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古文献与对台地理认知
面对烟波浩渺的海洋,人们出于好奇心总在问:“大海对岸会是怎样的世界?”重重水雾遮挡人的视线,近处、远处的海岛若隐若现,更激起人的探险欲望。重重水雾将大洋深处的世界隐藏起来,不仅无限拉长人们对于距离的想象,而且激发人的神秘感。汉代以前就产生海上三神山的传说,对于那时大陆上的人们,水雾迷蒙的海面飞翔着出世的神仙,对海岛的地理认知蒙上浓郁的神秘性。
不过由于真实的好奇心和真实的生存需求,早在史料未载的时代,大陆居民中已经有勇敢者驾驶一叶扁舟驶入雾霭迷蒙的大洋寻找新世界。他们的视野从近岸岛屿,渐次伸展,直至远方大洋中大大小小陌生的孤岛和陆地,最终在大多数可居住的岛屿上留下人的生存印记,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台湾海峡出露海面成为陆地的时期,大陆居民就得以方便地进入海峡东岸的台湾岛,早期迁移的人们,在海峡底部和台湾岛留下生活印记。在海平面上升、海峡缓慢沉入海底的过程中,海峡两岸的人们由于生活的惯性还维持着往来联系,直至海水充满海峡,成为远古人类无法逾越的阻隔。向大洋深处探险的大陆人很少回头,他们或者折戟险途,或者最终成为岛屿居民,适应海岛生活,发展出多元而异质的文化世界。南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亚人就靠着精湛的独木舟技术,在南太平洋的岛屿间迁徙流转,一如大陆居民的扩散迁移。但是,这种远古时代早期的亲身体验极少形成文字记载流传于世,成为极具个人化的地理认知体验。
大洋总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大陆居民,后辈人一如他们的祖先被神秘的海洋深处所吸引而隐身于雾霭之后,海岛居民的后辈也同样成为他们努力认知的对象。但是,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浩淼大洋始终是个阻隔,对于海洋深处的探究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技术。不过,在好奇心和利益的驱动下,大陆生长的人始终持续着对海洋和海岛的探索。台湾海峡东岸的神奇土地,也始终是大陆生长的人们探索的目标。历代的史籍和文献中,关于人们对台湾岛想象、探索、冒险的记载始终不断。现代的人可以从这些史料中如拼图一般构建起一代代人们对台湾岛不断探索、认知的过程图景。持续的探险和交往,将台湾从海峡雾霭的后面逐步揭示出来,也串联起台湾岛开发的历史进程。
早期史籍上关于台湾岛及其岛民的记载,是探险者以旁观者身份所作的记录。只有当福建人大量进入岛内农垦、渔猎和贸易,逐步形成以福建人为主体的台湾岛人群时,才有了以大陆人,特别是以闽南人为主体的本土视角对台湾的深入地理认知,对台湾的历史叙事才成为第一人称的本土叙事。在本章中,笔者将梳理历代文献中关于台湾的记载,串联起对台湾地理认知从旁观者描述到第一人称本土叙事的变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