没有这点精神,一切空话都不必再说了!
注释
[1].雅布隆丝卡雅(Oxana Yablonskaya,1938—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师从戈登维瑟,多次在国际大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