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東周三王陵碑考
洛水又東,枝瀆左出焉。東出關,絕惠水。又逕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舊傳》云:斯女清貞秀古,跡表來今矣。枝瀆又東,逕周山,上有周靈王冢,《皇覽》曰:“周靈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蓋以王生而神,故諡曰靈。其冢,人祠之不絕。”又東北逕柏亭南,《皇覽》曰:“周山在柏亭西北。”謂斯亭也。又東北逕三王陵東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賦》云:“定當爲敬。子朝作難,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與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紀》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陽太倉中大冢是也。而復傳言在此,所未詳矣。”又悼、敬二王,稽諸史傳,復無葬處,今陵東有石碑,録赧王以上世王名號,考之《碑記》,周墓明矣。[185]
此處爲墓碑,碑石及文皆已亡佚,亦無拓本傳世。酈注言此碑立於洛陽周山太倉中一大冢東側,與周靈王墓相鄰,碑録東周赧王以上世代周王名號,並考之《碑記》而推斷其爲周墓,然漢以前尚無立碑之說,或爲東漢時人所立。此碑酈道元當親所經見,時碑及文當尚存於世,惜道元未詳載其碑文。酈注以外,歐、趙、洪諸家皆未著録此碑。
東周歷代王陵主要位於今河南洛陽周山、王城、金村三個主要區域[186],而周三王陵與周靈王陵皆位於周山。周山即今河南洛陽西郊之周山,又稱秦山。其山頂有四座封土堆,一座獨立居西,另外三座相連居東。2002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對周山所存陵墓進行調查,確定其中獨立之封土即周靈王陵,三座相連之封土即爲東周三王陵,然無法確定其墓主。周靈王,姬姓,名泄心,周簡王之子。據《史記·周本紀》言:“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靈王……二十七年,靈王崩。”[187]可知其崩於周靈王二十七年(前545)。酈注引《皇覽》云:“周靈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蓋以王生而神,故諡曰靈,其冢,人祠之不絕。”裴駰《集解》引《皇覽》曰:“靈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蓋以靈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諡靈王。其冢,民祀之不絕。”[188]《集解》所引與酈注略有不同,然兩者皆言靈王冢在河南城西南西周山上,可知周山之名於魏晉時既有,“河南城”爲東漢所設河南縣,河南郡郡治,其故址位於今周山附近洛陽西郊澗河東岸小屯村。因靈王生而有髭,故民以爲神,其崩後,當地民眾建祠廟而祀之不絕。今周山巔獨立之大冢當爲此陵,陵前尚立清乾隆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周靈王陵”石碑一處,而距靈王陵東約六百餘米處有三陵並列,即爲“東周三王陵”,當地之人又稱之三山陵。對於此墓,酈注言:“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又引北魏司徒崔浩之注潘岳《西征賦》“咨景、悼以迄丐,政陵遲而彌季”云:“定當爲敬。子朝作難,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與景王俱葬於此,故世以三王名陵。”由此可知,三王陵當存“周景王、悼王、定王”、“周景王、悼王、敬王”兩種說法,崔浩認爲定王當爲敬王,酈注則未以定論。據《史記·周本紀》,周定王於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其後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相繼即位,其與景王、悼王相隔時代較遠,故崔浩之說較爲合理,三王陵當爲“周景王、悼王、定王”之陵。
周景王,名貴,靈王之子,靈王二十七年(前545)立。景王晚年因寵愛幼子朝而欲廢長立幼,引起周王室之亂。《史記·周本紀》言:“(周景王)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爲王,子朝攻殺猛。猛爲悼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爲敬王。”[189]事又詳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王室亂。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冬十月,王子猛卒。”[190]由此可知,周景王於魯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夏四月乙丑崩,六月葬,其後周悼王猛立,子朝攻之,悼王繼位僅數月,於是年冬十月卒。晉人擁立悼王之母弟丐,是爲敬王。東周王室本已政弱人荒,又經此大亂,一年之間,周景王、周悼王先後崩,而王室衰微,無力分而葬之,故於靈王之側建周景王、悼王合葬之陵,而敬王於四十二年(前477)崩後亦葬於此陵,故稱三王陵。
周景王之陵,酈注引《帝王世紀》曰:“景王葬于翟泉。”翟泉,即《左傳·僖公二十九年》:“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於翟泉”[191],杜預注曰:“翟泉,今洛陽城內大倉西南池水也。”酈注於《穀水注》中亦作“狄泉”:“池水又東流,入洛陽縣之南池,池即故狄泉也,南北百一十步,東西七十步。皇甫謐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陽太倉中大冢是也。”[192]由此可知,周景王之陵當位於洛陽翟泉之側,太倉中大冢是也。《後漢書·郡國志》李賢注亦言太倉中大冢爲周景王冢。悼、敬二王,當亦葬於此,即三王陵。道元親見之時,此陵之東尚立有石碑,碑録周赧王以上歷代周王名號,酈注據此考之《碑記》而推斷此墓當爲周墓。然此碑當非爲東周時所建,因碑録東周末代帝王周赧王名號,則當立于東周亡後。或爲漢時所立,具體年代已不可考。《太平寰宇記》卷三“河南道河南府洛陽縣”條言:“《帝王紀》云:‘景王葬于翟泉。’今東陽門內有大街,北有大倉,中有景王陵,西南望步廣里,北眺翟泉,二處相距遠近略均之也。”[193]其所述與酈注相合,然亦未言有碑,當宋時已不存。