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期货市场的发展规律

美国期货市场是现代意义的期货市场的发源地,也是迄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完善、最规范的期货市场。通过对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的总结,可以看出推动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发展规律,客观认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清楚地为期货市场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定位。

一 美国期货市场在全球及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期货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期货市场,基本集中了世界各地的主要商品和金融产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投资机构,美国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一直是世界最著名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所,其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10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期货交易规模前两位的交易所。2006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合并成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之后,美国继续保持世界期货交易所的霸主地位。2008年3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以94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后,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期货交易所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合并后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将获得美国期货和期权交易95%的市场份额。因此,美国期货市场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美国期货市场在世界期货市场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经过160余年的发展,美国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最成熟、最完善的期货市场的典型代表。根据美国全国期货协会(NFA)的统计,2002年、2003年和2004年1~10月份的世界期货期权交易总量分别为6217.28、8112.73和7403.40百万手(单边计),其中美国的交易量为1844.90、2172.52和2298.40百万手(单边计),美国交易量占世界交易量的比重分比为29.67%、26.77%和31.04%,近1/3的交易量在美国。美国期货市场股票指数、利率等期货价格成为全球经济走势的晴雨表,美国期货市场农产品、能源、金属等期货价格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基准。大豆、玉米、小麦的国际贸易基本是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石油、有色金属、棉花、食糖的期货价格影响着这些产品贸易价格的形成。

从美国自身来看,由于美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它也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组成部分,对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资金、稳定生产经营活动起到重要作用。

从表1-1和图1-1可以看到,美国期货期权交易量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动呈正相关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给期货期权交易量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促进了对期货期权交易的投资和保值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期货期权交易量的增加对于降低经济体中各种价格的不确定性、稳定生产经营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并且期货业作为金融业的组成部分,期货行业本身的运行也带来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能够直接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表1-1 美国期货期权交易量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图1-1 美国期货期权交易量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二)将期货市场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工具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期货市场作为美国金融衍生市场的代表性市场,在国家竞争中的战略工具的作用与日俱增。2000年12月15日,美国第106届国会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简称CFMA),该法案首页写道:“重新批准并修改《商品交易所法》(CEA),旨在建立期货市场及场外交易(OTC)衍生品市场的法律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及其他目的。”该法案的颁布表明,美国要改革金融衍生产品和衍生品市场,以确保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法案最重要的一点是,取消了自1982年以来对期货合约及其期权合约的禁止性规定。法案不仅在衍生品的交易方式上赋予了美国期交所及其他机构相当大的自由度(如准予机构参与者的交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不受《商品交易所法》限制),另外还建立起对衍生品结算组织的监管架构。

在该阶段,美国期货市场已不仅仅是作为价格发现、回避风险的有效工具,进一步发展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提高美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地位的一种战略性目标。

(三)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得到广泛认可

美国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成熟、完善的期货市场的典型代表。其价格发现功能、回避风险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显示了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期货市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主要体现在:

(1)期货市场成为生产经营者回避价格波动风险的主要场所。

以美国农产品期货为例,约有90%以上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期货交易,其中大农场主直接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中小农场主则通过合作社等形式间接进入期货市场。

(2)期货价格成为指导生产经营决策以及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信息,利用期货价格作为现货贸易的定价基础成为一般的贸易惯例。

由于美国期货市场完善的交易制度和众多的市场参与者,使得期货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与之相关的各种供求信息,期货价格成为一种权威性价格,成为指导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美国期货市场股票指数、利率等期货价格成为全球经济走势的晴雨表,美国期货市场农产品、能源、金属等期货价格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基准。在大豆、小麦、有色金属等商品的贸易活动中,交易商普遍采取“点价交易方式”,即现货交易的价格是以某一期货价格为基准,然后加减一个升贴水来定价。这种点价方式使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融合在一起,两个市场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政府部门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将期货价格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如美国政府在确定土地休耕和农产品补贴政策时,就重点参考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相关产品的价格。

(3)政府鼓励交易者利用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

对于特定产业,尤其是农业,美国具有相当程度的保护。由于采取农业补贴或贷款方式带来的巨额财政负担,并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美国于是在1996年4月出台《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修改法》,该法取消了实施了60多年的产品价格与收入支持政策,联邦政府不再扮演粮食的最后保护者。政府通过引导农民参与期货或期权交易,以市场化的避险方式化解和分担农民的市场风险,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督促农民根据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合理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美国农业部从1993年生产年度开始,鼓励伊利诺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的部分农民进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期权市场,购买玉米、大豆和小麦的看跌期权,以维持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替代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1993年农户参与期权交易的数量为956家,1994年为1285家,1996年为1569家,上升幅度较为明显。现在,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与农产品期权交易。

(4)政府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予以充分认可和支持。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1999年美国期货行业联合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一种与生俱来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将这些风险分配给那些最有能力且最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种化解和转移风险的过程改善了市场形成各种金融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机制……合理的、非扭曲的金融产品和资产价格信号将有利于促使企业家更合理地分配实物资产资源,从而创造出在消费者看来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毫无疑问,这一过程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金融衍生市场本身的附加值来自于提升财富创造过程的能力。”美国财政部前部长萨默斯在2000年3月17日第25届国际期货业年会的演说中指出:“作为广义的资本市场的核心,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促进价格的有效发现和分散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上述引文充分肯定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它通过转移风险,降低实际经济领域的风险和融资成本,促进生产性投资和经济的增长,促进资本和稀缺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 透过美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总结期货市场发展规律

美国期货市场经过16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带有商会性质的组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期货市场,其成熟和完善也是一个逐步、渐进过程。通过对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的总结,可以看出推动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发展规律。

(一)市场需求是期货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美国160多年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市场需求是期货市场产生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对回避价格变动风险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价格风险无处不在,人们需要寻找回避价格风险的工具,才有了期货制度和期货市场。1848年,在美国农产品市场存在供求矛盾、价格剧烈波动的不利情况下,由市场主体自发组建芝加哥交易所的前身,形成了标准化合约、允许对冲平仓、保证金制度以及建立统一结算机构等有别于现货交易的期货制度。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汇率开始频繁波动,给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带来风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受到威胁。197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设立国际货币市场分部,推出外汇期货合约,从而开创金融期货先河,为金融品种推出了避险工具;1973年石油危机,使物价翻了几番,石油冲击直接导致了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使工业生产下降14.8%,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3%。直接导致了能源期货的产生,1974年纽约商业交易所尝试推出了交割地为鹿特丹的燃料油期货;1978年,该所推出了2号取暖油期货合约,从此推动了世界能源期货的发展历程,美国成为世界石油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之一。从美国期货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从最初的农产品商品期货,到能源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等,各种期货品种的产生总是与相关商品或资产的价格波动相联系的。由于价格风险存在,经济主体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这种市场的需求是期货交易制度创新和期货品种创新的最根本的动力。

2.对投资工具的需求

期货市场既是回避风险的场所,同时也是投资者利用对价格的预期获取风险利润的场所。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制度、对冲机制等交易制度的设计和产生,从某种角度看,实际上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具有杠杆效应、避免实物交割环节、具有高流动性的便利的投资工具。各种金融期货及期权产品的产生,更是给投资者提供了种类繁多、可以组合使用的新型投资工具,满足了美国各种基金及各类投资者对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的需求。也正是各种各样大量的投资资金的参与,承担了价格波动的风险,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了期货市场的发展。

3.竞争、联盟的需求

交易所作为提供期货交易服务的场所,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交易所在不断发掘新的期货品种的同时,也寻求与其他交易所的合作,以联网、合并等方式来提高交易所的竞争力,扩展市场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化期货市场的形成。

4.对创新的需求

期货市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创新,这实质上是由市场参与者、期货交易所、政府等各种主体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产生的对创新的需求。现金交割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股票价格指数等期货品种的快速发展;期权交易方式的产生,降低了期货交易的风险,扩大了市场的交易规模。在创新需求的推动下,美国期货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制度完备、监管有效、品种丰富的世界期货市场中心。

(二)创新是期货市场保持活力的源泉

从期货市场发展历程来看,期货市场与创新密不可分,它是期货市场保持活力的源泉。

1.品种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业越多,就越需要品种丰富、功能齐全的期货市场来分散和转移风险。美国商品期货市场经过160年的发展,目前共有商品期货和期权90多类200多个品种。期货市场包含农产品、有色金属、能源等商品期货、各种金融期货以及自然灾害、商品指数等新型期货,构成涉及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一个丰富的品种系列。期货品种创新,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为交易所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丰富的品种使期货市场能够在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发挥其经济功能。

2.技术创新

期货市场交易技术的不断创新,有效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化交易系统在扩大期货市场的时间、空间概念,以及为交易所之间的合并联合提供了技术保障。1996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第一次在交易池中使用电传打字机,提高了交易指令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1967年,在交易池采用新型电子报价显示屏,使价格传输速度缩减至数秒钟;1970年,在行业领先使用远距离计算机报价及数据处理系统,开创了美国期货交易计算机远程交易记录;1989年,启用并完善电子化的交易指令传输系统;1994年,推出电子交易系统ProjectA,在芝加哥、纽约、伦敦、东京、悉尼和新加坡等主要城市可以使用;1995年,启动Markplex系统,通过互联网提供延期报价、数据查询等商业服务,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交易所;1998年,将场内公开喊价交易方式和电子交易系统ProjectA对接,进行24小时连续交易;2000年,与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成功启动a/c/e系统。可以说,不断采用新技术,创建新系统,培育和发展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

3.监管模式创新

最初的美国期货市场没有政府监管,依靠交易所自我管理。市场操纵现象发生使得交易所无法实现有效管理,转而寻求政府力量。从1922年的《谷物期货法》、1936年的《商品交易所法》到1974年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2000年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美国期货立法逐渐完善。监管机构最初由美国农业部和商务部联合监管,其后设立专门的由司法部长、农业部长和商业部构成的商品交易委员会,再后来成立独立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机构从松散、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管理,最终形成由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交易所自我监管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模式,这一监管模式的创新为期货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仿效。

4.国际合作模式创新

期货交易所的激烈竞争压力促使美国期货交易所进行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通过跨国界的联网合作,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1984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共同建立相互对冲体系,成为世界期货界第一个跨市场联盟。1991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路透社合作推出环球期货交易系统(GLOBEX),成为全球性期货与期权电子交易系统。美国期货交易所的国际合作模式创新引发了全球性期货交易所的合并、联网风潮,也促进了国际期货市场一体化。

5.期货理论创新

期货市场理论是在期货实践发展以及期货理论的争议和辩论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回避风险功能、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的观点、期货投机的积极作用、金融期货的运行机制等构成了内涵丰富、科学客观的期货理论体系。期货理论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公众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的理解和认可,对于促进期货市场发展、排除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管理当局对期货发展的疑虑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有效制度供给是满足市场需求、鼓励创新的保障

期货市场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制度保障,有效的制度供给是满足市场需求、鼓励创新的保障。

1.完备的期货法律制度

美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均与期货立法的改进相关联。针对期货市场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和问题,美国建立了完备的期货法律制度,为期货市场有效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2.有效的监管模式、明确的监管重心

期货市场出现的市场操纵现象以及期货市场具有的外部性特征,要求政府对期货市场实施监管,从而解决期货市场失灵问题。经过监管模式上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美国形成了有效的三级监管模式,各级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政府的监管重心放在保障期货经济功能和保护公众利益上。对市场操纵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并通过对大户报告制度、持仓限额制度等交易规则的管理,保证交易活动公开、公平和公正。

3.给交易所宽松的发展空间

交易所在激烈竞争环境下,为了提高竞争力,进行一系列的品种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模式创新活动,其得益于政府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宽松的制度环境在期货新品种上市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美国期货新品种的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上市新品种审批权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股票期货由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联合监管)。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于1997年4月开始对新合约上市采取快速审批程序(“fast-track”procedure),对于采取现金结算的期货合约从接受上市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给予答复,对其他期货合约的上市申请则是在接受申请之日起45天内给予答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在保障期货品种的经济功能和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给交易所充分的品种创新空间。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为例,截至2003年年底,经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批准的期货和期权品种共230多个,其中近两年批准的小型期货合约就有10多个。期货品种的陆续上市,为市场选择提供了机会,促进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不断发展,使其保持着国际期货市场的领先地位。

新上市的期货品种由市场进行选择和淘汰。1960~1977年美国期货合约上市成功率为32.30%,1980年以后上市成功率为24.60%。最近25年中,美国的期货交易所共推出了超过500种的合约,但只有大约10%的品种能够最终被保留下来。这种由市场选择和淘汰的方式,能够最大可能地为新品种提供尝试发展的机会,经过市场检验的往往也是真正的市场需要的期货品种。

4.政府对期货市场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期货市场的良好运行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完善市场,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条件。例如,引导和鼓励农场主利用期货期权交易回避价格波动风险。此外,美国农业部为市场的运行提供信息和质检服务,使市场透明、有序。美国农业部每月发布美国和世界农产品供需报告,每周发表各种农产品的出口、使用报告,还有播种进度、生长进度、收获进度等。每周、每月的报告,使市场可以充分及时地了解有关农产品的信息,便于公正价格的形成。美国农业部还设立了一个专门部门,对全美的棉花进行分级、质量检验,总部设在孟菲斯,在全国各产棉区设了12个检验点。经费是自收自支,每检验一包棉花,向农民收1.35美元的费用。该部门是全美唯一的权威质量认证部门,使美棉交易有统一标准。期货市场交易的棉花以此分级质量为准,没有任何的所谓质量纠纷。政府实施棉花检验,并对质量认证负责,为市场秩序的形成与维护奠定了良好基础。

5.现货商品生产规模化、流通中介组织化

现货生产规模化和流通中介组织化对商品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发达的期货市场必须有多层次的流通网络和发达的中介相配合。真正能够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农业生产者毕竟是少数,这就需要发达的中介组织将大量的小农业生产者和期货市场链接起来,引导他们进入期货市场。美国的各种农业合作社和中介组织,在美国农民参与期货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美国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有多种。大的农场主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对于更多的中小农场主来说,由于资金和规模有限,直接参加期货市场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农民一般预先和合作社签订合同,将粮食按某一约定价格销售给合作社,合作社则通过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合作社与农民签订订单的方式十分灵活,常用的有远期交货合同方式、固定基差合同、最低卖价合同和最高买价合同,其中最低卖价合同是生产者最常使用的。这些合同中的价格大多根据期货市场或者往年平均基差确定合同参考价格,美国订单农业的形式非常灵活,农民不仅可以利用订单实现远期交易,还可以利用订单进行期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