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合作大农业:统筹发展,夯实基础

恩格斯在1870年就指出:农民分散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共同耕种才能摆脱贫困。[6]毛泽东基于中国的情况,更深刻地指明:中国几千年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个体经济,是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穷苦的根源。要摆脱穷苦贫困,就要组织起来,走集体经济之路,“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经由互助组、生产合作社而走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通过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与分工协作,发展农、林、牧、副、渔五业并存的大农业,即“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的布局,处理好粮、棉、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的关系,做到纲举目张,互相促进,全面发展”[8]。从而提高生产能力,积累资金,改善生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一)以粮为纲,五业综合平衡

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毛泽东对粮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他说: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工业?同时,中国又是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形成巨大需求。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自然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1959年许多地方的农田连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的浮夸虚报,粮食被不断高估产从而高征购,征购了“过头粮”,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大饥荒的时候,特别是1960年夏天当得知饿死人的消息后,毛泽东十分后悔“农业问题抓晚了”[9]。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由此,毛泽东比以往更加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求采取一切措施增加粮食产量。

在强调以粮为纲的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林牧副渔等业的综合平衡。早在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之初,他就曾指出:“只搞粮食、薯类,没有可以交换的经济作物,工资发不出去,不好。以后要多搞能交换的经济作物。”[10]1958年他曾对薄一波说:现在农业已经有办法了,叫作“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他曾将农、林、牧三者关系喻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他说,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位互相依赖的道理。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我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经验。[11]

对于副业,毛泽东向来重视。还在合作化时期,他强调农业社要发展副业生产,增加社员收入,并要求政府为农村家庭副业产品找到较多的销路,不使他们发生困难。公社建立后,他要求各公社在农林牧渔上去的同时,“副业也要上”[12]。为此,需要抓商品流通。大公社所有制时期[13],副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毛泽东在及时纠“左”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他说:要把副业搞起来,不搞副业,农民从集体就分不了多少钱,就真的要“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由了”[14]。经毛泽东审阅的《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指示》指出: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比较,农村副业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在继续大抓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同时,大抓副业生产,大力发展农村副业。发展农村副业,首先要大力发展集体副业,同时也要积极地指导和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

毛泽东强调,农业布局,包括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布局,以及农、林、牧、副、渔的布局,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其中各有重点,要适合各县各公社特点来布局。1960年3月,针对当时的经济困难和人民公社办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反复强调:农村人民公社要根据文件,结合各省情况去做。他说,比如通山县,本来只有小部分地方种粮食,大部分地方的主业是林业,有些地方适合渔业,但是因为搞粮食成风,林业、渔业不搞了,统统去搞粮食。“这是破坏原有的经济秩序。”[15]

(二)农业“八字宪法”

农家出身的毛泽东对于发展农业有自己的理解和办法,他提出了“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他说,农业要上去,首先要解决水和肥的问题。他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居首要的位置,“应予以极大的注意”。“水,就要修水库、打井、排涝”,合理用水,“要搞水利十年规划”[16]。土,即土壤改良,合理深耕以及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等。肥,即合理施肥,主要是通过养猪获得农家肥、有机肥。种,即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即合理密植,行距和株距不过疏也不过密。保,即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即田间管理。工,即工具改革。此外还有个“林”,房前屋后、公路两旁、铁路两旁、渠道两旁,都可以栽树。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和强调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出要科学种田,依靠科技提高产量。为此,他多次号召全党学农业知识,研究农业技术。他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说:“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17]因此,各种农业机械,耕作的、收割的、排灌的、加工的、运输的等,都是必要的。

毛泽东将这些农作方法提到“宪法”的高度,足见他对农业尤其粮食生产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重视下,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如果一以贯之地坚持并因地制宜地采用这些措施,对当时落后条件下农业稳产高产是有效的,对于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也将起到加速作用,特别是大量农业水利设施的建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