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与西风东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千里眼”: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工具的发展史。人类的祖先最初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肢体和感官在大自然中谋求生存。后来他们发明了工具——石器、棍棒和弓箭,这是手臂的延长;他们发明骑马和驾车,这是腿脚的扩展。石器后来被更坚固、更锐利的青铜器和铁器所取代,人手和腿的功能一步步地进展,征服自然的力量也日渐加强。

同时,人们也渴望能扩展眼睛的观察功能,扩大耳朵的听觉功能。看得远、听得远,在狩猎活动中,就意味着能得到多于其他人的收获;在战争中,就意味着增加一分胜利的机会,避免一分流血的可能。三星堆遗址里瞳仁突出、耳郭飞扬的“纵目人”面具(见图1-1),反映了先人对增长视力和听力的渴望[1]

图1-1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纵目人”面具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人们创造出了目力超常的神话人物——离娄。据说,他生活于黄帝的时代,能在一百步之外看清楚一根毫毛的末端。诸子百家的著作《孟子》《韩非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及屈原的《楚辞·九章》中都谈到了离娄。而具有超常听力的则是著名的乐师——师旷。后来,产生于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更将离娄赋予了“千里眼”的特异功能,师旷也具有“顺风耳”的功能。可惜他们两人都效力于昏君、暴君——商纣王麾下,曾经以其超常的视力、听力轻易地识破了姜太公的伏兵之计,致使姜太公惊呼“似此二人先知吾心内之机,如何捉得二人?”[2]当然最终还是正义战胜邪恶,二人被姜太公设计擒拿、处死。元杂剧中杨景贤的《西游记》里也有“千里眼”离娄的角色。

在明代,以《武王伐纣平话》为蓝本创作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千里眼”和“顺风耳”都改换了名字。“千里眼”叫高明,“顺风耳”叫高觉,分别是桃精、柳鬼。二人的结局与平话中的相似,被姜子牙挖了千年桃、柳之根,用狗血淋头,最后擒拿处死。而吴承恩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也是延续了以往的传说,塑造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形象,这回二人成了玉皇大帝殿前的侍卫。

在民间宗教里,“千里眼”和“顺风耳”是道教的保护神,在祭祀黄帝轩辕氏的寺庙中,他们的位置类似于佛教寺庙中的哼哈二将。

在东南沿海老百姓的妈祖崇拜中,也有他们的位置。相传受制于姜子牙奇谋而败逃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心有不甘,妖魂盘踞在湄洲屿西北方的桃花山上。他们状貌狰狞,目似铜铃,齿如短剑,身高丈余,声若铜钟,来去如飘风闪电,时常出没作祟,危害在海上打鱼和行船的人们。妈祖听说,便来收服他们,为民除害。可是他们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竟然调戏妈祖,要妈祖做他们的老婆。妈祖于是和他们约定比武,如果妈祖输了,便当他们的老婆,如果妈祖赢了,他们就跟随妈祖救世济人。大战一场后,妈祖赢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放下屠刀,成为妈祖的左右护卫。笔者在澳门的妈祖阁摄下了这两位精灵的图片,如图1-2所示。在台湾彰化的妈祖庙里也有他们的神位,如图1-3所示。他们正是古代行船者千年期盼的反映,超常的目力和听力无疑是避免海上灾难以及克敌制胜的法宝。

图1-2 位于澳门妈祖阁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图1-3 台湾彰化县“玉凤宫”中保卫妈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中华民族曾经成就了众多伟大的发明创造,有我们在上小学时就学到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有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光学方面,中国古代也有若干记载和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很早就发明了铜镜,先人们以铜镜为对象,对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反射现象进行了研究,也造出可以聚焦太阳光线而引火的“阳燧”。

《墨子》一书中谈到了“小孔成像”现象[3],将透光的小孔称为“端”。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了“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4]的以冰制透镜取火的试验。

又据考古发现,在扬州汉墓出土了水晶放大镜,可将物体放大四五倍[5]

《旧唐书》卷一九七记载说:贞观年间,南方一“林邑国”,进贡“火珠”,即水晶球,“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6]。这里所说的火珠,显然起到了凸透镜的作用。凸透镜能够聚焦,可以对日取火,这是它当时被作为贡品奉献的重要原因。火珠之事,在《南史》《梁书》《魏书》中也都有记载。这表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展,以珠取火的方法也逐渐普及了起来。甚至还有记载说,某一富豪,家中设宝庭,内藏大珠若干,导致火灾,烧其珠玉1/10。在检讨失火原因时指出,“皆是阳燧干燥自能烧物”。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卷三中进一步解释了“小孔成像”现象,提出了类似现代光学中“焦点”的“碍”的概念,即“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在论述“阳燧”时,他说道:“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7]

但遗憾的是,使人的眼睛得以望远的发明,不是中国人成就的。它来自同一块大陆的西端——欧洲。中国在光学上落后于欧洲,因而不能先于欧洲发明望远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的不发达。从上述引证的中国古代光学成就中,我们看到,没有一项是通过使用玻璃仪器取得的。有关专家认为,是中国发达的陶瓷业制造出精美、耐用、保温而又便宜的瓷器器皿,排挤了玻璃器皿,因此造成了玻璃业的萎缩。而透明的玻璃镜片恰恰是光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工具。英国《玻璃的世界》一书的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几何学,则是中国光学相对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对空间和光的认知”“正是几何学的核心”[8]


[1] 王红旗在《三星堆人有望远镜吗》(《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第20页)中称“纵目人”面具表明三星堆人已经有了类似望远镜的发明。笔者认为,这只是反映他们的梦想或宗教崇拜。

[2]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第70页。

[3] 《墨子·经下》:“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意为:“墙壁上出现物体的倒影,是由于光线照射到物体后聚焦于屏上之小孔”,“此种成像以及造成倒影的长短,都是由于存在小孔的缘故”。《墨子·经说下》:“景。光之人,熙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彰内也。”意为:“影子是因为光线像箭一样射在人体而形成。足遮蔽了下面的光线,因此成影于上方;头遮蔽了上面的光线,因此成影于下方。人的或远或近的存在、小孔与光线,所以能在墙上形成倒影。”即此三者为小孔成像的必要条件。参见水渭松《墨子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第261页。

[4] 张华:《博物志》,祝鸿杰译注,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7,第146页。

[5] 徐善卿:《中国眼镜史新探》,《眼屈光学专辑》1989年第7期。

[6] 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七),中华书局,1975,第5270页。

[7] (宋)沈括:《梦溪笔谈》,冯国超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44页。

[8] 〔英〕麦克法兰、马丁:《玻璃的世界》,管可秾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