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补充
1.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他出身于仕宦家庭,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他从小博览群书、受过良好传统教育,像哲学、历史、佛学等,都有着很深的根底。他到过香港、上海等地,看到西方资产阶级治理社会很有一套,思想上颇受启发,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坚强的信念:中国只有通过变法才能自强。
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立万木草堂,宣传西方思想,为变法制造舆论氛围。光绪二十一年,他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多名,联名上书请愿,要求变法。由他起草的118万言的上皇帝书,打破了清朝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是一次破天荒的壮举。1888~1898年,他先后7次上书,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在其影响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决定变法,光绪皇帝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并权衡利害,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令。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并下令捕杀康有为等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国外。此后,康有为开始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但始终没有停止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然而,由于未能随历史潮流前行,康有为在海外组织保皇会,他坚持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并在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丑剧,写下了一生中的最大败笔。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17岁中举后,他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梁启超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少有的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梁启超批判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他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以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他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词,像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1901~1902年,他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为完备,该文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3.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出生于北京,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吉林四平附近)。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东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由于皇子载淳只有6岁,咸丰帝临终前任命政务王大臣八人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慈禧于是联合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权,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西太后再次垂帘听政。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光绪帝实际仍居于傀儡地位。1908年光绪帝驾崩。她命立醇亲王载沣之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于11月15日慈禧因病而逝,后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47年,人称清朝“无冕女皇”。慈禧的一生,经历了1840~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在其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其执政能力颇受争议,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
4.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1871~1908年),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同治帝没有子女,载湉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载湉登基时4岁。从正式即位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当成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是慈禧专权的政治需要。载湉4岁起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亲政”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但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遇到大事光绪仍要向慈禧太后请示。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面临危机,“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他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从此被慈禧囚于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光绪帝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