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桑树一身皆可做良药
桑,是桑树的简称,为桑科桑属植物桑,各地各处均可生长。桑树古老,种类甚多,一般认为,山桑高大,家桑较小,南方种桑养蚕,种类繁多均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有桑上寄生,桑根白皮。汉代以后,人们不断研究发现,桑树本身的入药品种甚多,如桑根、桑皮、桑枝、桑叶、桑葚、桑寄生、桑螵蛸、桑耳、桑沥、桑黄、桑霜等。可以说,桑,全身都是宝!
如果从古代文明史的发展来说,有一种树改变了世界,估计在众多树木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桑树了。桑叶是蚕的主要饲料,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流传广远,丝绸之路涵盖了中国古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这些名字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方面,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上述谈到桑树的商业文明价值,其实桑树的药用价值亦十分宝贵,它一直默默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桑树浑身是宝,先说桑葚,在民间被称为“人间圣果”,广受欢迎,更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补品。桑葚,又称桑仁、黑武葚、桑实、桑果等,为桑科落叶乔木桑树的成熟果实,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每年4~6月,桑葚呈红紫色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备用。成熟的桑葚质油润,富有糖性,味微酸而甜,入食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足者为佳,故民间有“五月桑葚赛人参”之说。桑葚性味甘而微寒,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之功,为中医常用的滋补强壮药,《本草纲目》言其“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滇南本草》言其“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随息居饮食谱》言其“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营养研究表明,桑葚含糖、鞣酸、苹果酸、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能补充胃液的不足,增强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并能刺激胃肠,使消化液分泌增多,蠕动增强,因而可帮助消化,促进大便排出。所以对于习惯性肠燥便秘的孩子,效果尤佳。选用桑葚以紫黑者为佳,《本草新编》载:“桑葚采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平素大便稀溏或泄泻的孩子不宜服食。
再说桑叶,是蚕宝宝的美食,养蚕人有了桑叶喂蚕,才能换来我们的罗锦。桑叶更是中医人的处方良药,《神农本草经》将“桑叶”称为“神仙草”,古书中记载: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可有“疏风清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之功效。在临证处方中,诊治小儿肺系疾病,我多选用霜桑叶,就是经过深秋霜打后的叶子,可以起到生津润燥之佳效。我还常用“桑叶”止汗,可谓是“收汗之妙品”。温病名方——“桑菊饮”就是以“桑叶、菊花”为君药,起到“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作用。桑叶经过水煎后,能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清香味,可有祛风、明目、乌发之效。桑叶与菊花煎汤内服外用,可治头痛、眩晕、脱发等证。据民间传说,晚年的慈禧太后能有一头令人艳羡的秀发,是与常泡桑叶水饮用有关。桑叶与黑芝麻相配伍,可治因肝肾阴虚导致的老眼昏花、头晕目涩等证。将桑叶经过蜜炙之后,可用治疗小儿肺燥咳嗽。如果把桑叶制成茶品,也是极好的,每日饮上几杯,可清肝肺之燥,滋润生津,真是既简单又方便。
桑木是桑树的木材,也可为药用,一是木材所烧成的灰,名桑柴灰,可治水肿、金疮出血、目赤肿痛等证;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名桑霜,可治疗噎食积块及痈疽疔毒;三是老桑树木材的结节,名桑瘿,可治风湿痹痛、老年鹤膝风等。
桑树还有一个宝物,就是中医人常用的“桑螵蛸”,是桑树上面螳螂产卵时所用的卵鞘,味甘、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之功效。《药性论》:“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之。”我在临床中,对于小儿遗尿证的治疗,常加入此药,每有佳效。
本人据古治瘫用六桑,研制的治瘫散治疗小儿脑瘫,其方由桑白皮、桑枝、桑葚、桑寄生、桑螵蛸、桑叶组合而成。可谓桑树一身皆可做“良药”!
桑木还可以做弓,叫作桑弧;桑叶的枯枝可以当干柴;桑叶为养蚕的主要饲料,还可以当作土农药;桑木还可以制造生产用品,如车辕、家具、乐器、雕刻等。不禁感慨,这么一棵朴实的桑树,竟然全身都是宝。可以说,不管从药用价值还是商业价值,“桑”都是十分珍贵的,很好地造福于人类。我们不可辜负了大自然的馈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