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俄地区合作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区域合作,该区域的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区域的合作研究揭示了中国在与周边国家合作中的客观规律。笔者首次提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通过开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共同构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进而将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联系起来,形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伞”型模式。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的提出不仅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也为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改变东北亚一体化现状寻找到了突破口。
本书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一是打破了国际区域合作以整个国家为单位的经验和理论。目前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都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也是国家,因而中俄合作新模式的提出丰富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内容,拓宽了研究对象范围。二是打破了国际区域集团的主导国是发达国家的理念。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发达国家,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附属地位。三是以两国部分相对落后地区合作的后发优势将成为推动区域集团化形成的主要力量的论证,来充实区域集团化的有关理论。
实践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突破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中俄区域经贸合作现状,寻求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推动双方技术贸易的发展。中国东北三省不仅可以引进俄罗斯先进的技术,也可以输出其自身具有优势的技术,从而实现双方技术互动发展。二是东北地区的振兴离不开俄罗斯,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是中俄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深化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实现中俄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中俄两国区域经贸的合作与发展,重新确立中俄两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俄两国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政治大国,两国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双方在东北亚甚至世界上的地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一是发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推进中俄区域合作升级。发展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技术贸易战略,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争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通过技术领先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创造新产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与自然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未来技术产业必须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新技术往往会成为建立国际性重要新产业的基础。通过发展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提升产业素质,从而提升比较优势,突破多年来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以货物贸易合作为主的瓶颈,促使双方的合作向技术贸易和产业合作的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培育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等,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中国浙江嵊州领带集群、中国浙江海宁皮装集群等。在已有的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突破地域,充分利用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优势,通过中俄两国部分地区产业的共同发展来形成新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
三是构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伞”型合作新模式。目前,东北亚各国都在探讨后“雁”型模式的建立。韩国提出了“东北亚中心国家”的概念;俄罗斯制定了“东部地区发展战略”,通过东部地区的对外联系,发挥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在此,中国提出了“振兴东北”,加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激活中俄区域合作的潜力,形成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它的区域效应该是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活力所在,它能改变东北亚传统的以日本为领头“雁”的合作模式,形成东北亚“伞”型合作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形成的支撑力量源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战略,源于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源于中俄两国政府的积极努力。
在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在中俄区域合作方面提出了如下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升级的突破口,发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把扩大贸易合作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
第二,探索了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即突破国界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特点是资源、技术互补型,它是中俄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主要推动力。
第三,提出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模式应该是“伞”型模式,即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为伞柄,它是“伞”型模式的支撑点,并以此为制高点向四周辐射,通过伞骨将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结合起来,形成东北亚合作的新模式——“伞”型模式。
本书的基本架构包括八个部分。
(一)“伞”型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
中俄区域合作的“伞”型模式是指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在大力开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凝聚中俄区域互动发展的合力,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确立中俄在东北亚经贸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区域效应将呈现“伞”型,以中俄区域合作优势为伞柄,通过伞骨——能源、科技、资金、物流、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将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联结起来,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模式的发展。从理论角度来说,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为国际技术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溢出、技术创新等效应提高技术输出国和技术引进国的技术水平;技术进步促使同质企业和相互关联企业在空间上不断聚集,形成完善的产业技术链条,多条类似的产业技术链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
(二)“伞”型合作模式的形成机理
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是发展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的重点和关键所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通过生产要素流动、深化分工、促进制度创新和社会资本利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等途径,发挥区域经济效应。具体来说,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第一,带动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增强中俄区域合作;第二,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本、韩国的区域合作发展;第三,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总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为中俄区域经济增长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重建东北亚经济格局,确立中俄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因而中俄各级政府有必要为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
(三)“伞”型合作模式的制导环境
中俄区域合作“伞”型新模式的提出具有其重要的制导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相邻国家或地区都谋求通过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因而只能通过部分地区率先实现一体化,再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临近,经济互补性强,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2007年俄罗斯政府提出的“东部开发”战略,以及双方不断进行的战略互动,为促进两国合作建立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而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伞”型合作模式的现实依据
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动力是新模式的现实依据,因为中国东北三省的产业对先进技术存在大量需求,而俄罗斯的产业技术优势与东北三省的需求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尤其是俄罗斯东部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潜力巨大。俄罗斯政府高度重视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对外技术合作,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俄罗斯东部地区对外技术合作困难重重,但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高新技术转移将会不断走向成熟,政策将会不断完善。中国东北三省急需俄罗斯先进技术的产业不仅包括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石化等传统产业,也包括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技术需求是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技术贸易的动力,是推动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建立的重要现实基础。
(五)“伞”型合作模式的保障条件
以俄罗斯技术水平为保障是新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应立足俄罗斯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实用技术的领域,俄罗斯技术转让项目的科技含量直接决定中国东北地区引进俄罗斯技术的水平。在当今世界102项尖端科学技术中,俄罗斯有77.45%处于世界前列,其中52项占据世界主导地位,27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西伯利亚分院的材料学物理研究所国家科学中心在新材料工艺学、激光物理学研究所在光电子与激光工艺方面、生物化学研究所在生物工艺方面、催化研究所国家科学中心在化学工艺与催化方面的技术研究,都在世界同类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西伯利亚的高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航天技术设备(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其他卫星)、民用与军用飞机(包括飞机发动机与航空技术设备)、系列核动力设备、电子技术(包括硅生产技术)、激光技术(包括制造和使用高能激光处理各种技术难题)、硅技术、速器技术、建立在应用新一代催化剂基础上的催化剂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基因工程)、煤炭深加工及煤炭化学、信息技术及多门类仪表制造技术等方面。俄罗斯的技术水平是“伞”型模式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新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六)“伞”型合作模式的客观基础
“伞”型合作模式的客观基础在于:一是俄罗斯国内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兴起,说明其要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其重要的步骤就是以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促进开发。二是加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贸易合作。2003年,中国振兴东北地区战略提出后,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更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中俄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是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建立的基础。从目前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贸易情况来看,双方的传统贸易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贸易商品结构单一、贸易方式有限等。利用博弈论对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贸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方的不断重复博弈将推动中俄贸易继续向前发展,不仅传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中俄产业合作将促使双方贸易合作向多领域、高层次发展,促进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双方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博弈过程。三是全面发展边境贸易。在中俄长达四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就有三千多公里,黑龙江省的边境贸易是中俄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鉴于此,“伞”型合作对推动中俄区域的合作与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七)“伞”型合作模式的逻辑起点
以国际技术贸易为先导形成产业集群的“伞”型新模式,强调的是模式的逻辑起点,重视中俄科学技术合作的推进作用。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技术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援华建设。2000年以后中俄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技术合作环境和技术政策的不断完善,推动东北三省同俄罗斯技术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以区域内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园区、技术合作中心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平台,通过科技人才与技术设备流动、合作研究与开发、技术知识产权转让等多种合作方式,促进双方科技交流及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区域内合理配置,实现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中俄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
(八)“伞”型合作模式的实现途径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构建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是“伞”型合作新模式的重点和支撑点,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及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本书提出了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井”字发展模式。以中国东北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产业及化工产业四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中心,以相关政策和相关产业为支撑,以技术交流与合作为纽带,构筑具有地方国际化特色、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即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形成能源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业集群。
为了推动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尽快建立,并发挥其区域效应,本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增强政府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引导作用。东北三省的政府应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联合研究设计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完善技术合作机制,调动对俄技术合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对俄技术合作中心与科技园区的功能,树立崭新形象从而加大对俄的吸引力。第二,充分发挥中俄区域技术合作的先导作用。创新双方合作方式,针对大项目合作可采用“2+1”“1+1”和“1+1+1”模式,培育地方国际化技术交易市场,定期举办专项技术博览会,整合东北三省的先进技术,形成对俄技术品牌。第三,全面提升中俄区域产业合作的辐射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带动作用。
正是由于研究的应用性,所以对中俄区域合作的现实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是突破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中俄区域经贸合作现状,寻求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推动双方技术贸易的发展,中国东北三省不仅可以引进俄罗斯先进的技术,也可以输出自身具有优势的技术,实现双方技术互动发展。二是东北三省的振兴离不开俄罗斯,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是中俄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深化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实现中俄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中俄两国区域经贸的合作与发展,重新确立中俄两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俄两国都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政治大国,两国经济的发展为增强双方在东北亚甚至世界上的地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陆续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获得了企业、政府的肯定和好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通过经济合作促进中俄双方的政治合作。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彼此可以互动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政治合作的助推器。中俄经贸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会增强双方政治互信,丰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巩固两国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促进双方人文交流,推动中俄两国文化中心的建立。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俄罗斯地域宽广、文化灿烂、民族多样、景色优美,通过经贸合作带动双方在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或举办大学生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是巩固中俄双边关系发展的基础。
第三,中俄在世界上以同一种声音说话,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可以增强双方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中俄是邻国、大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对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以及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可以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笔者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