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漢丁昭儀墓碑考一

七 漢丁昭儀墓碑考二

濟水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南,漢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於恭皇之園,送葬定陶,貴震山東。王莽秉政,貶號丁姬,開其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墳及丁姬冢,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處,以爲世戒云。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墳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面開重門,南門內夾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謂之丁昭儀墓,又謂之長隧陵。蓋所毀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墳墓,事與書違,不甚過毀,未必一如史說也。[45]

此兩處皆爲墓碑,碑石及文皆已亡佚。酈道元言此兩碑立于定陶(今屬山東菏泽)恭王陵園內丁姬冢前,與漢哀帝之父定陶恭王陵毗鄰。酈注言丁姬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面開重門,南門內夾道有崩碑二所”,此當爲道元所親見,可知至北魏之時,丁姬冢尚存有較爲完整的地面建築,所謂“列郭數周,面開重門”者當爲西漢末所建之祠廟,其廟南門內神道兩側尚有兩方石碑,已崩落撲倒。然西漢時尚無墓碑,今傳世可知最早之墓碑爲“漢司徒袁安碑”(今存河南省博物館),爲東漢和帝永元四年(92)立,故酈注此所言二崩碑或爲東漢所立,或僅爲下葬所用之窆石[46],而非墓碑。酈注亦未載其碑名、碑文,則其立碑年代、緣由已不可考。此碑酈注而外,歐、趙、洪諸家皆未著録,當久已亡佚。

“漢丁昭儀”者,其名未詳,爲漢哀帝劉欣之生母、定陶恭王劉康之王妃,其事見《漢書·哀帝紀》及《漢書·外戚傳下》。《外戚傳》言其爲山陽瑕丘人,父官至廬江太守。定陶恭王先爲山陽王時納丁氏之女爲姬,丁姬于成帝河平四年(前25)生哀帝。而據《漢書·哀帝紀》言:“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詔曰:《春秋》‘母以子貴’,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47]可知哀帝即位,加封其母丁姬爲恭皇后。此外,丁姬之兩兄忠、明,分別被封爲陽安侯、大司馬驃騎將軍輔政,其叔父憲、望則爲太僕、左將軍。故丁氏一族於哀帝時侯者凡二人,大司馬一人,將軍、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亦十餘人,可謂至盛矣。哀帝建平二年庚申(前5),丁太后崩,帝遂厚葬於定陶恭王陵側,此事酈注言:“上曰:宜起陵於恭皇之園,送葬定陶,貴震山東。”其言當據於《漢書·外戚傳下》:“上曰:《詩》云:‘穀則異室,死則同穴。’……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園。遣大司馬驃騎將軍明東送葬于定陶,貴震山東。”[48]《漢書·哀帝紀》所載同,並言時“發陳留、濟陰近郡國五萬人穿復土”,可見其陵墓規模之宏大,堪比帝王陵墓。哀帝之詔文亦收于明梅鼎祚編《西漢文紀》卷四《丁太后陵園詔》,其文同。

然哀帝崩後,王莽秉政,使有司舉奏丁、傅之罪惡,並以太皇太后詔皆免其族人之官爵,丁氏徙歸故郡。後莽奏貶傅太后號爲定陶共王母,丁太后號曰丁姬,並於元始五年(5)發傅太后及丁姬之陵,酈注於此詳細描述了時之情景。此事亦詳見於《漢書·外戚傳下》:“元始五年,莽復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與元帝山齊,懷帝太后、皇太太后璽綬以葬,不應禮。禮有改葬,請發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璽綬消滅,徙共王母及丁姬歸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復其故。’太后以爲既已之事,不須復發。莽固爭之,太后詔曰:‘因故棺爲致槨作冢,祠以太牢。’謁者護既發傅太后冢,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莽復奏言:‘前共王母生,僭居桂宮,皇天震怒,災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槨。此天見變以告,當改如媵妾也。臣前奏請葬丁姬復故,非是。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既開傅太后棺,臭聞數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間皆平。莽又周棘其處以爲世戒云。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丁姬穿中。”[49]酈注所言當據于此。《太平御覽》卷五五七“儀部三十六”亦載此事,與《漢書》言同。

班固在《漢書》中詳細記載了兩后墳冢被發掘的起因、發展與後果[50],先發長安元帝陵側之傅太后冢,開傅太后棺,臭聞數里,並崩壓殺數百人;後發定陶丁姬冢,開其槨戶,時火出炎達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二旬間兩墳皆平。然酈注隨後又言定陶丁姬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面開重門”,故以爲“蓋所毀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墳墓,事與書違,不甚過毀,未必一如史說也。”[51]據道元所述,可知至北魏中期,傅太后陵已被毀壞殆盡,而丁姬冢則依然保存完好,且尚有崩碑二所矗立,此與《漢書》所載矛盾。究其緣由,酈道元應在進行實際地理考察之後,進行歷史考訂,推論王莽之時,遭發墳者僅爲傅太后陵,而未及丁太后冢,故《漢書》所載當有誤。《漢書》的誤記,當是發墳的原因,爲王莽同時除傅氏、丁氏二人太后之名,貶傅氏爲定陶共王母、丁氏爲丁姬,所以王莽下令毀壞傅太后皇陵,班固則想當然以爲丁太后墳也一併被毀壞,卻不知其冢實幸免於難。類似這樣的例子,《水經注》中屢屢可見,酈道元在經過大量實地考察,進而與傳世文獻記載進行對照,從而彌補正史之闕誤,亦可爲今世考古發掘提供參照。

1999年山東菏澤考古工作人員於今定陶縣馬集鎮搶救發掘一座被盜挖大型漢代券頂石室墓(M1),隨後201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澤市文物處及定陶縣文管所聯合組成靈聖湖墓葬發掘考古隊,於2010年10月對其中封土最大墓葬(M2)進行清理發掘。其墓爲“甲”字形大型木槨墓,墓室爲方形,以木板貼護,爲漢代黃腸題湊形制。隨後出土大量帶有朱書、墨書、刻劃文字以及符號、模印紋等之墓磚兩萬三千塊及木棺、竹笥、女士漢袍、玉璧等物,其中所出土青質墓磚上刻有人名姓氏達三十餘種,及少量“山陽昌邑東煬里”“平昌里”“八十二數”等地名及數字。考古工作隊據其墓葬結構以及出土墓磚所刻文字爲楷書兼隸、行書體演變特徵,判定此墓爲西漢晚期諸侯王級墓葬,與之相符合者唯西漢末定陶恭王劉康及其妃丁姬。考《漢書·宣元六王傳》及《漢書·成帝紀》可知定陶恭王劉康在位僅三年,不可能修建如此規模之大陵墓,而據《漢書·哀帝紀》可知,建平二年(5)丁太后崩後,哀帝以帝后之制葬其母丁太后于定陶恭王劉康陵側,故其陵當用黃腸題湊形制,進而推斷此爲丁太后之墓[52]。此墓出土部分墓磚刻有“丁明”、“丁子明”等人名。丁明,據《漢書·哀帝紀》及《漢書·外戚恩澤侯表》,爲哀帝舅陽安侯大司馬驃騎將軍,則墓主當爲丁明之至親,而丁明爲丁太后之兄。此墓又出土有一件女士漢袍,則進一步證明是墓當爲丁太后之墓。另據《漢書·外戚傳下》言元始五年王莽上書太后曰:“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53]可知時丁太后下葬時用梓宮,珠玉之衣,後至平帝元始五年發丁姬冢,以木棺代,去其珠玉衣,以媵妾之制復葬,然其墓之黃腸題湊形制則未能毀除。時吏卒“燒燔槨中器物”,故此墓內僅有木棺而無梓宮珠玉及陪葬之物,此亦與酈注之記載相合,可知此墓當于平帝時發掘然後又復葬,其地面建築並未毀除,故至道元之世,是冢“巍然尚秀”。此墓爲山東境內目前發掘規模最大漢代木槨墓葬,其“黃腸題湊”爲國內目前發現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好者。2011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列爲“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2012年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列爲“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3年1月據《中國社會科學》線上《山東定陶縣靈聖湖漢墓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文報導,M2墓葬發掘領隊、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崔聖寬考證,位於丁太后墓正東方一大型券頂石室墓(M1)有望被確定爲定陶王劉康墓葬。

圖1-4 山東省定陶縣馬集鎮“漢丁太后墓”墓磚銘文[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