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吴尚民[1]
2012年8月19~23日,我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情考察组到浙江省衢州市,就道德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考察组成员有12名[2],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以青年学者为主,并邀请著名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瑛同志为学术顾问。
此次考察是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之一。之所以选择在衢州做这个项目,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首先,这个选题很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党的十八大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公民道德建设,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从理论高度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层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及其规律,这将对全国各地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衢州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衢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多年来,衢州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以“争做最美衢州人”为主题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把开展“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好人善事层出不穷,涌现出了一系列“最美”群体,形成了衢州“最美现象”。“最美衢州人”成为今日衢州一张闪亮的金名片,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之魂,成为推动衢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媒体对衢州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聚焦和传播,引起了从浙江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这次考察,就是要通过深入了解衢州“最美人物”的涌现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与当地人文土壤、历史积淀、社会环境的关系,解读其“最美”背后的衢州根源,从而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一个鲜活具体的区域性案例。
最后,哲学研究所与衢州有战略合作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和浙江省委宣传部、衢州市委几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我所与衢州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并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例如,联合举办三届“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开化举行“生态文明的美学思考”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衢州学院成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在江山市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古镇文化论坛(廿八都);等等。我所所长谢地坤被衢州市评选为“荣誉市民”,多次去衢州主持学术活动,并在北京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衢州的实践”理论研讨会。和衢州的全面合作关系,为这次考察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考察得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到衢州当晚,市委书记陈新就会见了考察组成员,对考察工作发表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后来又在“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启动仪式上和我见面交谈,详细询问考察进展情况,并要我们多去一些地方看看。市委副书记李剑飞向考察组全面介绍了衢州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不顾感冒亲自组织并陪同考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昕、市文明办主任胡高春全程参与考察。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宣传部同志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短短五天的考察活动紧张而忙碌。在市里一天开了三个座谈会。一是衢州市领导参加的专题汇报会,诸葛慧艳部长从道德、文化、文明等三个方面介绍衢州市在公民道德文明建设和公众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举措;二是“践行和弘扬‘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争做最美衢州人”座谈会,衢州“最美”群体代表和“浙江骄傲”年度人物介绍他们的动人事迹;三是“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座谈会,衢州思想理论文化界的领导和专家结合本地实践发表了看法。考察组从中获得了大量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并与衢州同志进行了互动交流。
衢州座谈会结束后,考察组即深入江山、常山、开化等市县区进行考察。在江山市,考察了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同志座谈,走访被称为“中国农民哲学村”的新塘边镇勤俭村,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任勤俭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姜汝旺老人了解当年带领农民学哲学、用哲学的情况,来到“幸福乡村”大陈乡大陈村的汪氏宗祠,观看村民演唱村歌;在常山县,考察青石花石市场和黄泥塘“金钉子”,参加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座谈会;在开化县,参观根雕博览园,与县委宣传部和相关文化部门的同志进行交流;在龙游县,考察龙游民居苑、横山镇天池村千亩荷花,和县委宣传部同志进行座谈;在柯城区,考察“邵永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和孔氏南宗家庙,与区委宣传部同志进行交流。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听取当地同志介绍情况,了解衢州人民是如何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的,了解南孔儒学的历史发展以及传统文化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向陪同考察的市(县)委宣传部同志咨询和了解党委政府通过道德文明建设引领社会风尚的举措、成效以及未来展望等。
考察结束的当天召开全体会议进行小结,回京后又几次开会座谈收获体会。大家普遍感到,与以往相比,这次考察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是资料准备充分。考察组行前从网络和报刊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并进行研究;到衢州后市委宣传部组织各区县宣传部提供了市区县委颁发的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宣传思想工作总结、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汇编、调研文章、新闻报道等,考察组每位成员领到资料袋有三四包之多。这就为考察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全面、翔实的资料基础。
二是发挥了学科优势。考察组成员分别来自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美学、马哲原理、马哲中国化学科,而衢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道德文明建设,恰好属于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是和创新项目紧密结合。单继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科首席研究员,他这次与项目组其他成员连续两天在勤俭村采访村民,录制声像资料,到勤俭村陈列馆、江山市档案馆、衢州市档案馆搜集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着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间形态研究。
四是积极参与当地道德文明建设活动。考察组成员充分发挥学术优势,每到一处都积极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考察期间,我应邀参加“最美衢州人”首届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启动仪式,并接受了衢州电视台记者采访;陈瑛、单继刚、崔唯航、刘悦笛分别接受当地记者采访,他们的观点在《衢州日报》刊登。单继刚曾在当地《江山日报》发表长篇文章,对古镇廿八都建设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次他应新塘边镇党委之邀担任了连环画《哲学小故事》的顾问。姜守诚在研究衢州史料的基础上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不少看法,其中关于“烂柯山仙道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颇有新意。总之,从考察报告特别是每篇报告的“对策建议”中,可以看出考察团成员为地方道德文明与文化建设服务的竭诚之心。
考察总报告是由崔唯航、徐艳东、陈明、刘悦笛撰写的,分报告是由姜守诚、刘丰、高颖、张羽佳、周广友分别撰写的。考察结束后,感到有必要把大家在考察中的思考和发表的观点刊登出来,以记录和还原考察的全过程,于是刘克海组织有关同志整理了“考察实录”。全体同志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一篇总报告、四篇分报告和一篇“考察实录”。在报告中,他们利用搜集到的大量历史和现实资料,记述了新的历史时期衢州人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道德文明的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阐述了衢州市道德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模式——“衢州样本”。“衢州样本”是衢州市成功打造道德高地的经验结晶,也是“最美”现象在衢州不断涌现的根源所在,还是报告的“聚焦点”。在实地考察和理论剖析的基础上,报告首次揭示了“衢州样本”的主体构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为核心理念,以高度的自觉意识为基本特色,以塑造“平民英雄”先进典型为基本途径,以全面完备的体制机制为基本保障,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为核心推动力。这五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极具典型价值和启示意义的“衢州样本”。
2012年12月4日,哲学研究所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衢州国情考察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这次衢州考察予以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哲学研究所的同志们继续深入了解国情,总结提炼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观点和理论,为哲学大众化作出贡献。专程前来出席会议的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指出,近年来,衢州和哲学研究所一直保持紧密合作,此次国情考察是合作成功的又一次体现。考察成果真实反映了衢州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举措和做法,希望考察报告能够在各位专家学者精心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出版。同时,她还就召开衢州现象理论研讨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等提出了进一步合作的设想。
会后,由所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科首席研究员崔唯航和我担任主编,考察组承担写作任务的学者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总报告和分报告进行了加工修改和充实,最终形成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考察成果。
哲学研究所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情考察活动已经有七年。开展国情调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重要决策,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走转改”的实际举措。七年来,所党委组织干部群众沿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轨迹,从嘉兴南湖到延安,考察了党的主要革命遗迹和历史纪念地。全所40岁以下人员的91%、45岁以下人员的78%、50岁以下人员的80%参加了上述活动。他们到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当地情况,以考察成果服务社会和群众,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从这次考察活动开始,我所将从两个方面把国情考察向前推进一步。一是拓展选题,即从以到红色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现实问题研究,拓展到以研究当前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在考察实践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二是扩展考察队伍,即从以青年学者为主,扩展为以考察所需要的学科研究人员为主。由于考察活动已开展多年,除个别人外,许多青年学者已参加了三四次,这表明青年学者下基层考察已经常态化。今后组织考察活动要更多地选择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学科人员参加,以保证考察成果的高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察时间有限,不论是座谈讨论还是实地考察,都不够深入,只能是“走马观花”;由于作者之间讨论和沟通不够,总报告和各篇分报告之间出现引用材料相同、观点重复,而在一些概念和表述上又有不一致之处;有的报告亦存在旁征博引而与现实脱节或文字失之粗糙等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考察报告完成之时,恰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日。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显示出推动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强决心。这令我们深受鼓舞并充满期待。作为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资源、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这既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选择。
[1] 吴尚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编审。
[2] 考察团成员有:哲学研究所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单继刚,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崔唯航,办公室主任刘克海,所青年工作组组长、美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悦笛,中国哲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刘丰、姜守诚,博士后陈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副研究员张羽佳,科研处助理研究员周广友,馆员高颖,伦理学研究室博士后徐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