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贫困人群具有明晰性
中亚各国的贫困化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剧烈转型而加速发生的,中亚国家在国家类型上既属于发展中国家,也是转型国家,因而在贫困问题的某些方面既具有转型国家的贫困性质,又具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性质,同时还具有各国自身特殊的国情。在发达国家,贫困人群往往分布为一个一个的“散落点”,很难用一个共同的职业、性别或年龄来界定他们,而在世界大多数落后国家,贫困人群往往又很模糊,因为贫困者随处可见,广泛分布于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和各种身份。对中亚的贫困人口进行深入剖析之后则较为容易把贫困群体划分出来,这是中亚贫困问题的一个显著性质。
(一)失业者
对于大多数处于转型初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够成熟,财产性收入对于绝大多数民众而言十分有限,以劳动换取劳动工资是他们获得生活来源的主要手段。对于中亚各国有劳动力的广大民众而言,获得就业机会对于生活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失业对这部分人群则意味着生活失去着落而沦为贫困阶层。中亚各国在独立之初出现高贫困率和贫困程度的加深在很大程度上与就业率低、失业人口比例大紧密相关,因而,失业人群成为贫困人口的主要成分之一。
图2-14 中亚各国历年就业率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千年发展目标指标》,(2009,英文)。http://mdgs.un.org/unsd/mdg/Data.aspx.
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出发,一般而言,经济正增长往往带来就业率正增长,就业率增长则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可以通过职业劳动获得劳动收入,进而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中亚各国的就业率与其经济增长情况大致保持同步水平,即经济严重下滑阶段劳动就业率也随之下降,失业率则相应增加,而经济恢复增长的阶段则劳动就业率随之提高,失业率则相应降低。
图2-14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各国在独立后各个时期就业率的变化趋势。从该图可以看到,中亚各国经济情况最差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就业率下降最严重的时期,如果对照该时期各国贫困率水平,也是贫困率最高的时期,这充分表明了就业率与贫困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各国就业率大致在1997~1998年前后开始出现增长,这与中亚各国经济在该时期出现恢复性增长有关。
就国别而言,哈萨克斯坦历年是中亚各国中就业率最高的国家,正如前文数据所显示,哈也是中亚各国贫困率最低的国家。数据表明,塔吉克斯坦是中亚各国中就业率最低的国家,这意味着塔吉克斯坦有最高的失业率,与此相关,塔吉克斯坦也是中亚各国贫困率最高的国家(见图2-3)。
(二)妇女
妇女贫困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它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问题往往十分突出。其原因十分复杂,如文化传统、妇女就业歧视、男女同工不同酬等。中亚各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虽然在苏联时期普遍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性别观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中亚地区的伊斯兰传统文化对妇女参与现代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亚各国独立后热衷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回归”,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比之苏联时期甚至有所下降。以就业为例,独立后的中亚各国妇女就业率大大低于男性,没有工作的妇女往往只能作为家庭主妇,难以通过社会劳动获取收入,对于那些离异的无业妇女则生活更加艰难,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哈萨克斯坦1991年男性就业率为72.2%,女性为56%,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6.2%;2000年男性就业率为68.1%,女性就业率为55%,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3.1%;到2007年,男性就业率为69.9%,女性就业率为58.2%,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11.7%[22]。从趋势上看,这一差距在减少,但是从绝对差距来看,妇女就业率长期远远低于男性。
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男性就业率为67.8%,妇女为51.8%,妇女就业率比男性低16%;2000年男性就业率为67.6%,妇女为49.9%,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17.7%;2007年男性就业率为69.7%,妇女就业率为48.8%,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20.9%[23]。从趋势上看,吉尔吉斯斯坦妇女就业率与男性相比差距在逐步扩大。而且从2007年妇女就业率为48.8%来看,超过半数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不能获得就业,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
塔吉克斯坦1991年男性就业率为60.1%,妇女为48.9%,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11.2%;2000年男性就业率为48.1%,女性为42.8%,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5.3%;2007年男性就业率为59.3%,女性为50.1%,妇女就业率比男性低9.2%[24]。从趋势上看,塔吉克斯坦妇女就业率与男性就业率差距在近年略微扩大,但是从整体上看妇女就业率不高,接近一半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不能就业。
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男性就业率为60.3%,妇女为48.9%,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11.4%;2000年男性就业率为59%,妇女就业率为 49.6%,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9.4%;2007年男性就业率为62.6%,妇女为52.6%,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10%[25]。从趋势上看,妇女就业率与男性差距有所扩大,而且就业率较低。
土库曼斯坦1991年男性就业率为61.8%,妇女为50.6%,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11.2%;2000年男性就业率为64.9%,妇女为54.2%,妇女就业率低于男性10.7%;2007年男性就业率为63.4%,妇女为53.9%,两者差距为9.5%[26]。从趋势看,妇女就业率与男性就业率差距略有缩小,但是妇女就业率仍然较低,接近一半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没有获得就业。
中亚各国妇女除了就业机会与男性不平等外,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新现象,在苏联时期男女差距约为30%,即妇女仅能获得男性70%的工资,”“但是独立后这种趋势不仅仅继续存在,而且实际上加深了”“妇女仅仅能获得男性工资的40%”[27]。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的显著存在导致妇女贫困在中亚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三)单亲或多子女家庭
单亲家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某一方早逝或者婚姻破裂而造成。在经济生活中,单亲家庭往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家庭而言,由于劳动者工资水平较低,单亲家庭意味着家庭收入机会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降低,父母的某一方养活子女和家庭的负担更为沉重。中亚各国独立后历经经济和社会剧烈转型,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其中,离婚现象不断增长就是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该现象直接导致了单亲家庭[28]的增多,这类家庭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以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情况为例。
吉尔吉斯斯坦2004离婚的夫妻数为5311对、2005年为6097对、2006年为6870对、2007年为7371对、2008年为7419对,从该数据看,4年间吉尔吉斯斯坦离婚家庭增长了39.7%,而且离婚家庭呈逐年增长态势[29]。
塔吉克斯坦情况类似,2001年塔吉克斯坦离婚夫妻数为2239对、2002年为2257对、2003年为2383对,2004年为2587对、2005年为2885对、2006年为3018对、2007年为4752对[30]。从该数据看,7年间塔吉克斯坦离婚家庭增长了1.12倍,同样是呈逐年增长趋势。
由于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加之医学条件恶化导致节育手段缺乏等原因,中亚各国平均每名妇女的生育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农村地区尤其如此,多子女家庭在中亚国家普遍可见。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各国中出生率最低(唯一人口负增长的中亚国家)和平均家庭规模最小的国家,即便如此,截至2007年,哈萨克斯坦平均每个家庭有4.18口人,平均每个家庭子女数为2.04个,农村远远高于这个数值[31]。如果用年龄段表示,该国0~14岁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28.7%。
吉尔吉斯斯坦人口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该国近年来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多子女家庭比例很大,城市家庭中普遍有2~3个孩子,农村家庭大多有3~4个孩子。有数据显示,2001年时该国0~14岁儿童占全部人口比例高达35.2%。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各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多子女家庭在该国十分普遍,城市家庭一般有2~4个孩子,农村家庭普遍有4~5个孩子。2001年时该国0~14岁儿童占全部人口比例达42.4%,在很多以农业为主的州这一比例超过55%[32]。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大国,也是中亚人口增长最多的国家。根据调查显示,乌兹别克斯坦平均每个城市家庭有2~3个孩子,农村地区家庭有3~4个孩子[33]。该国0~14岁人口比例约为38.3%。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各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有3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十分普遍,农村家庭子女更多,该国0~14岁人口比例约为37.9%,说明该国儿童比例大,相应多子女家庭也较多。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家庭中劳动力比例大则意味着该家庭获得就业机会也大,依靠就业获取生活来源的可能性也就大。中亚国家多子女家庭是一种普遍性现象,如果该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少,或者有人出现失业,则这样的家庭陷入贫困境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家庭。“吉尔吉斯斯坦贫困家庭的平均成员数为5.4人,而整个国家平均家庭成员数为4.7人”,“家庭成员中成年人越多则导致贫困危机的机会就越低,因为贫困与家庭挣钱的潜力有关”[34]。
(四)退休人员、残疾人、儿童和学生等
退休人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退休人员大都是因为到了退休年龄而离开工作岗位,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或企业提供的退休金。在苏联时期,虽然这部分人群获得的退休金收入大大低于退休前的工资收入,但是由于苏联长期执行稳定的而且是“低价格”“高补贴”的物价政策,加之退休金基本能按时足额发放,因而退休者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独立初期,中亚各国一方面由于经济急剧下滑,国家财政状况严重恶化,靠国家财政根本无力承担对这部分人群的退休金支付能力,而养老金改革又不能及时跟上,因而拖欠退休金成为普遍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亚有的国家拖欠退休金最严重的时候多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通常不能足额发放。另一方面,面对恶性通货膨胀,原本就很低的退休金严重缩水,退休金对于改善退休人员的生活可谓杯水车薪,这是造成退休金领取者成为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人群之一的主要原因。90年代后期,有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革,而且这一改革卓有成效,该国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观。即便如此,退休人员仍然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比之其他社会人群,他们受贫困威胁的概率仍然很大。
残疾人、儿童和学生也属于中亚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些群体的共同特征是没有劳动能力,他们主要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亲人资助等方式获得生活来源。中亚各国在独立初期甚至有的国家至今由于财力有限,对这部分人群的救助和救济能力仍然很弱,因此他们是典型的易贫困人群。以人群总量较大的儿童生存状态为例。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哈萨克斯坦“仅11%的农村儿童能得到学前教育”“15.3万残疾儿童中仅有三分之一有机会得到特殊教育”“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包括孤儿和残疾儿童被儿童机构收养”2007年哈萨克斯坦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达1万人之多[35]。
吉尔吉斯斯坦“5岁以下儿童很多都患上了维生素A缺乏症”“在农村地区,绑架新娘和强迫婚姻现象仍然存在,家庭虐待和忽视儿童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辍学率增加,特别是在那些被强迫结婚的女童中较为普遍,流动人口子女已很少有上学机会,贫困家庭无法负担每月书本费和其他零杂费用”[36]。
塔吉克斯坦“婴儿死亡率(92‰)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8‰)令人不安。产前和产后护理不足,营养不良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妇女和儿童贫血率极高,十分之一的人受甲状腺肿折磨,约四分之一的儿童受到维生素A缺乏症影响”[37]。
乌兹别克斯坦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2.6万人,“3岁以下儿童有四分之一发育不良,维生素A缺乏症是常见的,超过一半的人口患有碘缺乏症”[38]。
土库曼斯坦的儿童死亡率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较高水平大为降低,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0‰,排名世界第65位。土库曼斯坦农村儿童的生存状况并不容乐观,“仅有22%的人口能获得安全饮用水”“因为期望青少年帮助干农活,一个学年只有150天。土库曼斯坦这样的课程安排很独特,学校删除了一些基本核心科目或提供短期课程”[39],这表明土库曼斯坦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
对中亚各国贫困人口样本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中亚的贫困问题具有结构性特征,它是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而凸显的,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贫困人群均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而丧失社会竞争力或者本身就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这部分人从身份上往往被“固化”,当国家对社会结构难以在短期内作出有利于他们的调整时,贫困人群自身克服贫困的能力便受到种种制约。从贫困理论上说,这是一种“能力型贫困”,即他们不具备改变贫困命运的能力,这种贫困具有顽固的稳定性,在大多情形下,它依赖于制度性力量的介入方能获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