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浙江海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沿海巡检司

1.沿海巡检司的设立

浙江的巡检司与卫所一样,有内地、沿海之分。沿海巡检司的主要任务是防海、防倭。《太祖实录》说:“缘海卫所,戍兵以防倭寇……置巡检司……分隶诸卫,以为防御”[401]。可见作为海防体系的一部分,巡检司也“分隶诸卫”,军事上受卫所节制、调度。《英宗实录》也专门提到浙江“缘海巡检司”的情况[402]。《钦定续文献通考》说:“国初惩倭之诈,缘海备御几于万里。其大为卫,置军四千六百四十人;其次为所,置军一千一百余人;又次为巡检司,置弓兵百人,少亦不下数十人。皆大小相维,经纬相错,星罗碁布,狼顾犬防”[403]。这些沿海巡检司与沿海卫所一起,组成了明代沿海的主要防倭体系。浙江沿海北起乍浦,南至蒲门,在沿海卫所之间布置了数十座沿海巡检司。《筹海图编》专门列出了嘉靖年间“沿海巡检司”的名单:

温州府:龟峰,舥艚,江口,仙口,梅头,中界,馆头,蒲岐,三山,小鹿,沙角。

台州府:盘马,长浦,蛟湖,蔓岙,窦岙,越溪,铁场,石浦,长亭,陈山,赵岙,塔山,鲒埼。

宁波府:太平,霞屿,穿山,长山,甬东,管界,螺峰,岑江,岱山,宝陀,松浦。

绍兴府:向头,三山,眉山,庙山,黄家堰,三江,白洋。

杭州府:赭山,石墩。

嘉兴府:澉浦,海口镇,乍浦,白沙湾。[404]

上述巡检司是嘉靖年间的记录。明代建国初期,作为维护地方治安的巡检司最受重视,故设置也最多。但中间因为形势的变化,也曾经大量裁减,如洪武十三年十月“命吏部汰天下巡检司,凡非要地者悉罢之,于是罢三百五十四司”[405]。到了明代中期,巡检司的数量据说只有洪武初期的一半左右:“自弘治以来多行裁革,所存不及曩时之半”[406],可见与建国初比较,巡检司的裁减是比较显著的。但浙江沿海巡检司由于位处备倭前沿,属于“要冲去处”,因此并没有受到大幅裁减的影响,后期也没有明显裁革的趋势,到了嘉靖年间,沿海巡检司的设置基本定型。

上述《筹海图编》所记巡检司的名单对照相关方志记载,还是有所出入的,试分地区逐一进行对比。

温州府《筹海图编》记载有龟峰、舥艚、江口、仙口、梅头、中界、馆头、蒲岐、三山、小鹿、沙角等十一处,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沿海巡检司一十处”,计馆头、中界、北监、小鹿、蒲岐、梅头、下村、小渔埜、江口、仙口[407],较《筹海图编》所记的十一处略少,其中的馆头、中界、小鹿、蒲岐、梅头、江口、仙口巡检司名称相同[408],其余如《筹海图编》所记的龟峰、舥艚、三山、沙角与弘治《温州府志》北监、下村、小渔埜名称不同。查阅永乐《乐清县志》所记,乐清县内当时有五处巡检司:馆头巡检司、蒲岐巡检司、北监巡检司、小鹿巡检司、温岭巡检司[409],与弘治《温州府志》相合(温岭巡检司即三山巡检司,后划归台州府)。嘉靖《瑞安县志》记载有梅头、池村巡检司,其中池村巡检司“正统四年建,景泰五年改隶泰顺县”[410],可能不属于沿海巡检司。康熙《平阳县志》记载有龟峰、舥艚、江口、仙口巡检司[411],注明已“裁革”,但没有注明裁革时间。该书还记载有龟峰堡、舥艚堡、江口堡,有些即由巡检司城改建,如“龟峰堡即旧巡司”[412]

台州府区域《筹海图编》记载有“盘马,长浦,蛟湖,蔓岙,窦岙,越溪,铁场,石浦,长亭,陈山,赵岙,塔山,鲒埼”等十三处,查阅弘治《赤城新志》,其记载的沿海巡检司有:连盘,蛟湖(以上隶临海),长蒲(黄岩),蔓岙,窦岙,越溪,铁场,长亭(以上隶宁海),盘马,沙角,蒲歧,小鹿(以上隶太平县)[413],与《筹海图编》所记名单颇有不同。其中《筹海图编》所记石浦、鲒埼、陈山、赵岙、塔山等嘉靖年间为宁波府所辖,明显有误。查阅嘉靖《太平县志》,沿海巡检司计有盘马、温岭(三山)、沙角、蒲歧、小鹿五处[414]。天启《宁海县志》记载有蔓岙、窦岙、越溪、铁场、长亭等五巡检司[415]。康熙《临海县志》记载有连盘、蛟湖两巡检司[416]。上述县志书所记与府志基本相符,《筹海图编》有误记之嫌。

宁波府区域《筹海图编》列出的沿海巡检司有“太平,霞屿,穿山,长山,甬东,管界,螺峰,岑江,岱山,宝陀,松浦”等十一处。查成化《宁波郡志》,所列的巡检司有:甬东、大嵩、松浦、向头、鲒埼、塔山、长山、穿山、霞屿、管界、上岸太平奥山巡检司、爵溪、陈山、石浦、赵岙[417],共计十五处,较《筹海图编》所列为多。

编著于成化年间的《宁波府简要志》所列的巡检司有:螺峰、岑江、岱山、宝陀、甬东、松浦、向头、鲒埼、塔山、长山、穿山、霞屿、管界、上岸太平岙、爵溪、陈山、石浦、赵岙[418],共计十八处。

查嘉靖《宁波府志》“公署”,所列的巡检司有十二处,分别为:慈溪的松浦、向头,奉化的鲒埼、塔山,定海的管界、长山(原注:今废)、太平、穿山(原注:今废)、霞屿(原注:今废),象山的陈山、甬东、大嵩(原注:今革)。而该书的“海防书”说:“(宁波府)置巡检司一十有九,曰螺峰、曰岑江、曰岱山、曰宝陀(四司环置舟山之四面,隶宁波府)曰甬东、曰大嵩(隶鄞县)、曰松浦、曰向头(隶慈溪)、曰鲒埼、曰塔山(隶奉化)、曰长山、曰穿山、曰霞屿、曰管界、曰太平(隶定海)、曰爵溪、曰陈山、曰石浦、曰赵岙(隶象山)”[419],其所记的巡检司名单最多、最全。

上述志书中,成化《宁波郡志》与《宁波府简要志》成书年代较早,所记的巡检司数目也较多,其与《筹海图编》、嘉靖《宁波府志》“公署”所载相比,爵溪、石浦、赵岙三巡检司不见于嘉靖《宁波府志》“公署”;向头、鲒埼、塔山、赵岙、陈山、大嵩等巡检司不见于《筹海图编》,但《筹海图编》将陈山、赵岙、塔山、鲒埼记录在台州府,将向头巡检司记录在绍兴府,其总数与二志相差不多。由于成化年间距洪武最近,说明洪武年间设置的缘海巡检司比明代晚期可能略多一些,但变化不大。查天启《舟山志》:“旧置三姑都巡检、岱山巡检,国初存岱山。又置螺峰、岑江、宝陀三巡检,共四巡司。万历七年革螺、岱二司,今止存岑江、宝陀”[420]。由此看来,洪武初年设置巡检司最多,到了嘉靖年间已经基本定型。此后因为倭患渐息,巡检司也逐渐裁减。

绍兴府区域,《筹海图编》记载有“向头,三山,眉山,庙山,黄家堰,三江,白洋”等沿海巡检司七处。查阅万历《绍兴府志》,其记载的巡检司有:三江、白洋(以上隶山阴县)、黄家堰(以上隶会稽县)、三山、眉山、庙山(以上隶余姚)[421],与《筹海图编》所记大致相同,唯向头巡检司属慈溪县,故万历《绍兴府志》不载。

杭州、嘉兴两府,《筹海图编》分别记载有“赭山,石墩及澉浦,海口镇,乍浦,白沙湾”等沿海巡检司,与相关志书记载基本吻合。万历《杭州府志》说:“凡内地要冲地各设巡检司,主讥往来奸匿,及私贩禁盐、逃亡军民罪囚,并无引私越之人。仍皆责以捕逮、禁逻之事。然边海视内地更剧,故海宁独设巡检司二,曰石墩,曰赭山”[422]。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国初设八巡检司,每司官一员。在秀水曰王江泾、衫青闸,在崇德曰皂林,在嘉善曰魏塘,以内地,各弓兵三十名。在海盐曰海口镇、曰澉浦,在平湖曰白沙湾、曰乍浦,以沿海,各弓兵七十名”[423],其内地、沿海巡检司各为四处,恰好是“沿海居其半”。

上述沿海巡检司多创建于洪武初年,当时多不濒海,洪武二十年汤和整饬浙江海防,将沿海巡检司都迁建于海口,以发挥其防海、备倭的作用。如台州府临海县的蛟湖巡检司,原来在“县东一百二里二十三都”,并不靠海,洪武二十年汤和迁建于濒海处:“徙海口陶屿,东临大海”[424];温州府乐清县的北监巡检司“元在玉环乡三十五都北监”,洪武“二十年为防御事,巡检仲文斌移创今址(山门乡十八都蔡奥)”[425];等等。

表1-7 浙江沿海巡检司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上述沿海巡检司中,下村巡检司、小渔埜巡检司只见于弘治《温州府志》,不见于其他志书。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下村巡检司“管拨”的烽堠有“蒙湾,栏头,刘家山,小王孙,大王孙,后嵯,关山,玄中岩,下村头”[426]等九处,其中的“蒙湾,栏头”烽堠也见于《筹海图编》金乡卫下辖的烽堠“白崎,马迹,鳯凰,猫头,东岗,岭门,东山,蒙湾,兰头,舥艚门,奠山”[427];雍正《浙江通志》金乡卫下辖的烽堠中也能见到:“白﨑,马迹,凤凰,猫头,上洋,毕湾,东冈,岭门,东山,蒙湾,兰头,舥艚门,奠山”[428]。可见下村巡检司原来应该在金乡卫附近,何时被裁革、撤并,后期志书没有记载。

至于小渔埜巡检司,雍正《浙江通志》记载为兵寨:“曰小渔埜,曰大渔埜:二寨在(金乡)卫东南,联坐海隅,最为冲要”[429]。康熙《平阳县志》也记载为兵寨:“大、小渔埜二寨:联坐海隅,最为冲要,寇每登犯。若突入,可从金乡卫至南盐场等处地方。向拨金乡卫军严加防御”[430]

2.沿海巡检司与备倭

《钦定续文献通考》说:“凡往来奸细、逃军、逃囚、私盐犯人、无引可疑之人,皆得捕执。官军御盗,亦与协力”[431]。巡检司的主要职能即是检查往来行人、缉捕可疑之人,但其也有协助官军维护治安的职能,“官军御盗,亦与协力”。嘉靖《太平县志》说:巡检司“有故策应”[432],也是强调沿海巡检司有协助、策应沿海卫所备倭的任务。“卫所在内地者主守,在沿海者主备倭……卫所外有巡检司”[433],沿海巡检司的备倭职能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除了协助官军备倭,也有培训、帮助辖区民间抗倭力量的责任,《英宗实录》说:“近海备倭民夫……宜给与盔甲枪刀,就邻近巡司时尝操备”[434]。巡检司还与民堡结合,帮助提高民间的备倭力量,温州府永嘉县的永昌堡是民间兴筑的城堡,用于防御倭寇侵犯,该民堡筑成后,原来位于中界山的中界巡检司便迁入永昌堡,使巡检司与民堡结为一体,增强了民堡的备倭能力。为了备倭防海,沿海巡检司还配置军船,用于海上巡逻、捕盗。《太祖实录》说:“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435],《明史》也说:“滨海卫所每百户及巡检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盗贼”[436]。按照巡检司弓兵百名的数额,沿海巡检司应配置军船两艘。但《明会典》却说:“备倭船:沿海卫所每千户所设备倭船十只,毎一百户船一只,每卫五所,共船五十只,每船旗军一百名,春夏出哨,秋冬回守”[437]。则巡检司应该只有一艘军船配置。查相关浙江方志,较少有记载沿海巡检司军船配置的,是否当时沿海巡检司配置军船可能并不普遍?万历《杭州府志》记载说:“海宁独设巡检司二,曰石墩,曰赭山。旧各领官兵一百名,捕倭船一只”[438],台州府宁海县明初有沿海巡检司八处,每个巡检司都配置兵船一只:“宁海、铁场、溪下、长亭、临门、越溪、宝岙、曼岙,各设哨船一只,兵器具备”[439]。这说明各巡检司军船配置还是比较普遍的,多为“官兵一百名,捕倭船一只”。

沿海巡检司由于兵力有限,其在沿海备倭中主要还是起辅助作用,在日常的关津检查、维护治安方面可以发挥作用,一旦倭患爆发、大举入侵,巡检司即很难有所作为了,所谓“廵检遏之于未萌,总督治之于己乱”[440]。虽然沿海巡检司不能独立完成剿倭重任,但在官军的诸多抗倭战役中,巡检司官兵都参与其中,“亦与协力”,一同抗击倭寇势力。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倭寇经过浙西的柘林分兵进攻松江县,“官兵与战,巡检李丛禄死之”[441];嘉靖三十三年十月,倭寇自霓屿登岸,劫掠温州的湖头铺,被温州官军阻截,随后败退,经过乐清,越盘石岭前往台州黄岩县、仙居县,到东阳南午岭,巡检朱纯率领乡兵竭力阻击,后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442];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倭寇进攻仙居,巡检刘岱宏与寇交战于仙居县东岭,不敌而殁”[443]

3.沿海巡检司的布局与裁革

从沿海巡检司的建设来看,明代初期对巡检司的布局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到了明代中期,由于正统年间倭患一度爆发,沿海巡检司装备差、战斗力较弱的问题也由此显示出来,于是在此期间,增设、恢复了一些沿海巡检司,增建了一批巡检司城堡,对于一些设置不合理的沿海巡检司也做了一些调整,使巡检司的备倭战力有所加强。正统四年五月倭船四十余艘,攻入桃渚千户所,杀虏抢掠,造成桃渚惨案;接着倭寇连破宁波大嵩千户所,攻陷昌国卫,大肆杀掠。正统七年五月,倭寇二千余徒再度侵犯大嵩千户所,杀官军百人,掳掠百姓三百人,被抢粮食四千四百余石。接着倭寇偷袭爵溪千户所城,虽被官军击退,但仍旧盘踞海岛,准备再度内犯[444]。接连发生的倭乱事件,对浙江沿海造成很大冲击,对两浙海防形成严重威胁,朝廷于是“遣大臣一员往理其事”。正统七年六月,户部侍郎焦宏前来浙江整饬备倭。焦宏在浙江备倭期间,对海防军务做了系统的整顿,对年久失修的卫所城、巡检司城做了增建修缮,并对巡检司、寨堡烽堠等做了一部分调整,使得浙江的海防形势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保证了此后数十年沿海形势的平稳。当时新建的沿海巡检司,计有宁波府的赵岙巡检司、上岸太平澳巡检司等,成化《宁波府志》说:“县南六十里,地名上岸,大明正统十三年创建石城”。赵岙巡检司:“大明正统八年侍郎焦宏改建今地;城六十八丈”[445]等。同时还根据海防形势的变化,迁建了一批巡检司。赭山巡检司,永乐六年“避潮”迁文堂山;宣德三年移置平阳县井门巡检司于龟峰、白沙湾巡检司于舥艚斗门,移置黄岩县温岭巡检司于三山、鄞县大嵩巡检司于太平岙、定海县崎头巡检司于霞屿岙。《宣宗实录》说:“初建,各(巡检)司皆傍海,后缘海居民尽入内地,而巡检司皆孤立,奏请移置”[446],正统年间迁建的巡检司大致情况也类似。有的因为原来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往来应援,所以需要择地改建。如乐清北监巡检司原来位置“迂僻”,故而迁到邻近海边的白沙[447]。有的因为倭寇犯境,因而数次迁徙以备御倭寇,如乐清蒲歧巡检司,洪武二十八年“倭寇犯本都茅岘,遂迁于其地”[448]

这时期焦宏还对巡检司城做了改建,大批的巡检司城由原来的土城改为砖石城墙,对沿海巡检司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加固修筑。宁波长山巡检司“正统十三年增筑石城一座”,太平岙巡检司“大明正统十三年创建石城”,象山爵溪巡检司“正统十三年增筑”[449],等等。《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十二月“浙江右参政高峻奏:缘海巡检司五十余处,皆备倭要地,然城多土筑卑小,而民兵皆衣纸甲,乞敕有司甃砖城,造铁甲,庶为久利。从之”[450]。显然,上述增筑的砖石城可能即是这一次“甃砖城”的一部分。

经过明代中期对沿海巡检司的增置、建设,基本奠定了其防海备倭的布局,此后一直到隆庆以后,由于两浙倭患平息,有些沿海巡检司才陆续被裁减。崇祯《宁海县志》说:“国初废旧(巡检司)而增为八,曰:宁海、铁场、溪下、长亭、临门、越溪、宝岙、曼岙,各设哨船一只,兵器具备。洪武六年,溪下以近铁场,革;二十年,临门以海岛革;己卯,宁海以冗差革;永乐元年,宁海复设。正统八年复革。今存者五,各弓兵三十五名”[451],其沿海巡检司的沿革颇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