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传统农区的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把结构调整放在保增长的首位,通过优化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

第一,从理论上说,危机本质上就是由结构失衡引起的产能过剩,是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结果。危机是经济自身进行强制性结构调整的机制。所以,只能通过调整才能渡过危机,谁先调整结构谁先渡过危机。

第二,结构调整确实要在特定时间内忍受某种程度的增长损失。结构调整就是放弃一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重新选择另一些新的产业和产品进行生产,而产业和产品生产的转换肯定需要时间,所以转换期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增长。但这种损失既不可避免,也是值得的。因为没有结构调整和增长损失,新的生产结构就建立不起来,新一轮的增长也就无法在新的需求结构引导下开始。因此,要正确处理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不能以保增长为借口拒绝调结构,必要时,宁可牺牲短期增长,也要硬着头皮调结构。只有调整结构,才能为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奠定基础。

第三,短期内调结构与保增长的最佳结合是依托现有产业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产品结构。河南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是在特定区域资源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这是其一;其二,河南资源型产业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聚集了大量具有该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形成了区域比较优势,想一下子放弃该产业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其三,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仍会处在重化工业发展时期,整个中国的工业化需要能源原材料作支撑,总要有地方来生产和供应这些产品;其四,短期内要保增长,还得依靠这些产业来支撑。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对河南来说,调整结构不是不要这些产业,而是要提升此类产业的内在品质和竞争力。所以,增加这些产业产品的加工深度,拉长这些产业的链条,提升这些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等等,就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安阳鑫盛机床公司董事长说得好:一吨钢卖3000元,变成铸件就是7000元,再变成机床就是数万乃至数十万元。由钢变铸件、由铸件变机床就是结构调整。林州凤宝钢铁公司将自己生产的钢变成无缝钢管,就给自己的产品找到了市场,既调整了结构,又保证了原来产品的满负荷生产,这是最好的结构调整。

第四,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向是扩大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普通加工工业甚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借此弱化资源型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这就要将结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鼓励加工工业发展的层面上。这有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消费等政策向加工工业倾斜;二是加大对支撑加工工业发展的大量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第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危机是一种强制性结构调整机制,这种结构调整不仅是产业之间比重的变化,也包含同一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即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创造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的重要契机,也创造了产业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重新布局的契机。目前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已经如火如荼,但是承接地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我们一定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上升为省级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筹划,认真组织,切实有效地使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改善经济结构、增大加工工业比重的重要措施。

根据过去的经验,每当危机过后,国际资本就会大举涌入中国这样的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国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是如此,此次金融危机过后也会如此,河南要做好承接外部资本涌入的准备。

第六,把握国家调控政策导向,加快发展满足普通人消费需求的最终产品制造业。应对危机的4万亿刺激计划绝大多数投向了“铁公机”等基础设施领域,这一方面导致短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也使得投资和消费的扭曲程度加大。随着人们对危机影响认识的加深,结构调整的呼声日益高涨,加大消费比重成为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调控政策的着力点。而刺激消费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收入分配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表2 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相关年份基尼系数与人均GDP对比

从表2可以看到,伴随着人均GDP的迅速上升,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上升的速度更为惊人,25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由1981年的0.284增长到2006年的0.496,而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在同样处于经济高增长阶段时基尼系数保持了较为合理的水平,尤其是中国台湾,其基尼系数最高才为0.32,表明我国大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差距过大。所以,调整收入结构,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一定是未来时期内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

因此,未来满足普通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和产业一定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第七,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提升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重要的不在于产业升级,而在于转换商业模式,努力通过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塑造使自己上升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第八,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建设支持力度。一个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最终要靠人才和技术来支撑,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是蓄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


[1] 本文是2009年6月为时任河南省委书记主持的专家座谈会准备的发言稿。该座谈会于7月举行时正逢我在内蒙古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因此未能参加并在会上介绍观点。后压缩整理发表在了《河南日报》理论版上。——耿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