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唐蕃联姻与甥舅关系的确立
(一)松州之役
吐蕃的军事扩张是军事贪欲的需要,也与其渴望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作为当时世界文明中心之一的唐朝之间加强经济和文化联系的需要。汉文史籍记载,“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18]吐蕃使者将唐朝没有许婚的原因归咎于吐谷浑王的离间。松赞干布“遂与羊同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锋。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19]。松赞干布命令吐蕃军乘胜进攻党项和白兰诸羌,后率兵20余万人进驻松州(今四川松潘境内)西境,对唐朝边境施加压力。与此同时,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带着金帛再次求亲,并且放言,如果唐朝不许婚事,吐蕃即入略唐边。面对吐蕃的军事压力,松州都督韩威派遣一部分骑兵试图突袭吐蕃军营,反而被打败,使唐朝的松州地方陷入吐蕃控制之下。
唐太宗获知松州失守的消息,觉得事情比预料的严重,遂封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迷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前往迎击吐蕃。唐朝军队吸取了前次轻敌落败的教训,牛进达率军首先从松州夜袭吐蕃军营,斩首千余级。松赞干布面对唐朝大兵围攻和遭受突袭,产生畏惧之心,引兵退却。
战场上的交锋暂时告一段落,战后,松赞干布不失时机,立即派遣使者前往唐朝,一方面为入侵唐朝松州而表示谢罪,另一方面再次向唐朝请婚。唐太宗答应了吐蕃使者的请求。
(二)请婚与迎亲
松赞干布特别派出了以大相禄东赞(藏文作“噶尔东赞域宋”mgar stong btsan yul srung)为首的求亲使团,来到唐朝首都长安,觐见太宗皇帝,并献上黄金五千两,其他方物珍玩数百件,作为聘礼。这次长安求亲活动,在后世藏文史书被演绎为脍炙人口的“五难婚使”的故事。[20]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命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持婚事,并持节送公主前往吐蕃。松赞干布率兵来到柏海(青海扎陵湖),亲自在黄河源头迎接公主一行。见道宗,恭敬地行子婿之礼。十分感叹大唐服饰礼仪之美,举止之间流露出羡慕和自卑的感觉。
唐朝为什么开始拒绝吐蕃的请婚,却在经过松州之战以后又同意吐蕃的请求呢?一种意见认为是唐朝迫于吐蕃的军事压力,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唐朝出于对吐蕃的友好。事实上,两种因素都存在,但是又并非如此简单。说唐太宗迫于吐蕃压力,不如说唐朝意识到吐蕃这个正在崛起的军事和政治势力的存在和潜在的发展能力,正值鼎盛时期的唐朝,当然不会因为与吐蕃如此小小的一次交锋之失利,便屈服于吐蕃的压力而送公主给吐蕃赞普,更何况是在大兵征讨吐蕃,并扭转战局之后。这是显而易见的。从汉藏史书有关双方联姻过程的记载和传说来看,也是如此。联姻无疑是唐太宗的一个策略,一方面认识到吐蕃的军事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前景,重视这一军政实体。另一方面,他正忙于对北方的强敌突厥用兵,并准备再度出兵高丽,因此,在对吐蕃军事进攻给予回击并迫使其退却的情况下,吐蕃请婚求和,应该是保持双方和好、西部边地稳定的机会,所以,唐太宗接受了吐蕃的和平呼唤并满足其求婚要求,从而对唐蕃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文成公主在吐蕃
文成公主到达吐蕃都城逻些(拉萨)后,无比喜悦的松赞干布对其身边近臣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筑一城,以夸示后代。”[21]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兴建大昭和小昭两宫。根据藏文史书的说法,文成公主亲自主持了大昭宫堪舆,对建造该项宏伟工程立下功劳。小昭宫无疑也包含着文成公主的心血,并在汉族工匠的参与下完成,作为文成公主的安身之所。
为了迎合公主的喜好,松赞干布不惜改变吐蕃的风俗习惯。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开始不喜欢吐蕃人赭面,松赞干布就下令全国暂时停止赭面。他自己也开始仿照唐朝的装束习惯,脱下毡裘,穿上丝绸衣服,沐浴华风。同时,派遣贵族子弟前往唐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入国子学,学习诗书。又请唐朝派专门人才,负责其上表和往来文书。
文成公主进藏后,唐蕃双方关系进入一个蜜月时期,唐朝和吐蕃任何一方有大事,对方必遣使祝贺问聘。唐太宗伐辽东归来,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奉表祝贺,送上高七尺、内可实酒三斛的金鹅一只,作为礼物。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朝右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王玄策共击天竺,大败之,擒其王阿罗那顺以归。
自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之后,唐朝对吐蕃的关系格外重视。唐高宗即位(公元650年),即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赏赐丝绸锦缎二千段。松赞干布收到赠物和封号后,也致书宰相长孙无忌等:“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同时献上金银珠宝15种,供于太宗灵位前。高宗嘉之,进封松赞干布为王,再赐给杂彩3000段。吐蕃使者趁机请高宗赐以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唐高宗欣然答应。[22]从上面吐蕃致书内容来看,一方面表现出对唐朝王室的忠心,同时也显露出悖慢之心。但总的来说,双方的关系依旧十分融洽。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高宗为之举哀,并遣右武候将军鲜于匡济持节赍玺书吊祭。松赞干布在位时,他的儿子贡日贡赞早亡,其孙芒伦芒赞幼年即位,国事皆委于大相禄东赞。从而开始了禄东赞父子专权的一个新时代,唐蕃关系也进入曲折发展阶段,唐蕃之间发生了绵延不断的战争。
但是,即使在这种战争状态下,吐蕃一直不间断地派遣使者向唐朝提出和亲请求。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吐蕃文成公主遣大臣论塞调旁来告丧,并请和亲。帝不许之”。只派遣使者参加了赞普的葬礼。[23]其实,这次吐蕃提出的和亲公主就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当时,太原王武士彟妃子去世,武则天请以太平公主为女官荐福。正在这时吐蕃请尚太平公主,武则天自然不忍心其亲生女儿远嫁,便为其立太平观,以公主为观主来拒绝吐蕃的请求。[24]
(四)唐蕃二次联姻
在双方长期而频繁的发生军事冲突之后,吐蕃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寻求和好之路。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唐朝派遣使者前往吊唁祭祀。当时,吐蕃和唐朝一直处在战争状态,文成公主的去世意味着强烈希望和唐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的吐蕃,失去了一条最为重要的联系途径。因此,吐蕃再次向唐朝请婚,以维系双方的甥舅关系。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吐蕃赞普率兵万人入侵唐朝悉州,都督陈大慈领军对抗,四战皆胜。战场失败后,赞普遂派遣论吐弥等入朝请和。次年(公元703年),吐蕃又遣使献马千匹、金两千以求婚,武则天许之。然而,此时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国等发动叛乱,赞普卒于军中,联姻之事因此被搁置下来。[25]经过赞普王室内部争夺之后,7岁的弃隶蹜赞被立为赞普,吐蕃使者来告丧,并求盟。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赞普祖母派使者悉董热(《旧唐书》作“悉熏热”)求婚,唐朝留下了这位使者。同年四月,下诏以雍王守礼女册封为长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当时的和蕃使、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主张继续扣押吐蕃使者,并假称其已死亡,主要是担心这位迎亲使者既懂得汉语,又颇知唐朝宫中内情,放还吐蕃,对唐朝不利。唐中宗认为应该以诚信来对待边疆民族,没有采纳杨矩的建议,礼送悉董热归吐蕃。同年,中宗下诏册封金城公主为其长女。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十一月,吐蕃遣其大臣尚赞吐来迎亲。中宗宴请使者于苑内球场,命驸马都尉杨慎交与吐蕃使者打马球,中宗率侍臣观看。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颁布制诏,并亲自前往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县)为金城公主送别。中宗在百顷泊侧设立帐殿,引王公宰相及吐蕃使者入宴。宴会即将结束,他命吐蕃使者来到座前,说明公主年幼,割慈远嫁之用心。并命从臣赋诗饯别,为表示仁慈之心,下令赦免始平县死罪以下所有囚犯,百姓给复一年,改始平县名为金城县,又改其地凤池乡为怅别里。[26]
金城公主到吐蕃后,吐蕃为其别筑一城以居之。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活动,藏汉文史书多有记载。综其大者有以下几端:第一,在唐蕃政治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其时,吐蕃的扩张活动不断高涨,唐蕃关系日趋紧张,时常兵戎相见。《全唐文》收录有张九龄代中宗皇帝起草的“敕金城公主书”三份;同时也收录有金城公主的“谢恩赐锦帛器物表”(开元四年八月)、“乞许赞普请和表”(开元五年三月)和“请置府表”(开元二十一年七月)三份。[27]其中金城公主前两封信函中撮合唐蕃和好的意图尤为明显。公主的这种政治角色是其他人所无法扮演或者替代的。金城公主一直为唐蕃和好而努力,这既是吐蕃赞普的要求,也是金城公主的本愿,客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在唐蕃文化交往中,特别是唐朝文化影响吐蕃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金城公主进藏时就带去大量的医学、佛教和科技书籍。后来,吐蕃使者入唐奏称:“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尽管当时朝臣对此还有争论,正字于休烈就持反对意见,但是中宗依然采纳另一派的意见,命秘书省写与之。无疑金城公主的名义具有一定的效力。第三,在吐蕃佛教的发展中,金城公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她到吐蕃后,立即把姑姑文成公主带到吐蕃、在吐蕃毁佛期间被埋在地下的佛像找回来,重新供奉在大昭寺内,同时在吐蕃创立了谒佛之供和吐蕃人死后按照佛教习惯来祭祀的“七七之供”。第四,吐蕃巧借为金城公主作“汤沐地”之名,贿赂当时唐朝的鄯州都督杨矩,将河西九曲之地送给吐蕃,“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第五,尽管藏文史书中有关金城公主是吐蕃名王赤松德赞生母的说法并不可靠,但是却也从侧面反映出金城公主在吐蕃王室和吐蕃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