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犯罪与社会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2010年,财政部拨款支持地方高校学科发展。这次的经费支持不是以通常的财政下拨方式进行,而是要求各校以项目形式自主申报,接受专家评审,立项后,地方财政和学校对项目的配套经费比例为1∶1。承蒙学校领导的支持,本人领衔申报了“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项目,最终通过了评审,有幸获得立项。

申报这样一个项目,首先是缘于我国当前的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正快速步入现代化的中期阶段。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只有几千件,如今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十几万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恐怖主义和个人极端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出现,各种公共安全问题急剧增加,“风险社会”已经悄然来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些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过去仅有一些专科学校的少数学者有所涉猎,而且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对这些过于现实的研究似乎不屑一顾,认为它缺乏学术含量,研究成果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等等。然而,现实的需要是科研的最大推动力。要维护改革开放以来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公检法司等几个实际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主动介入,在加强理论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维护社会稳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资政维稳方面的智库作用。

其次是缘于上海政法学院的发展定位及其依托的行业优势。上海政法学院是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3年并入上海大学,成为上海大学法学院。2004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脱离上海大学,成为一所独立的市属本科院校。上海政法学院与其他高校相比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它隶属于上海市委政法委,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殊行业背景。上海市委政法委和上海市司法局对于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视,尤其对学校进行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方面的研究大力支持。学校长期以来致力于刑法学、犯罪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最后当然与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学术积累有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本人开始涉及犯罪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犯罪社会学的相关课程,并在社会学界出版了第一本犯罪社会学教材。但是,囿于学校的性质和发展定位的限制,这一研究无法深入展开。来到上海政法学院工作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始将这一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开展城市犯罪与社会稳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犯罪社会学》教材连续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得2009年国家级精品教材称号。所有这些都为本项目的申报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项目申报获得立项后,在学校央财项目领导小组的支持下,我们立即组织队伍,明确建设目标,设置研究课题,在充分发挥上海政法学院的传统、特色和优势,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与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力图将“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维稳智库,通过产出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资政报告,为维护中国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根据申报书的设计方案,适当支持与基地性质和主题相一致的学位点建设,并安排一定资金资助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

作为科研基地建设项目,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平台建设,如基地组织机构建设、研究队伍建设以及资料室建设、网站建设、办公条件建设。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讲座,等等。但是,三年来,我们一直将学术研究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每年的研究经费绝大部分用于课题研究上。截至目前,共设置了3个重大课题,7个重点课题,32个一般课题,并与实际部门开展了多个横向合作课题研究。这些课题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许多方面,包括民间纠纷调解、基层社会治理、居民维权抗争、进城农民犯罪、民间融资纠纷、金融风险与经济危机,以及大型体育活动中的聚众骚乱,等等。先后有数十位教授和年轻博士参与到基地的课题研究中,这些教师本来分属于全校各个学院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通过基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研究团队。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共同打造一个以研究城市犯罪、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学术主旨的科研平台。

如今,三年的研究周期即将结束。除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和向党政部门提供资政研究报告外,一些专著类研究成果也将陆续出版。这些成果分属于不同的类型,有些是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有些是其间举办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有些是为今后同行们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的专题性资料的综述整理,有些甚至是普通大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稚嫩之声。应该说,这些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一孔之明、一得之见,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间得失,尚待相关专家的评判与读者的指教。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仅能集中展示该项目三年来的建设成果,而且能够成为今后推进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好的基础。若能如此,则我们几年来在设计规划、组织管理与研究方面所付出的辛苦就算没有白费。

吴鹏森

2013年仲夏于上海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