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新方位:新疆现代文化研究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大学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为

(一)必须坚持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在新疆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学要传承、创造、实践、引领社会文化,发挥大学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必须要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

关于“文化自觉”,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所谓“各美其美”,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要以自己最美的东西为美;所谓“美人之美”,就是要以开放的眼光,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有利于本国、本地区的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所谓“美美与共”,就是立足于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土壤,把新疆人的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整合、创新,创造出既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特色的现代文化。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风骨和品格的从容坚守,是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的尊奉和虔诚。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大学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成为社会文化自强的先驱,这是大学的文化责任之所在。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充分的尊重,对传统文化在新疆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功能要有深刻的认知。新疆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抵御外侵、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面向未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新疆现代文化发展的母体,要有自觉传承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是要对现代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正确的把握,对现代文化的培育、重构要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使命感。一种文化只有具有自我反思和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每一种文化,都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要站在现代文明的基点上,理性分析新疆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现实和发展趋向,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发掘,以未来发展为方向做好文化转型,促进文化的现代化,进而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三是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对多元文化进行吐纳与整合。新疆高校的各族师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同时,大学又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窗口,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校园。在新疆高校,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校园中进行着交流与对话。大学应努力成为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自觉担负起对不同文化的鉴别、选择、吸纳、创新的责任,在校园中突出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在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中,共同推动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文化总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但总要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培育和壮大社会主流文化,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新疆现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引导现代文化建设的方向,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五是大学应当成为文化自觉最高的场所。文化自觉不单纯是个体的自觉,只有当它内化为新疆每个人的文化自觉时,才能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才能形成支撑新疆社会发展的现代文化体系,而大学正是完成这个转化的关键。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才不至于陷入文化建设上的盲目,才能真正通向文化自强。因此,大学文化自觉的回归、提升与实践,便成了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理所当然的路径选择。

(二)必须坚持强化自身的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创造力

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创造和传承,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换言之,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体反映,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灵魂和理念。“大学文化具有综合性、独特性、创新性和先导性,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是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6]所以,大学文化“因饱蘸了文明史,所以具有震撼力;因饱含民族精神,所以颇具传承力;因有人文精神,所以颇具魅力”[7]。为此,大学要担负引领现代文化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1.对大学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要有新的认识

虽然大学引领文化的职能与生俱来,但它对社会文化的服务更多的是自发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大了大学对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新疆现代化的现实,提高了对大学和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希望,需要大学以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担当引领文化的使命。所以,大学要提高建设大学文化的自觉性,要把引领现代文化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精心谋划,着力研究,采取有力措施,使大学文化建设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成为自觉的行动。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要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那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发展现代文化,坚决抵制和剔除腐朽文化,理性批判和改造落后文化,特别要坚决抵制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和“三股势力”对大学的渗透。

2.要积极建设大学的育人文化

大学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培育和塑造人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空气,洋溢在大学的每个角落,无所不在,这种空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卓越品质。育人文化就是要用现代文化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等要求,贯穿育人的整个过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先进的思想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开阔的世界眼光、系统的现代知识,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养成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那就是怀着对人类的尊严、福祉、公平、公正,对人类的命运、自由意志、灾难、痛苦、幸福的尊重、理解和深沉的关心,以此为基点去辨别善恶。”[8]这不仅对学生个体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3.要坚持建设大学的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是大学引领文化的最高价值体现。大学的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一定是创新文化主导的大学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应该是大学的强项,但现代大学并没有展示出它应有的优势,这也是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的薄弱环节,新疆的大学也是一样的。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有体制的问题、人才选拔模式的问题、大学办学评价体系的问题等,但主要还是观念上缺乏创新理念。尽管人们现在普遍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没有在教育理念、人才理念上真正有所突破。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尊重大学的办学规律,给大学应有的自主权和空间,同时给大学应有的支持和指导,使大学能够按照自身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大学来讲,要努力创造一种宽容、自由、诚信、信任、耐心的学术环境,使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氛围中进行。要坚决抵制当前存在的学术浮躁和不同程度的学术腐败以及功利主义等不良文化倾向的侵蚀。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潜心求学问,最终自然有收获。创新文化的建设还取决于我们要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学术研究的兴趣。

(三)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守住大学文化之魂

现代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核和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现代文化的精髓,也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建设现代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应该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弘扬者。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是真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疆的大学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潮复杂多样、思想观念正确与错误交织,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错综复杂。特别是国内外“三股势力”,把与我们争夺接班人作为分裂中国的战略重点,加紧对大学的渗透。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披着民族的外衣,以宗教和民族作为划分敌我的判断标准,利用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分裂和民族仇视的宣传与渗透。他们颠倒是非,杜撰历史,歪曲事实,对于思想认识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被他们的反动宣传所麻痹和迷惑,看不清事实真相。因此,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绝不允许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入校园,绝不允许宗教进入校园,这就是新疆的特殊性。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指路明灯,引领着社会进步。新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疆人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新疆人的共同理想,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又是青年中的领跑者,他们有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8]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艰巨任务。新疆的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始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大学生成为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强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始终是新疆的大学在引领现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3.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在新疆历史上,新疆人团结一心、精诚报国、共同抵御外侵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终形成了“患难见真情”的中华民族精神整体。在新疆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各民族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新疆始终处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最前沿。“三股势力”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幌子,加紧对新疆的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维护新疆人民利益,是新疆人爱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最高表现形式。当前首要的是强化新疆人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国家意识的公民,不可能成为一个爱国者。特别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要把对国家意识的弘扬和灌输放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首位。培养国家意识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认同”教育,培养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只有具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才会超越民族、宗教、地域等意识,把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新疆高校引领现代文化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强堡垒。

4.始终自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简言之,就是怎么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当今社会,由于一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们确实耳闻目睹或经历了社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得不让国人反思文明时代的道德滑坡。这些社会现象也蔓延到新疆的大学校园,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校园中也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标准上发生严重错位。在他人看来是丢脸、耻辱的行为,但对有的学生来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考试作弊,说话不诚实,急功近利,言而无信等,还有的学生有钱不缴纳学费,却去高档场所消费,娱乐享受。有的学生享受着各类奖、助学金及各类补贴,却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不知道感恩。还有的学生享受着国家优势教育资源的培养,却把民族和宗教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对国家认同意识不强等。当前对全体国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对大学生来讲,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他们的荣辱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新疆,在全社会形成与公民身份相符的道德规范非常重要,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也是新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断强化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

当前,新疆处在变化、变革、创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重大变革,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时代需要和呼唤大学发挥引领文化的作用。大学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创新追求、精神追求和真理追求为目标,努力发挥大学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撑和文化引领。作为大学人,我们有理由坚信: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春贤:《变化变革 敢于担当 务求实效 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11月3日,http://www.tianshannet.com。

[2]江泽民:《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3]周肖兴:《大学文化初论》,《南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杨国欣:《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大学引领文化的职能探析》,《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展望》,《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李灿:《论现代大学的第四职能——引领文化》,《高教与经济》2008年第2期。

[7]赵存生:《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24期。

[8]戈世平:《大学应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术界》2005年第1期。

本文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1] 杨海萍,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